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语言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内涵。一般来说,代表、捐献都是正常的物理事件,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正常的语言现象。但很多语言使用者在这类词的前面加个“被”字形成新型句式来描述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基于对“心智哲学”中“属性二元论”的理解,试图对特殊“被”字结构的心智运作规律进行分析。并在心理“随附性”的基础上,探寻新型“被”字结构体现的深层语言规律。  相似文献   

2.
作为四分之一世纪之前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积淀,“知青情结”是有着相同经历的整整一代人共有的一种社会心态。这种心态具体表现为对土地的眷恋、对人民的热恋、对青春的追恋和对精神的苦恋四大社会特征。然而,透过这一情结豪迈而悲壮的外部色彩,又折射出被“左”的错误耽误和伤害的一代人的历史悲剧和遗憾:畸形的知识结构,局限的社会视野,沉重的精神包袱。这种二重性特征正是“知青情结”的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和汉语中,有一部分词汇显示出很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反映了历史上“重男轻女”的社会现象。文中基于标记理论,从“形式标记”、“分布标记”和“语义标记”等方面,对英汉中的性别歧视语言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发现英汉语言中词汇的性别歧视色彩都可以通过“有标记性”和“无标记性”来体现,但在...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在所有制问题认识上具有严重的制度化、道德化、政治化倾向,本文使用“公有制情结”概念来分析这种现象,认为这种“公有制情结”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改革实践中所有制结构的战略调整与完善;主张在实践中清除“公有制情结”影响,确立起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所有制观,从而确保运用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来指导改革实践中所有制结构的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5.
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的事功在湖南绅士中激起了一种“湘军情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湘军志》的编修及其被毁版,与这种“湘军情结”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湘军志》被毁版,也反映了湖南绅士的“正统湘军观”。  相似文献   

6.
外来词在报纸语言中作为隐喻概念中的源域概念出现,并与汉语词汇共同组成合成词,描述中国社会现象,反映了语言使用者认知事物的普遍规律,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认可,这种主观认知和两种文化的融合必定会丰富汉语语言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发现 ,“电话恐惧症”是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掌握不够 ,而是由于非语言因素的空缺限制了交际者的认知渠道。本文借对这一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获得一种启示 :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语言能力和非语言认知能力的协同发展 ,非语言能力有着独特的、语言能力不可替代的辅助功能  相似文献   

8.
英语社会传统的化价值观对英语语言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词义的演变过程和词义从属关系上的歧视女性现象。这种因社会对男女性别不同的价值判断而导致的“男尊女卑”现象,并不是英语系统的问题,而是语言使用的问题,了解这一点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夏县“延话”是流行于夏县东浒等四个村庄的一种社会方言变体,是一种特别的民俗语言文化现象,它主要以特殊的词汇形态存在着。文章通过对夏县“延话”材料的构成、构词分析及演变趋势的分析,揭示其在词汇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模因现象,网络语言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运用相关理论对该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修辞角度展开的描写和分析上,对网络流行语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认知动因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传播过程中说话者主体性作用的分析尚不够透彻。对常见的网络流行语模因现象进行了归类,并分析了网络流行语模因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所具有的外在特点,探讨了模因作为一种概念和意向载体得以能承载丰富语义内容的深层原因,分析了模因背后的概念基础和意向内涵。  相似文献   

11.
语言变化有诸多因素形成,其内涵十分丰富。本文根据英语语言事实探讨了影响语音、词汇和语法等不同语言层面上变化的四种重要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文中指出音变迫于语言内部系统压力的同时应考虑社会因素,类推因素中“矫枉过正”现象也需要用社会动国来解释。文中接着强调威信因素是借词的重要理据,社会心理因素中还糅合着个人风格的变异。最后着重提出在语言变化研究中,对各因素之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交叉现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反义词属于语言系统中的一种词义类聚,不仅具有揭示对立关系的功能,且在语言上呈现对称性。运用反义词,可以突出事物矛盾,起对比烘托的作用;可以使语言更加鲜明,增加语言的表现力。日语虽然秉承了语言的共性,但由于独特性而导致其用言反义词在词性、用法、词义和肯否上的非对应性。这种特点集中在“味道”、“气温”、“感觉”和“颜色”等方面,并体现出“互补性、阶段性、对立性、文化性”等特性。分析这一语言现象,对活用用言的语法资源,完善词汇学习的认知策略,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高日语词汇教学水平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描述陈应松小说欧化、诗化、口语化的三种语言形态,分析深藏其后的语言策略即:土中见洋、欧化长句中充斥诗化语言。陈应松语言策略的选择与完善,充分蕴含了作家生命体验的异乡人情结和水手情结,显示了作家的艺术追求以及对文学语言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4.
服装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种表意系统,是一种符号化的语言。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沟通、传递、交流讯息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想要通过服装语言去清晰明白、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表达意向,那么从语言学的角度去研究服装语言与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这种特殊形式的语言。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社会现象。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对社会有依赖性,它是为了满足社会的文际需要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人类思维的进步,都必然促使语言发展、变化,促使语言日益丰富,日益精密和完善。在语言发展变化的进程中,词汇中的一般词汇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关系最为密切。一般词汇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最为敏感.不夸张地说,它几乎天天都在变,而这种变化完全是由于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如文革期间的政治用语“红卫兵”、“牛鬼蛇神…  相似文献   

16.
如果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从反思的目的出发,并从“为何写”、“写什么”、“怎么写”三个层次,来重新认识杨朔的散文,我们就可以看出:杨朔散文所重视的写作的意识形态性质和社会功利目标,决定了杨朔散文的政治情结、斗争欲望及其“诗”性的深刻的悲剧性;而这在“杨朔时代”是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但由此也可看出“散文大家”杨朔的困境与才华。但作者又认为,作为时代的产儿,这种迷失的社会与文化责任,不应由作家个人来承担,而是出于一种“历史的强蛮”。  相似文献   

17.
人类在用语言给事物命名时,有时会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语言的概括性、有限性、滞后性以及语言的讹变等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语言中“名不副实”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剧情片《马背上的法庭》运用纪录式叙述风格与唯美式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中国边远乡村一个司法实践故事。在“父子”形象的建构、冲突和潜在的主题逻辑运作中,影片既完成了一段有头有尾的影像叙事,又放大了边远乡村“朝圣”司法的现代主流意识。整部影像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叙事时空和人物关系,在南国的山路绵延中,传统的西方俄狄浦斯情结也发生了一次悄然移位。“父子”叙事模式力图通过父子间的默契或对抗来进行影片情节安排、表现人物性格和提升审美特质,这种以“父子”为核心的家庭谱系也可以作为一种镜像来安置多种文本秩序,创造一种隐喻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语言禁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用现象受制于这种语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 ,它往往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独特认识 ,是民风民俗的具体体现。“语言禁忌”与社会文化观念 ,社会变革以及语用环境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它是语言多维交际功能的具体表现 ,更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折射。  相似文献   

20.
“商业英雄”是近年来荧屏上出现的一种新形象。这种新形象颠覆了中国历史上对商人负面评判,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各阶层地位及社会心理的变化。这种形象的出现呼应了当代社会重商的现实,反映了编导者自身的创作理念。英雄化商业精英的创作意向,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优秀企业家的期待,另一方面也不自觉地表现出拜金主义和官商同构的不良倾向。因此,对商业英雄的塑造应该审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