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三十三篇中,有比较完整的记梦情节的有六处.因为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内篇为庄子自作,故见于《齐物论》的蝴蝶梦和《人间世》的栎社梦我们可以暂定其作者为庄子.而见于《庄子》外杂篇的四个梦,文章根据是否以梦境为实有、与内篇思想主旨之关系、是否符合《庄子》内篇的写作特色等三个方面,推测《外物》神龟梦最有可能为庄子自作,《田子方》文王假托梦、《至乐》髑髅梦与《庄子》内篇各方面相距甚远,《列御寇》郑缓梦比较接近庄子《内篇》思想和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2.
《抱朴子内篇》是东晋葛洪所著的一部重要道教典籍,保留了较多的魏晋口语成分.连词“而”在《抱朴子内篇》中共1 082例,有的地方单独用为连词,有的地方跟其他词组成“而”字词组做连词,还有的地方与其他连词或副词搭配使用,组成关联词组.  相似文献   

3.
《庄子》中"道"的思想是对老子"道"思想的继承与发挥,以"道"为世界的本原。"道"先于万物之初,无始无终,是"物物者"而引导万物的生成。虽然《庄子》中对"气"的论述不如"道"详细,但是,通过全书关于"气"的论述,可以发现,"气"是道化生万物的物质基础,道是气运化流转的内在推动力和引导,气的流化的依据是道的规定,气的运转形成了有形象的万物,而万物也因此具有了道的规定性,表现为物的各自属性。"气"在"道"的推动、引导、规范、规定下运转,并得以形成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或现象界。由此存有论来看,道化生万物,万物由气而成,故"通天下一气耳",也因此,万物存在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有成有毁,有美有丑,有大有小,也有可与不可,然与不然,但从"道"的观点来看,都是没有差别的。如此,就形成《庄子》美丑同一存在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庄子·内篇》集中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和文风。本文试图通过对《庄子·内篇》反问句的形式特征的描述和阐释,分析在具体语境中的反问句的语义,希望能穿透由迷离恍惚的文字所形成的反问句的语义,去了解体验庄子的“言”和“意”,一睹庄子的真实形象和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庄子》诠释史上,"六经注我"这一诠释理路至明遗民而臻于极致,他们借《庄子》以抒发自己的遗民情怀.觉浪道盛创"托孤说"以表达自己对故君故国的情感,方以智继续发扬此说,以期发扬儒家的忠孝思想.钱澄之谓"内篇凡七,而统于游",通过对"游"的阐释而表明自己的出处和态度.傅山则"以大鹏自勉",彰显自己的独立气节.明遗民对《庄子》的误读却增强了其自身的主体意识,从而赋予古老的经典以现代活力.就此说来,"六经注我"虽然有穿凿乃至背离经典的过失,但也不无"再造文明"的功效,是可以与"我注六经"并行的.  相似文献   

6.
《子藏·庄子书目提要》是配合《子藏·道家部·庄子卷》而作的目录,对其所收的302种《庄子》著作进行了提纲挈领地总括.提要作者方勇先生深于"庄"学,所撰提要不仅能以精练的语言揭示诸作在论《庄子》、注《庄子》、解《庄子》过程中的独到之处和思想内容的差异性,更能指出不同学说的思想渊源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提要并不局限于单种书籍的介绍,往往能够对《庄子》研究史上的某些传统和现象进行阐发,或就某些具体问题进行考证,使读者了解书籍的同时,对其在庄学史上的地位有更深的认识.在文献校勘方面,《庄子书目提要》比对诸种《庄子》原文之间文本、分卷等内容的差异,仔细考察了诸书所用的底本,尤其对一些难得一见的珍本、孤本的版式进行了具体详细地说明.由此,《庄子书目提要》实可视为学《庄子》之门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孔子在《庄子》内篇中的多次出场,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对孔子儒道兼济思想的肯定,对孔子悲剧命运的理解同情。在《庄子》内篇中庄子并未随性异化孔子,相反地塑造了一个真实丰富的孔子形象。庄子笔下的孔子突破了儒家代言人的形象,多处表现了对道家学说的深刻理解和崇敬。虽然由于天性的不同,孔庄两人最终选择了不同的人生,但庄子深信他们都能彼此理解和尊重。在庄子眼中,孔子是与自己互通心曲、相知相惜的先贤。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经典《庄子》曾远播日本,并形成跨领域、多形式的《庄子》诠释传统,近世通俗文学作品《田舍庄子》即是其代表之一。《田舍庄子》无论在思想主旨还是在文学表现方法上,都以《庄子》思想为基础,由此展开其对《庄子》的独特解说。作者佚斋樗山从"造化"这一概念入手来把握《庄子》,将其主旨理解为"任造化"而"安职分",并以此为核心阐发了"至乐"的快乐观和"无心而自然应之"的技艺观。这些解说大体符合《庄子》原意,但也有所改造。佚斋认为庄子是"圣门之别派",试图化庄为儒,这在中国本土有其思想渊源,不过,其实质却走向了引儒合庄。  相似文献   

9.
“道”“玄”“一”均为《抱朴子内篇》的核心概念。葛洪以“一”为桥梁,沟通进而统一“道”与“玄”的“一贯道玄”理论构架,并以此会通道儒思想,构筑了一个兼综道儒的神仙道教哲学体系。据此,葛洪提出了新的道儒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天下"是《庄子》的重要概念,体现了《庄子》对天下理想秩序的向往、想象和建构,亦渗透着《庄子》的精神超越和升华过程。《庄子》天下观经历了由内篇的向往想象到后学的参与治理的变化。其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天下是否能够治理、是否应该治理和如何治理。在内篇看似消极的疏离天下的乱世求生中,《庄子》以天下无须变革的观点省思世俗的天下治理观。在天下是否需要治理和如何治理的追问中,内篇和后学一样能为后世提供可借鉴的方案。万物无扰作为天下理想秩序的显现,交陈着庄子个体价值理念的实践和现实人生的亲证,萃聚出《庄子》天下观:天下是归属万物的和无须治理的;天下是不可分疏的;至人是无用无为的。这不同于天下归属民心天意,由圣人治理的儒家天下观。  相似文献   

11.
梳理和分析庄子后学所作的《庄子》外杂篇的文本资料,便能清晰地理解和把握《庄子》外杂篇之"德"论。它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其一是"德"和"道"之间的关系;其二是"德"的本质意蕴;其三是"德"的现实演变。从这三个层面来看,庄子后学所论之"德"即道德,明显不同于儒家意义上的道德,前者强调同一于生命本性,后者强调合一于人伦规范。毫无疑问,明辨庄子后学所论之"德",不但有助于准确理解《庄子》外杂篇的道德哲学思想,而且也有益于深刻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  相似文献   

12.
《庄子》由庄周及其后学者的著述集合而成,其思想存在着继承、发展和流变的过程。其中庄子自著的“内篇”提出了“无治主义”的思想,而庄子后学著述的“外杂篇”思想较为复杂,除了承传和解说,还有相当部分吸纳了道家、儒家、法家等的政治主张,从而对庄子思想作了多向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无"是《庄子》思想的主题,"无"之美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庄子》的"无"既不是空无,也不是虚无,而是蕴含了五层含义:一是与"有"共在的"无";二是"有"之"无",这是对自然之"有"的超越;三是作为否定的"无",即对人为之"有"的否定;如果说前三种"无"构成了"物"之"无"的内涵的话,那么,第四种"无"则是形而上的"道"之"无",它是万物的原初本性,也是前三种"无"存在的基底;第五种"无"是"无无",与其说它是"道"之"无"的否定,毋宁说它是真正的"道"之"无",它要否定任何将"无"变成"有"的企图。《庄子》之"无"的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显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路。因此,对于中国美学而言,审美既不能见物不见人(道),也不能见"有"不见"无"。  相似文献   

14.
《庄子·逍遥游》中“去以六月息”的“息” ,前哲时贤或释为“休息” ,或释为“气息 ,指风”。从对《庄子》内篇中“息”及与之相关的词的用法统计中可以看出 ,《庄子》内篇中 ,凡“停留 ,止息”都说“止” ,不说“息” ,“息”最主要的用法是作名词或动词 ,意为“气息 ,呼吸”。所以 ,这个“息”应采取第二种解释 ,“去以六月息”意为“(大鹏 )离开北海要凭借六月的大风”。  相似文献   

15.
《庄子》内篇阴阳观念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内篇阴阳理念独树一帜,有别于先秦典籍。《庄子》内篇阴阳观与医家意旨相似,把阴阳由自然天象引向人体并藉此阐释疾患,具有特殊之处。《庄子》内篇主张维系阴阳乖戾,这种态度昭著了其借助不平衡、不和谐的现象来实现超越的理念,目的在于超越不平衡的现象而达致自然“至境”。  相似文献   

16.
《庄子》内篇之《大宗师》的篇名如何句读,又如何理解,历来众说纷纭。然而此问题的回答直接关涉对庄子思想的把握,故其意义十分重要。通过对《庄子》内篇篇名的考察,且基于张恒寿等前贤的研究成果,提出连续性选词、跳动性选词以及拟词等命名方式予以考察,认为“大宗师”之名出现的时间当在战国晚期至西汉之间;并认为《庄子》文本编辑者很可能是受到《天道》篇中“大宗师”三字的启发,借此表达庄子以道为师之意。但这种自著立场的做法恰恰与庄子思想相悖。在“物化”面前,万物一气,此之化即彼之始,始卒一环,无始无终,何来大宗?物物为宗!郭象的“无心为师”以及船山的物物可师而无不可师,消解掉了编辑者的本义与意图,却正得庄意。  相似文献   

17.
"礼"、"理"之辩,是中国思想史上持续数千年的话题。早期道家著作《老子》《庄子》中二字的用法,为二者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关系定下了基调。"礼"字已见于甲骨文,从春秋时期开始,"礼"被逐渐赋予了形而上的阐释。"理"字则罕见于战国以前的文字资料,直到战国中期,对"理"的理论化改造才展开。《老子》无"理"字。《老子》中的"礼"和"义"被分开,"礼"仅指外在仪式,属"下德"之末,距"道"最远。《庄子》继承了《老子》中"礼"字的用法,并沿着《老子》重视"礼"之内在情质的思路,抨击儒家拘守的"世俗之礼",主张安于"性命之情"。《庄子》引入了"理"概念,作为儒家式"礼"概念的对立面和替代品。《庄子》的"理"概念补足了老子"道"论缺环,从此"理"和"道"遂成为不同学派广泛采用的一对理论概念,产生了重要的理论回响。  相似文献   

18.
《庄子》内篇阴阳理念独树一帜,有别于先秦典籍。《庄子》内篇阴阳观与医家意旨相似,把阴阳由自然天象引向人体并藉此阐释疾患,具有特殊之处。《庄子》内篇主张维系阴阳乖戾,这种态度昭著了其借助不平衡、不和谐的现象来实现超越的理念,目的在于超越不平衡的现象而达致自然“至境”。  相似文献   

19.
《爱弥儿》与《庄子》虽属不同语境下的多维性专著,但它们都有自然主义教育的理论倾向。因文化时代背景各异,"自然"在他们各自的理论体系中有着特定的内涵。将卢梭与庄子的自然教育理念横加比较,二者虽因文化上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思想诉求,但我们也会惊喜地发现卢梭和庄子的思想有着微契合之处。厘清两位哲人的自然教育观,对现如今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在仁义问题上,《庄子》或肯认,或批判,或整合,具有多重维度。以仁义为精神之末、应世之迹、治世之具和臣下之节等为依据,《庄子》对仁义持以肯认的态度。以仁义为道德之失、撄心乱性、禽贪者器、殉名害身等为依据,《庄子》对仁义持以批判的态度。以道德与仁义之间的本末、体用关系等为依据,通过建构一个本末式和回环式的理论结构,《庄子》做到了在自身理论基础上对儒家仁义思想的超越和含摄,从而将其或批判、或肯认的态度予以统一和整合。分析《庄子》的仁义观,有助于理解《庄子》和道家在仁义问题上的复杂性和统贯性,进而深化我们对儒、道之间互补性复杂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