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内蒙圆梦行     
一提起内蒙古这地方,日本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以及在草原上悠闲自得的羊群、马群和牛群。我从孩童时代起就曾梦想将来能有机会亲眼看看那个大草原的风光。我在北京住了五年,一直没能实现的这个愿望,这次终于有机会能去内蒙一游了。七月初的一天,在那达慕大会的前夕,我们来到了  相似文献   

2.
拉娜·苏丹(Lana Sultan)是一位英籍沙特作家,离开北京前,她将女儿游历北京的感受制作成中英双语绘本,取名为《北京是个好地方》(What a Place!),由北京当地姑娘许文迪制作插画. 女儿玛丽亚·特拉布尔斯(Maria Trabulsi),七个月大时便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在北京生活.2016年6月,她和家人一起离开北京回到沙特,但北京的一切却是她小脑袋里全部的回忆. "我是个北京人,我会想念这儿的."玛丽亚三岁了,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外国人认为最难学的四个声调她也掌握得很好.  相似文献   

3.
如果你生在古代.那么二十岁对于你来说是有象征意义的一道门槛。人们为你举行冠礼,从此以后,你将彻底告别那些青春岁月,去走向另一份人生。二十岁了,你是否已经感受到了心灵的突变。  相似文献   

4.
北京的观众没有忘记梁宁。当她身着一袭紫罗兰色曳地长裙,声遏行云地唱完最后一首歌时,她所熟悉的掌声和欢呼,立即响彻了全场。两次返场以后,这掌声依然热烈而执着。六年前,她就是在这样的掌声和欢呼中,结束了她的告别音乐会,然后远涉重洋,负没留学,并从此走向了世界歌剧舞台。其实那时候梁宁在北京的名气已很大,是正在走红的一名女中音歌唱家。她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本森·赫杰斯金奖声乐比赛中获得第四名,不久以后又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米里亚·海林国际歌唱比赛中一举夺魁,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作为台下拍红了手掌的观众之一,…  相似文献   

5.
前两天半夜接到朋友电话,她说:“我就知道你没睡。”我说:“你等等。”然后我离开电脑,去冰箱拿了瓶啤酒,准备听她讲故事。朋友讲了一个关于初恋的故事,准确地说,是和初恋告别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1935年,她尚且在襁褓上嗷嗷待哺,母亲就改嫁去了台湾。此后,再未归来。那时,她刚满2岁。 14年后,不满封建婚姻束缚的她,独自离家,去了灯火辉煌的大上海。 25岁那年,她无意中结识了一位名叫张林的小伙儿,并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为了躲开家庭的重重阻挠,成全这一段来之不易的爱情,她和张林一同逃到青海,开了一家小小的电器维修部。  相似文献   

7.
她实在太忙,忙得几乎把做女人的美好感觉都忘掉了。是的,一个掌管着数亿元家当的国有企业总经理,不说日理万机也是事务如麻啊!好在上天赐给她一张丰盈红润的脸,一双明亮而聪慧的眼睛,加上庄重的发自内心的微笑,简单得体的着装,使她浑身充溢着一种内在的就力和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44岁的年龄,却有着30来岁女性的风采。她就是北京市正阳实业总公司总经理袁懋樟。1992年,袁懋樟告别了含辛茹苦经营起来的长安商场,来到正阳总公司任总经理。面对新的工作岗位,她有如驶进一片陌生的、没有航标的大海。她自16岁进入商贸系统工作,从一…  相似文献   

8.
一 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伤心,伤心欲绝。 她一出生,外婆便和母亲一起照顾她。记忆中,那么多年,似乎是外婆的照顾更多一些。不是母亲不够爱她,而是外婆硬生生地要去分担——搂着她睡,半夜起来照顾她喝奶或者撒尿,一步步搀扶她学走路,甚至去了幼儿园,也是外婆早晚接送。她和外婆一起的时间,比和母亲在一起的多。  相似文献   

9.
提起母亲林海音,夏祖丽心头常会涌起千般情思……她说最令人遗憾的是,本想把自己饱蘸感情,历尽辛苦为母亲写的传记,置放在林家的客厅中,然后邀文坛好友欢聚一堂,把它当作一份厚礼献给母亲的,然而当传记出版时,病重的母亲已经不能从容赏阅了。她终身眷恋城南的旧事林海音是一位深为大陆的读者、观众熟悉的著名女作家。她的祖籍在台湾苗栗县,出生在日本大阪,5岁时移居北京,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30岁时携夫带子回到故乡台湾。林海音的青少年时期几乎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她对北…  相似文献   

10.
1991年至1993年,我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进修,兼做该院的客座医师,与德国朋友朝夕相处,留下如烟的回忆,信手拈来,以释怀旧之情。 中国医生成了圣诞礼物 初到德国,人地两生,德语不灵,加上听说德国人生性冷漠,刻板孤傲,还有新纳粹,光头党等,不免有些紧张。虽然以前也曾背井离乡插队在外,初尝磋跎岁月,略感人间冷暖,但那毕竟是在自己的国度。而此番要和那些高傲的外科医生、教授共事两年,体验洋插队的滋味,心中暗暗发怵。 是日,如约去见主任。女秘书是位金发碧眼的中年人,倒也慈祥。未等呈上名片,她已唤…  相似文献   

11.
当《西游记》续集在龙年的新春佳节播出时,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正坐在家里,守着9岁的女儿,当起了“家庭主夫”。他说,他让爱人跟着朋友们去欧洲旅游了:”她自从认识我以来,十几年了,从来没有出去玩儿过,一直在为我忙。直到去年夏天,我才抽时间陪她到韩国、香港玩儿了一趟。这次我叫她去,她说:‘算了,我就不去玩儿了。’我说,‘你去。花点儿钱就花点儿钱,一定要去! ’” 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出生于绍兴的一个艺术世家,一家四代人都以扮演美猴王著  相似文献   

12.
她是世界上第一位专业使用人类手掌纹线诊病的医生。她的医学专著《现代掌纹诊病》已经出版,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介绍她的《掌纹诊病》专题片已经首映。对于她这位掌纹专家来说,从人类掌纹中追踪人类疾病,通过破译人类掌纹信息,找到一条征服人类疾病的途径,是今生今世的全部追求。她看过8万双手了。病人老说我“神了”,其实我是个普普通通的医生。我当年上山下乡在内蒙兵团,后来到江苏中医学院学中医。学完了,又到了兰州,黄河边儿,在一个医院里当大夫。医院不大,可人事关系挺复杂。我那会儿根本没想一辈子当医生,努力了半天,搞…  相似文献   

13.
打鹅     
大胆地迎上去,即使是畏惧也会化为乌有。世界著名的企业家西门子在他的《西门子自传》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八岁的小女孩去教士家学习刺绣,每当她走到教士家门口时,就会有一只凶猛的雉鹅朝她扑来,好几次还啄了她,小女孩吓得  相似文献   

14.
夏日,北京。受杂志社叶尚志社长委托,我专程拜访了本刊顾问、张闻天同志的夫人刘英同志。 面对刘妈妈,就象面对一座丰碑。97岁的高龄、78年的党龄,多少历史风云同眼前这位老人相连:过去20年我一有机会就常去看望她,她总是回顾往昔,指点江山,展望未来,谆谆而谈,诲人不倦。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被推选为党中央总负责人(实际上是总书记)。毛泽东说他是“不争权”的“开明君主”,刘英同志也被毛泽东戏称为“娘娘”;长征途中,她继  相似文献   

15.
林清美,一个富有中国味的名字。可她却是一位地地道道60多岁的日本退休教师。她曾随丈夫林正康先生于1993-1995年在我工作的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任教,同时,也是我教了两年汉语的一位“学生”。林清美老师离开中国回日本已有两年多了,可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她、怀念她。一直打算把我认识的这位日本老师兼“学生”的一些事写出来,第一次见到林清美老师的情景至今令我难忘。那是1993年9月,一位同事打电话给我,请我给刚来中国的日本老师林清美教汉语。当时我没多想就答应了,可第二天去见面的路上,心里不免犯起响咕来。我一句口语都不会…  相似文献   

16.
台湾移民在澳洲有1.3万人,还有几千学生,在悉尼大学,我有好些来自台湾的同学,社会交往中,又结识了许多台湾来的同代人。我们很容易认同。 船遇上大雾了 我没机会去台湾观光,但我的台湾同学萍萍却在去年带了十几个学中文的学生到北京、西安、桂林去参观学习了十天,中国旅行社给了优惠价。萍萍回来后,好自豪,她是在台湾出生的,老家就在西安。她说,这次参观学习以后,对祖国就有个印象了。按照她的打算,今年准备回台湾去任职,她爸妈住在台北,已把职位给她安排好了。  相似文献   

17.
金秋十月的北京,她站在天坛祈年殿前,端详着这座古老的建筑,禁不住热泪盈眶。抚摸着那工艺精美的汉白玉雕栏,心中默默地念道:Mydream,Mydream(我的梦),而思绪却飞回到孩提时代……7岁那年,她和祖母一起翻阅一本画册,被里面壮观、华美的天坛古建筑群画面深深吸引,便以一种幼稚而又坚定的口气对祖母说:“我一定要去中国,去天坛。”祖母遗憾地摇摇头,“不可能的,中国不对美国游客开放。”就这样,她的梦被埋藏起来,然而对中国的兴趣却越来越浓厚:看有关介绍中国的图书;与旅美的中国人交朋友;学习中国的书法和太极拳;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到唐人…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哭     
有一个地方,住着母子二人,儿子出外打工挣钱多年。老婆婆好不容易盼来了儿子的—封信,可自己不识字,她决定到村里的老师家去请教。她走到一座小桥上,碰见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老婆婆急于想知道儿子的消息,便把信交给小伙子,请他念念。谁知小伙子只念了“妈  相似文献   

19.
北京秋天的美丽,仿佛总透着电影画面之外的旁白,清远而宁致。中秋的下午,当我敲开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苗野的家门时,我确信自己走进了一段有着秋天神韵的旁白之中。29岁的夏天,她选择了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法则:即使天上掉下馅饼,不符合自己的口味也不去拣 初次见面的苗野,扎着两根小辫子,上穿白背心,下着绿红色花裤,脚蹬黑色布鞋,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里盛满清纯,如果不是她通身散发出的成熟女性特有的优雅,我几乎认定她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大学生。 “你用录音机吗?”她一边递给我一杯橙汁一边问,当得知我今天不用录音机采…  相似文献   

20.
李冬梅 《人才瞭望》2011,(12):83-83
能够坚持自己信念的人,永远不会被击倒,他们是一群人生的胜利者。一天,70多岁的湖达—克鲁斯太太突然产生了一种想要登山的念头。人们都认为她疯了,那么大的年纪,不知道还能活多少年,何必再去冒险呢?她没有理会别人的话,因为她认为,只要她想做的事情,就不会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