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丁玲创作对女性解放的探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霞 《齐鲁学刊》2000,(5):38-41
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们登上文坛,但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还没有为这些“ 革命女性”准备现实的土壤。1929年,长篇小说《韦护》标志着丁玲创作从“革命女性”向 “女性革命”的转变。在这里,为了肯定革命的必要性,丁玲不惜用大量笔墨礼赞爱情。但 丁玲毕竟是忠实于自我的作家,到延安后,1942年3月8日前写下的《“三八节”有感》标志 着丁玲对女性解放的探寻已经超越了革命的现实功利层面,又回到人性解放的大主题上来。 在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探索之后,丁玲的女性观注入了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她的创作向往 在“人”的意义上建构真实的女性主体。  相似文献   

2.
<正> 丁玲的作品“自我”色彩很浓重。凡是读过她作品的读者都会有此感受,甚至有的人会情不自禁地询问:“这是在写她自己吗?”这个问题很重要,它触及到怎样看待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作家的“自我”即思想感情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此,丁玲的回答是颇有趣味的。笔者收集一下,大体有如下三种:(一)“非我”。丁玲曾说:“我不是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写的并不是我自己”。(二)“是我”。“杜晚香就是我自己”,  相似文献   

3.
丁玲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半个世纪以来,丁玲以其众多的作品描绘了二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变化的真实图景,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妇女的形象体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九二八年发表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虽不是丁玲的处女作,却是丁玲的成名之作。“在这死寂的文坛上,”它象“抛下一颗炸弹一样,”以其所创造的知识女性莎菲  相似文献   

4.
与丁玲、凌叔华、冰心同时出现于中国文坛的现代女作家黄庐隐,以她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享有盛名。研读她的几个集子:《海滨故人》、《曼丽》、《归雁》、《灵海潮汐》等作品,可以看出:庐隐把人生看作“比作梦还要不可捉摸”,始终沉浸在“悲哀的海”而不可自拔,直到她凄情的逝去。庐隐的作品带有浓重的抒情成分,而尤为突出的是她笔下悲观伤感的女性形象。她深刻剖析并描绘了一个个生动具体的知识女性,在意识觉醒的年代里对自身命运的困惑。这种困惑,在彷徨的人生幽径里,作者以“一颗因悲哀而落的眼泪”陷死在了现…  相似文献   

5.
我和丁玲同志虽然不算很熟悉,但也曾经有过几次接触。今年是她八十整寿,是她从事文学创作的第五十七个年头。回忆起她坎坷的创作生涯与我们不多的交往,不胜感慨。 丁玲同志最早的一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时候,我已经是《小说月报》的读者和投稿者。关于丁玲同志的创作道路,以及她的发展与成就,有些事情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但是总的回想起来,我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一九二七年,我回到家乡浙江天台,去做一个县立小学的校长,遭到地方封建旧绅士势力的诬陷,把我当作共产党,以致被反动当局逮捕并囚禁起来。这就使得我好久没有机会看到《小说月报》。后来我被保释出来,回到上海。又隔了一些时候,我才在《小说月报》上看到一篇署名“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土的日记》,真是觉得又新鲜又高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心情。在此之前,文坛上发表的小说,特别是署名某某“女士”的文章,——譬如冰心女土、庐隐女土等等,——我差不多都是阅读的,此时,看见新出现—位女作家,而且  相似文献   

6.
於可训 《江汉论坛》2003,(12):58-61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女作家,也是在革命队伍中遭受磨难最多的女作家.这位个性独特、才华出众的女作家的创作,从她初涉文坛的20年代到她复出后的80年代,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在这个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她经历了从早期的以表现知识青年的苦闷和追求为主,到逐渐转向以反映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为主的创作发展过程.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便是她从1946年开始创作,后来为她赢得了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是丁玲作为一个作家,也是丁玲的人生道路的辉煌的顶点.这部作品同时也记录了中国现代小说追求新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最新收获,是毛泽东的"延座讲话"以后中国新文学再度发生历史性转换和当代中国文学的开端与起点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正>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丁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她将近60年的创作生涯,展现了新文学发展的轨迹。丁玲和其他无产阶级作家一样,有她逐步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丁玲从小生活在比较进步的环境里,父亲早逝,但她的母亲却“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作为一个名门的年轻寡妇能够毅然冲破封建樊篱,入学读书,走向社会,振奋女子志气,要求男女平等,与进步女性向警予等人的交往,更增加了自身的勇气和力量,逐渐接受了解放工农、唯物史观等新理论。后来丁玲回忆说:“原来我母亲的许多行动就是以她(向警予)为  相似文献   

8.
丁玲《意外集》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在丁玲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意外集》是比较不为人知的。她说这个集子里的作品是“在极不安和极焦燥的里面”写的。集子中除了附录的《莎菲日记第二部》、《不算情书》和《杨妈的日记》写于她被捕以前外,其他几篇,包括《松子》、《一月二十三日》、《陈伯祥》、《八月生活》、《团聚》,都写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她被国民党反动派绑架幽禁的三年间。这些作品有小说、速写和报告文学,也有属于抒写个人生活与感情的日记和书信体的散文。她在序中还说到自己很不满意它:“我实在不希望读者花钱来买我这本书,我汇集起来不过作为我自己的一个纪念。我以后大半还要写文章,也许写得更坏,但将不写这一类型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9.
小说《第二恋》强烈地表现了作家的艺术个性。主人公“我”回忆起了九年前的一件往事:在一次舞会上,“我”认识了十八岁的玛莉。“我”爱上了她,但没有勇气说出来,因为她是百万富翁的独生女。为了她,“我”毅然离开香港,到上海做生意。就在“我”的财富急剧增加时,她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丁玲不可回避的是她的转向问题.学术界至今沿袭20世纪30年代的认识,认为丁玲从<水>开始大跨度地向左转了,所不同的只是对于这个转变的评价发生了变化.其实丁玲从一开始踏上文坛的时候就表达了她对资本主义伦理的批判,她的思想就既不是"右",也不是"中",而是"左",以后丁玲的思想和创作是沿着批判资本主义伦理的"左"而到达了颠覆资产阶级政治的"左".对这个问题,可以描绘出一个发展变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11.
不知为什么 ,今天一提到文艺理论的自主我便产生一种不想说话的感觉。一是因为早就觉得文艺理论是否“自主”不仅古今中外已有数不清的肯定性结论。二是因为这个话题已经是 90年代中国文坛老生常谈的话题 ,早就出现了“理论家与作家永不结同心”的结论。(不结同心是否也可以证明理论的“自主”?)这个话题更是我近年在各种会议上和多篇文章中谈得“过多”的话题。记得 1 994年在社科院文学所举办的“世纪之交文学的出路”上 ,我就针对理论界 ,特别是评论界的现状 ,说出了一句令在座的很多理论家扫兴至极的话 :“理论家活该被作家看不起 !因为…  相似文献   

12.
宋剑华 《齐鲁学刊》2024,(1):139-150
小说《在医院中》是丁玲中期创作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令她在政治上饱受磨难的一部作品。她一生中很少就这篇作品发表意见,甚至可以说是三缄其口、讳莫如深。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对小说《在医院中》如此敏感呢?通过对作品中的“XX医院”“人物事件”“创作动因”以及延安文艺整风与丁玲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的详细考证,可以深入探讨丁玲在1940年的情绪低沉、思想困顿、情感纠葛和自我救赎。通过对相关史料文献的重新梳理,可以揭开丁玲创作《在医院中》的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素质 ,始终对男女两性作为“人”的启蒙规范了不同的性别内容 ,不管是封建文化还是现代民主文化 ,对于男性所需求的都只是一个主体姿态问题 ,不是主体自身的有无问题 ,而女性启蒙的道路相对漫长得多 ,她们首先要从传统观念中获得一个主体地位 ,如何发言则是革命以后的事情。从这个位置出发 ,曾经以《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女性小说轰动文坛的丁玲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革命 ,选择了政治。(一 )  当从莎菲式个人感情至上的狭窄圈子中走出 ,丁玲作为一个“女性而非女子气”的作家 ,一步步向政治靠近 ,成为左翼作家、政治人物。从…  相似文献   

14.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实力的作家,她以写“问题小说”登上文坛,又以开启“小诗”风潮而声威大振。然而她成就最高的还是散文,冰心自己也说“我知道我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本文试就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略陈管见。真:注重写实与感情真挚20世纪20年代冰心创作了一大批散文,这些作品主要包括《笑》、《往事(一)》、《往事(二)》和《寄小读者》等,这些散文“意在言外,言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郁达夫语),风格独特,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被人们称为“冰心体”。“冰心体”散文的特色有诸多方面,“求真”则是“冰心体…  相似文献   

15.
丁玲晚年创作中的自我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是一个有着独立特行的思想风格和创作个性的作家。她追随中国革命数十年然而遭遇坎坷。晚年复出后的丁玲依然以一颗赤子之心、忠诚之情写出了《杜晚香》等几十万字的优秀作品以讴歌党和祖国的千秋大业 ,抨击长期残存于社会主义肌体中的旧思想、恶势力。但有人却认为丁玲晚年的作品艺术性不高 ,其创作的真正目的是想以“左”的作品为砝码与对手进行政治斗法云云 ,因而受到了许多人的误解乃至曲解。事实上 ,丁玲晚年的作品是一个饱经世事沉浮的舟子唱出的沧桑之歌 ,也是丁玲对于自身所处的时代与人生作深层挖掘后获取的审美结晶。  相似文献   

16.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文坛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她活跃在二、三十年代 ,曾与冰心、丁玲齐名 ,是“新闺秀派”的代表人物 ,近年来学界对她的研究成果不断。本文试从影响研究的角度 ,论证契诃夫对她成名阶段所起的重要作用。 192 5年是凌叔华小说创作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一年。 1月 10日《现代评论》发表了她的成名作《酒后》 ;周作人与鲁迅分别在《京报副刊》和《语丝》上著文评论此文 ;著名喜剧作家丁西林将《酒后》改编为同名独幕剧。① 一时间模仿者甚众 ,以至形成了名噪一时的“酒后派”。② 良好的开端催发了凌叔华旺盛的创作热情 ,仅此一年她就…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丁玲,从二十年代末,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蜚声文坛起,在半个多世纪里,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评论和戏剧作品。她的小说创作数量多,成就突出,引起了较为广泛的评论。对丁玲的散文创作,研究也比较深入。而对她的戏剧创作,也许由于成就不及小说、散文的缘故,未能引起评论界的应有注意。但戏剧创作是丁玲文艺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她的小说、散文的创作特色在戏剧作品中多有体现。研究作家戏剧作品的特色,对全面认识丁玲同志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丁玲回忆,瞿秋白曾鼓励她说:“你是一个需要展翅高飞的鸟儿,飞吧,飞得越高越好,越远越好。”瞿秋白对丁玲精神气质的这个评价确实是恰中鹄的。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雄鹰意象,在丁玲作品中多次出现,正是作者最喜爱的自我人格的象征,自我胆力、志趣和自由性格的审美观照。丁玲曾把自己这种精神独特性概括为“总是不满现状,总是爱飞”,用以形容她最喜爱的人物性格。这种精神特征不仅直接影响着作家人生观的哲学基础及其艺术创作的审美品格,而且还使她既能在“时代的滚滚浪涛中饱受风雨,跨步前进”,又能在新文学交响乐中弹奏出自己的独特音程。  相似文献   

19.
王礼锡与陆晶清是爱国诗人.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陆晶清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她考取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科,当时鲁迅给她们讲中国小说史.她与鲁迅课外联系较多,经常向鲁迅请教,也得到鲁迅的关心.1926年陆晶清还和石评梅编过《世界日报》,发表了很多文学作品.陆晶清敬仰孙中山,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一直鼓舞着她奋斗.陆晶清在主编《河北国民日报》副刊时认识了王礼锡.王礼锡于1930年赴日本东京,陆晶清1931年赴日本与王礼锡在日本结婚.婚后三个月回上海.她协助王礼锡编辑《中国社会史论战》,她与王礼锡一起,与丁玲、冯雪峰、郑伯奇、戈公振、陈望道等发起组织中国著作家抗日会.她的《唐代女诗人》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空白.后又出版了诗集《低诉》和散文集《素笺》、《流浪集》.王礼锡出版有诗集《市声草》、《今日中国》,他曾见过世界著名作家高尔基、巴比塞.陆晶清现已是86岁的老人了,是“五四”时期女作家,在大陆上硕果仅存的,只有冰心和她二人了.  相似文献   

20.
目标     
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一位作家拜访了一位84岁的老学者。在学者那狭窄的书房里,作家向学者倾诉了内心的困惑。 学者:“你应该抓紧现在和未来的日子。” 作家:“是的,我在尽力。但是,我已经浪费了几十年。” 学者摇摇头:“达尔文说他贪睡,把时间浪费了,却写了《物竞天择论》;奥本海默说他锄地拔草,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