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与台湾震后重建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许多地区都曾经遭受过重大的地震灾害,这些地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本文选取了日本阪神大地震和台湾“9·21”大地震这两次地震,总结了其灾后重建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通过学习这些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汶川大地震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为汶川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汶川大地震既是一场地理大地震,又是一场思想大地震。如何尽可能地发挥理念、价值、精神的力量,引领与促进灾后思想重建工作的顺利完成,成为汶川大地震灾区的恢复与重建中的一个全新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们提出了“现状问题-基本理论-切入视角-对策机制-意义启示”五位一体的汶川大地震灾后思想重建研究框架,以期重建灾区人民的思想家园。  相似文献   

3.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旅游业的重建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使作为四川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受到沉重打击,地震波及地区,包括了成都及四川的重要旅游景区景点、以及通往主要景区的交通线所在区域.如何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恢复四川旅游业,就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认为,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在灾后重建四川旅游业,可以采用启动市场、震后营销、重新规划、突出重点、阶段推进、文化重塑、探索新路的方针.  相似文献   

4.
汶川大地震后思想重建的现实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重建是汶川大地震后恢复重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把思想重建的工作简单理解为对灾前思想状态的还原,应该把它理解为一次更深层次上的思想解放。思想重建的目的不在于构建空洞的理论框架,而是要探索一个指导性、对策性思想战略体系,指导和规范整个灾后重建工作。有关汶川地震后思想重建的研究,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我国灾后思想重建的理论内容,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生动的教材。  相似文献   

5.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而灾后恢复重建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重大自然灾难发生后大都对有关如何应对灾难和灾后重建方面提出了许多至今仍闪耀着灿烂真理光芒的真知灼见,这对于指导当前我国“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和认真体会。  相似文献   

6.
《山西老年》2008,(7):67-67
汶川大地震发生已一个多月时间,救援工作接近尾声,灾后重建工作已开始启动。近日,参加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组织的"汶川重建战略研讨峰会"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代表,围绕灾后后重建需要关注的五大问题,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7.
汶川大地震后,地震灾区在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下,展开了灾后重建工作。灾后重建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本文认为,灾后重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有物质重建,同时也包括思想重建,并就灾后思想重建的内涵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8.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已经过去几个月,随着救援工作的深入以及灾后重建工作的展开,对于灾后重建的规划、次生灾害的评估以及环境的评估工作已经提上日程并迅速有效地开展。然而对于灾害给社会系统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社会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却鲜有提及。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重建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栽体,恢复和改善受灾地区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既是灾后产业重建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又是有效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评估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恢复灾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区生态重建的措施,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有效实施以及灾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5·12"汶川大地震已过去近3年,阿坝州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区,也是我国羌族人口聚居的核心区,国家在灾后重建中抢救与保护羌族地区民族文化,专门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本文紧抓文化部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契机,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为研究核心,对阿坝羌族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游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文化类型与藏回 汉族和谐共生的项目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共生,推动后灾后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