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化进程中的风俗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俗习惯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与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着的史无前例的现代化建设之间,必然地会产生种种矛盾,并在一些方面,不同程度地阻碍着现代化进程。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风俗变迁,无疑是民俗学者肩负的社会使命。风俗变迁,一般可以从两方面去考察:一是风俗的自然变迁,古往今来,风俗一直在自然而然地、或快或慢地、或隐或现地变迁着,它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一是指有着明确目的意义的、人为的风俗改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移风易俗。一风俗的自然变迁,又可以从两方面去…  相似文献   

2.
中日史前拔牙风俗比较可见:(一)在年龄、性别方面,中日间没有特殊差别;(二)在形态特征方面,中国的拔牙形态比较单一,即一般对称地拔除上颌的两侧齿种,与此相反,日本的拔牙则表现出比较复杂的形态;(三)在拔牙的目的和象征意义方面,中日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多于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3.
按传统说法,岭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和港澳地区。文艺学的发生发展,跟文艺实践血肉相联,也踉民俗文化血肉相联,因为各民族民间文艺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岭南古代文艺学的总貌、特征及其在整个中国文艺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很有必要将它放到富有特色的岭南民俗文化圈里来考察。一、岭南民俗文化圈的特色要了解岭南古代文艺学的特征,则需先了解岭南民俗文化圈的特色。有的学者将中国划分为七大风俗文化圈:东北风俗文化圈、游牧风俗文化圈、黄河流域风俗文化圈、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青藏风俗文化圈、云贵风俗…  相似文献   

4.
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常建华明代社会的生活性消费风俗经历过较大的历史变迁,它是明代整个社会风俗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该问题,有助于认识明代的社会及其变迁。一、明代消费风俗变迁的内容与阶段大量资料表明,明代以衣、食、住、行、用为主的生活性...  相似文献   

5.
昝风华 《兰州学刊》2009,(7):184-188
风俗文化对汉代文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从共时态的角度去看,风俗文化不但促进了汉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而且与其很多内容和艺术特质的形成都有密切关系;从历时态的角度去看,风俗文化的一些阶段性变化与其对文学影响力强弱的变化引起了汉代文学的某些相应的发展变化;从地域差异的角度去看,汉代不同地域风俗文化的不同特点使得本时期文学作品在内容、语言、艺术成就及风格等方面都表现出某些地域性差别。  相似文献   

6.
风俗的形成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民俗,一是官俗。官俗与民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风俗大观。和民俗一样,官俗也有传承本能,一旦约定俗成,则轻易不能改变;其异变古今差别较大,且直接影响民俗的发展变化。在衣食住行用、婚嫁丧葬及礼节等方面,其复杂性不亚于民俗,且时代特性要比民俗鲜明。官与民自古以来就有严格区别,故民俗来自底层社会,而官俗则是上层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左鹏 《学术月刊》2023,(10):181-193
南宋至明清时期,苏州地区流传着“潮过夷亭出状元”的谶语,在昆山还形成了农历八月观潮的风俗。潮过夷亭的自然地理背景,在宋代是因为海平面上升,使得潮流界西移,在元以后则是由于娄江成了太湖入海干道。南宋时昆山士人领袖因相信谶语的真实性,也出于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而促成了问潮馆的建造和八月观潮风俗的制造。谶语应验后,地方官员、地方望族和士人群体共同维持这一风俗,至南宋末年才消歇。明清时地方士人为了改善风水,又建造了玉柱塔,并因此再造了八月十八日舁神观潮的风俗。昆山的观潮风俗,既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的演变,也出自地方官员与士人的共同作用,它通过建筑与风俗的制造与再造,以实体化的景观,形塑了地方性,强化了地方认同,地方传统在此过程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地方文脉也由此绵延演进。  相似文献   

8.
风俗是心理学和审美领域共同的研究对象,了解风俗衍化机制对民歌具有重要意义,以《诗经》赋比兴解释中华族群心理学,阐述了风俗认知规律和特征,以及劳动人群对风俗信息的处理和理解方式,重点论述了《诗经》采葛歌谣中的部族基本原则和民歌多样统一形式法则在部族风俗制度,以及如何利用制度取向获得情感升华,基于周震豪《诗经》民歌人群叙述研究,探索赋比兴视觉元素进行视知觉的编码的一般方法和技巧予以探析,这是中国风俗心理的一个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9.
婚丧作为日常生活最为常见的现象,也是人生不同阶段的两件重大事件,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众多风俗礼仪,流传下来。尽管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各个领域的面貌,然而各国各民族仍然保留着极具本民族特色的婚丧风俗,日本亦然。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联系的日渐密切,为了深入地了解日本婚丧风俗,以深化中日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本文重点对日本婚丧风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消费风俗学的研究对象是消费风俗运动形式及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反映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及其规律。消费风俗即人们所认为的关于消费的风俗习  相似文献   

11.
民俗文化与中国古典小说王启忠风俗,是历代相传、因袭积淀而成的社会风尚与民间习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识。以叙事写人为主旨的中国古代小说,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就常常展现出一幅幅绚烂多彩的风俗画面,成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文化背景。当然,世风民俗...  相似文献   

12.
二十年代乡土小说风俗描写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俗通常指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每个人“从他出生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他的经验与行为”①。从理论上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俗包含着互相对立的矛盾双重性。它实际就是弗洛伊德与莱格说的“集体无意识”,它规约铸就着这个民族的性格。风俗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今天所讲的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改造社会、移风易俗,即是针对这两个方面而言的。自近代以来,一批先觉者从外族侵海的屈辱中,逐渐认识到民族文化中某些落后的成份。在承认异质文明的同时,开始建立起由…  相似文献   

13.
关于社会风俗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各个时代的社会风俗,作为社会意识诸形态的一种,就象一面镜子,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因此,社会风俗史应该成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拟从社会风俗史的性质、对象和功能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一、社会风俗史是一门边缘学科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风俗”这个词汇,如《诗·周南·关睢序》:“美教化,  相似文献   

14.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序良俗原则董灵,陈开琦一、公序良俗原则与我国法律的关系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合称,它是许多国家法律上的一条基本原则,在司法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郑玉波先生认为:“所谓公共秩序乃指国家社会之一般利益而言;所谓善良风俗乃指社会...  相似文献   

15.
郭嵩焘的"人心风俗"论在道德、学术、政治的三重视域融合中展开。人心风俗基于道德,道德是人心风俗改革和建设的核心内涵。人心风俗明于学术,学术是人心风俗改革和建设的理论基石。人心风俗本于吏治,政治是人心风俗的改革和建设的根本手段。由此也展现了一位儒者的儒家哲学精神:接受分殊的开放精神、因时因势的通变精神、建立善政的制度精神、德才并重的人才精神。  相似文献   

16.
保安族伦理道德初探——西北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研究之三●唐蓓白鲸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以伦理道德作为立国立家立业的根本。这一传统的延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社会风俗来维护的。本文试图通过社会风俗这面镜子,对保安族的伦理道德在其风俗文化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初次探索,力图...  相似文献   

17.
涂尔干似乎是一位专注于道德事实的经典作家。然而,当读者认真研读涂尔干的道德理论时,很难不发现一些事实,也很难不遇到一些疑惑。一个事实是,涂尔干在他的思想成熟期,先后发展了两个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道德理论。另一个事实是,涂尔干系统且有意识地把风俗、习惯和处境这类概念排除于自己的道德理论之外。从上述两个事实出发,笔者的疑问是,为何涂尔干会发展出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道德理论?如果涂尔干不是无意地忽略了风俗和习惯的概念,那么他的道德理论真正想要回答的社会学问题又是什么?本文通过对涂尔干的两个道德理论的清晰勾勒和比较,认为涂尔干的理论所要回答的真正的社会学问题是:(1)是否存在着一般的集体行动者,与人们通常所说的个体行动者有着性质的区别?(2)如果存在着一般的集体行动者,那么在一定的环境中,一群分散的、孤立的个体行动者如何建立起一个集体行动者?  相似文献   

18.
风俗事象与伦理刍议刘光明风俗事象与伦理有何内在联系?法国哲学家丹纳说过,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与时代精神,它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每个民族,都在各自的“精神气候”中生活,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巫术信仰、衣食住行、生产消费、商业贸易、人生礼仪、婚...  相似文献   

19.
从考古发现的墓葬来看,先秦两汉时期的广西,有几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风俗,即屈肢蹲葬、独木葬、人殉、二次葬、铜鼓葬和猎首风俗等。这些风俗反映了上古广西文化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其形成的原因与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汉代,在大一统的背景下,社会风俗和观念及其内容、内涵等均获得较大发展,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崇拜神仙、祭祀物品、求吉纳祥、辟邪驱恶等作为汉代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文化等关系较为密切,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考古资料所体现“崇神祭物”与“求吉辟邪”的社会风俗及其观念、内容等十分丰富,对研究汉代社会风俗乃至汉代社会内容均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