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称刊物的卷首语,是刊物的“眼”、刊物的“窗”、刊物的“花”……卷首语,有的是以思想性给人启迪,有的是以鞭挞给人教育,有的是以语美给人欣赏,有的是以政论给人指导,有的是以事例给人思考……等等。可见,对卷首语的评说,各有所见,对卷首语的表现形式,各有所长。《社区》杂志二○○二年的卷首语,抓住社区建设这一主题,聘请了社区建设的指导者,以特邀评论员的名义,就社区建设的有关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言论。这一构思,主要考虑了《社区》杂志的读者,大多是正在从事社区建设的人群,《社区》杂志的宗旨,主要是为社区建设工作服务,因而发表了…  相似文献   

2.
委婉语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人们通常用口语形式表达委婉语,它是用语言来调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人们交际的过程中,有些词语使人尴尬,惹人不快,如果直接表达出来会给人一种粗俗、无礼的印象。因此在一些场合为了避免难堪,或减轻对人的感情伤害,人们通常使用委婉语。英语委婉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和交际中运用普遍,了解并掌握其口语表达相关知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阿·托尔斯泰曾把语言喻为“一种非常神奇的电波”,作家和诗人就是利用这种电波把“自己的感情,美妙的幻想和各种思想”传送给读者。他惊叹道:“语言,是一种魔力”。是的,它“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高尔基语)。语言在文学创作中,还有什么不能够穷形尽相,写照传神的呢?一个人,无论他生前如何魁伟,如何俊美,终究逃脱不了一死,不留下一点痕迹。但借助语言的描绘,却给世间留下了一不幅幅永不衰朽的肖象:“身长八尺,豹头环跟,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若奔马。”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有谁不知道这是燕人张翼德的“形貌异常”的肖象。林黛玉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以后,核武器的未来是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政治家、学者们纷纷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世界上有关该问题的讨论会(包括因特网论坛)很多,也有不少的著述问世。在讨论核武器未来这个话题的时候,“回归无核世界”的主张总是引起激烈的争论,有的人认为它是可以实现的目标,也有的人声称那只是难以成真的梦想。1998年5月发生的南亚核危机是冷战后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它无疑给主张“回归无核世界”的人以极大的冲击,但没有也不可能导致关于“回归无核世界”的争论之完结。在发生南亚核危机这一国际背景之下,探讨“回归无核世界”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孟玉英 《社区》2008,(26):62-62
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采取减压的方式越来越多,甚至有的采取最简单的减压方式就是裸睡。可是,狂欢了、裸睡了,依旧还有一些石头压在心里。现在,出现一种办公室减压方式,叫“晒秘”。它就是以匿名的方式,把心里的秘密、工作的困惑放在特定的网站晾晒……  相似文献   

6.
写日记,是一个人在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后所发出的肺腑之言,是心声的静影。能把它留在日记扉页的,则是一个人心灵的颤音。士兵的日记,最耐人寻味的,当属写在扉页上的,那是士兵心灵的坦露与独白,从一定意义上也构成以士兵特有的“风景线”。作者征得对方的同意而闯入这不可涉足的“秘密领地”,愿同青年朋友们一起去体味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情感。 士兵“日记扉页文学”可谓多姿多彩。有的像“朦胧诗”,有的似乡间民谣,有的如社会上流传着的“顺口溜”,有的是“座右铭”,名人名言……语言或庄重肃穆,或幽默诙谐,或凝炼犀利,或调侃不羁,甚至庸  相似文献   

7.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于是乎有的人紧跟时尚的潮流:头发要黄的,眉毛要青紫色的,嘴唇要红的,就连手脚指甲也贴上怪异的图样,最后再来一套另类服装。当他走在大街上时,总以为自己头顶一片天——美妙极了,这种美是不是真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水仙有它的冰肌玉质,牡丹有它的雍荣华贵,月季有它的富丽堂皇,菊花有它的淡雅高洁,它们所拥有的这些美,虽然是人们寄托的,但却是自然真正赋予的。自然的美才是真正永恒的美,是能够经受时间淘洗的美。然而,那种浓妆淡抹,似乎与真美有些格格不入。古代四大美女,被称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那…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书坛上,人们对一种似字非字的“书法”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类似字非字的“书法”有人称为“流行书风”,有人称为“现代书法”,有人称为“现代风格”,……等等。“名”既未正,其“实”亦尚无定准。有的随意拚凑字迹,不成句读;有的故意拆散正规汉字另行组合,不可辩认;有的干脆不写汉字,让人去捉摸一堆线条;有的分明是幅图画,定要说它是“书法”。但是,人们注意到,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书法”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点:都以抛弃“传统”为宗旨。 若问:何以要抛弃传统?回答是:“时代变了,书  相似文献   

9.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帖子”、“对子”、“对语”、“联语”、“联对”、“联句”、“偶句”等,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楹柱等上的联语,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某种目的而彼此互答的对语,抑或是人们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偶句等。对联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传之已久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融汇了我国历史上各时期的优秀文化,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历经千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10.
“爱情”是个美好的字眼,一谈起它,有人就会想到鲜花,想到一对对含情脉脉,花前月下的情侣,想到甜密幸福的家庭生活,可是,爱情带给人们的并非都如此。有的人的爱情是幸福温馨的,而有的人的爱情生活却是痛苦不幸的,更多的是介于两者之间。在爱情的五环旗下,显出世俗众生相:有的人把爱情同理想、事业联系起来;有的人则执著于金钱和地  相似文献   

11.
<正>商品(指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来到人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历来褒贬不一。在我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又往往把它同政治斗争连在一起,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姓社”或“姓资”的问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的人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十商九奸”来加以否定;也有的人只看到商品经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另一面。因此,一遇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就无所措手足。总结我国建国40年来的历史经验,全面认识商品经济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已成为当前人们较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庄、禅对语言文字的态度是令人瞩目的。说到庄子,人们多会论及他对语言文字的尖锐否定;谈到禅宗,人们也会想到它“不立文字”的论断。但令人困惑的是,他们的否定与谴责又恰恰藉语言才得以发出。《庄子》三十三篇的存在本身就成了作者的一个自我否定,正如白居易的《谈〈老子〉》云:“言者不知智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智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而禅宗,由“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的嬗变,也一直给了语言文字以生存的地位。这其中的秘密到底是什么?探讨这一熟知的历史事实,可以为我们正确评价庄、禅的语言观开辟一个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现代西方语言学的转向缘由及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1979年以来,有的学者,认为滇川交界泸沽湖畔的纳西族“民族特点很突出”,应该成为“单一民族”。笔者不敢苟同,作为学术问题,发表一点肤浅看法,求教于识者。 一 纳西族历来就有基本统一的自称专名。在约三十万人口中,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中心的二十二万人,操纳西语西部方言,统一自称为“纳西”;约五万人的纳西语东部方言区,分别自称“纳”(永宁和左所)、“纳日”(木里博凹和盐源爪别)和“纳恒”(宁蒗挖开和  相似文献   

14.
秘密语系列词指的是秘密语、隐语、黑话、行话、市语、暗语等等这些在民俗学、刑事侦查学以及语言文字学诸领域中时常被人们相提并论的词语。通过对秘密语系列词爬梳整理,从历时语言学与共时语言学、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的多重视角来综合考察,可以在剖析秘密语系列词间关系的基础上对它们分别予以界定,以为新时期的正名工作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5.
避讳语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避讳语是人类语言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但影响到人们语言生活的质量,也影响到语言的变化。避讳语就其内容来看可分成三类:一曰“讳凶”,二曰“讳尊”,三曰“讳俗”。“讳凶”类避讳语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产生。“讳尊”类避讳语是“讳凶”类避讳语的直接延伸。至于“讳俗”类避讳语的产生,则是人类社会进入封建文明以后的事。避讳语的流变主要包括:内容的扩展、形式的嬗变和自身的更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一八八七年七月,在波兰华沙,出版了一本用俄文注释的奇怪读物,封面标题是Esperanto 博士:国际语·序言及读本(俄国人用),下面还附有一个口号——“想使一个语言成为世界语,仅仅那样叫它是不够的”。不久,用波兰文、法文和德文注释的该书也陆续出版,这就是“世界语第一书”——一种新的语言诞生了。几个月后,作者——一位年青的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收到了国内外大批支持这一新生语言的回信,有的甚至马上使用这刚刚诞生的语言回信,人们接受这一语言之快,出乎柴门霍夫本人  相似文献   

17.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首国人所熟悉的题为《有的人》的著名诗篇,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它的作者———中国新诗的奠基者之一,99岁的臧克家老人,不幸于2004年2月5日月圆之夜在北京悄然离去。作为一位有很多诗作被广泛传诵的著名诗人,作为中国当代诗坛最长寿的长者,作为一位走过世纪的文坛巨擘,臧克家老人的辞世,引起了人们对他的无限怀念。臧克家老人走了,他家桌子上的两座奖杯———中国当代诗魂金奖、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终身成就奖,虽然不能概括老人一生的成就,但还是能让人们感受到老人…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是针对网络环境下人们对网络语言“网语”的认知、使用情况、“网语”与汉语言关系、“网语”评价等问题而进行的一项调查。着重从男女、城乡、学生与非学生等三组数据提出分析,指出网络语言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社会及语言的发展不能拒绝“网语”;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网语”,并将之深入到工作、学习和日常交际之中,对此现象应当重视并细致分析,进而有效地规范和引导,并特别注意到学生人群的认知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一个文艺学说的形成——从“境界”到“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中,“境界”或者“意境”是经常碰到的术语。这个术语不论在古典文艺批评中还是在现代文艺评论中,都被广泛使用着。但是,这个术语的具体内容,它的科学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从人们的使用情况来看,大家对它的理解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境界”就是文艺作品的整个形象体系;有的认为,“境界”是指作品那种具有魅力的艺术状态、感染人的气氛;有的认为,是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一个先验认识论的“图式说”。对于这个“图式说”,历来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康德的图式与“先验演绎”是相矛盾的,责其先验唯心主义不彻底;有的则认为图式说在康德的先验逻辑中是画蛇添足的东西,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有的却把它看成是康德对认识论的一项重大贡献,揭示了人的认识能动性。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康德的图式说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