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陆路 《江淮论坛》2021,(6):170-179
皖地处于"吴头楚尾",是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沿淮地区是皖地较早开发的区域,早在汉代就有淮南王文学集团,沿江区域则是六朝皖地诗的主要创作地.现可知汉晋六朝时期约有40余位诗人(包括无名氏)在皖地留下近90首诗歌.对汉晋六朝皖地诗歌的系统考述,可为该时期皖地文学、文学地理的研究提供基础.因皖地的特殊地理位置,该研究还有助于深入探讨六朝荆杨政治文化交流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六朝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六朝文化是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六朝时期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活跃时期。本文根据有关考古资料与文献对此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做一概述。中日文化交流以往国内外有些史学工作者对3—5世纪的中日文化交流,特别是江南地区与日本的交往重视不够,有的日本学者甚至称公元4世纪的中日关系为“空白的4世纪”,这是不科学的。现将六朝时期对日文化交流分述如下。1.中国文字和书法输入日本。据《日本书记》卷十四记载,百济人王仁带《论语》10卷、《千字文》1卷去日本,从此日本开始采用中国  相似文献   

3.
东汉时期江南士人群体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素有人才荟萃的美誉,士人对江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形成了江南地区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全国经济文化的重心。追溯这一历史过程,起始于东汉时期。江南士人经历了西汉时期的一段沉寂后,随着江南经济日渐发达,文化发展,江南士人群体不断壮大,成为在东汉历史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地域政治团体。在重儒之风的熏染下,江南士人的学术修养日渐加深,取得了相当的学术成就,有著述传世的士人多达二十余人。江南士人群体兴起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原文化的传播,中原官吏的提携,另一方面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和世家大族的出现,都是江南士人群体在东汉兴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刘杰 《晋阳学刊》2012,(5):10-13
寒食节火禁习俗最早出现并非为了纪念介子推。火禁是人类童年时代对火的敬畏和崇拜心理的结果,是交感巫术体系中消极规则的产物。寒食火禁习俗和介子推故事从战国时期开始发生联系,汉魏六朝以来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传说。寒食火禁与介子推故事的关系说明,民间习俗与历史故事相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5.
论先秦汉魏至六朝文学“抒情”概念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围绕"固精"这一文化传统,考察其流变,认为汉代之前文学抒情均受其节制,而六朝文学形成抒情性特质,乃与此一先秦两汉以来悠久传统的断裂有着直接关系,为研究六朝文学特质,开辟了新视角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泼胡乞寒”是形成于古代中亚的一种风俗 ,在北朝后期随着中亚胡人的入华传入中原。由于统治阶级的好尚 ,在唐代的武后、中宗时期曾经盛极一时。由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之间的巨大差异 ,以及这一风俗传入中原后主要在入华胡人中流行 ,限制了中国文化对它的改造 ,因此这一风俗在玄宗即位后即遭禁断 ,在此后也不再有出现。这一现象充分说明 ,在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 ,中国传统文化对传入中原的异域文化并不是全盘接受 ,而是采取了扬弃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吴存浩 《东岳论丛》2008,29(1):111-117
六朝时期,江南地主庄园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既与这一地区所特有的自然环境有关,又与因北方战乱,大量流民进入南方地区有关,是由世族地主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一种必然结果。此种经济的性质为综合性多种经营的带有休闲性的庄园经济。六朝时期南方地主的庄园经济对于保护流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江南地区的经济,以及塑造江南世族政治上的惰性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咸同时期湖湘士人的古文实践与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曾国藩开创的湘乡文派是建立在湖南固有的"情韵"和"义理"两个文学传统基础之上,也取决于湖南地域独特的地理和风俗.湖南士人事功视野中的天下意识、政治自觉和义贞独立之精神对湖湘古文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唐宋以来,江南地区已逐渐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经济最为发展的地区之一.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外经济交往,这种经济交往很大程度上依赖和得益于"口岸"的存在和发展.在唐宋元明清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中,江南地区口岸经历了一个持续变迁的过程,影响这一变迁最基本的原因当推自然环境,主要是包括河、江、海综合作用下水道变化的结果.但不论如何变迁,江南地区之口岸皆具国内贸易与海外贸易双重功能,皆具相当的规模及腹地辐射能力.在江南口岸的变迁过程中,政府以及市场具有同样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嗜酒与尚武,是明清以来山东运河区域社会风俗的突出特点。这种习俗的形成,既与一定的历史传统有关,也与这一带的特殊的生态环境有关,更与大运河的兴衰隆替密切相连。嗜酒与尚武之风盛行,反映了京杭运河给这一区域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代士人在参加科举或做官之后,不少人会经历父母丧亡的人生变故。由于受儒家孝文化的影响,汉代以来士人丁忧期间要居家守丧,不能考试、做官、交游、娱乐,加之受清代前期社会风气、学术潮流的影响,很多清代士人在丁忧期间集中精力从事学术研究。在礼学研究、历史考证等方面,成就尤为突出,在文学创作、讲学、课蒙、编刻书籍等方面的活动,也多与平时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2.
论晚清习俗教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习俗教案是指基督教与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之间的矛盾斗争,它开始于1861年,结束于1910年,在这50年内,共发生此类案件147起(这是目前国内外有关此期习俗教案最详尽的统计数字)①,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对此,史学界虽有所论述,但很不深入,故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一、晚清习俗教案的起国传统的观点认为晚清习俗教案是由民族矛盾、基督教的文化征服或中西风俗冲突引起,笔者认为,这些观点虽不无道理,但都失之偏颇和笼统。根据笔者研究,晚清习俗教案是由下面两种因素引起的。(一)列强侵略。鸦片战争前,清廷奉行禁教政策,来…  相似文献   

13.
孟子以其所居之地与孔子故里相近而感到庆幸、自豪,并以此自觉奉行孔子之道,揭开了中华民族近圣文化心理的帷幕。建炎三年,孔子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率族扈跸南渡,赐家衢州,激活了潜藏于以衢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士民内心的近圣文化心理,并极大地催化了"近圣人之居"这一以地理空间为逻辑起点的文化心理在江南地区的嬗变,这种嬗变在南宋以降的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华民族近圣文化心理的积淀与催化、江南地区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生力、孔氏南宗平民化转身的文化穿透力等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是江南地区近圣文化心理嬗变的内在文化机制。在这一文化心理影响下,"护圣""扬圣"成为江南地区士民自觉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4.
居住在云南省南部地区的彝族,保存着许多独特的民族风俗,对本民族的生存和繁衍起了重大作用。但有的习俗对社会的发展也起了消极作用,其中彝族的丧葬习俗就是如此。每当死了人,都要请贝玛念经颂文,送灵消灾;家人杀猪宰牛,大宴宾客;亲友赴吊送礼,载歌载舞,葬礼十分热烈隆重,仪式十分繁杂,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这种葬俗实不可取,应在遵重本民族传统风俗的基础上,对具体礼仪进行改革,以  相似文献   

15.
闫鸣 《兰州学刊》2013,(3):57-62
明清时代是江南地区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期,从经济、文化方面来看,江南地区都成为了当时全国的重心。然而,在江南地区内部,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吴文化区内部,却存在着文化中心东移的现象,即由苏南地区逐渐转移到了上海地区。文章尝试利用明清知识群体留下的相关记载,来探究在这些对世事变迁感受较为敏锐的文化人眼中新兴的海派文化是如何在与苏南传统文化的博弈中逐渐胜出,进而对异质文化的融合与共存等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英 《江苏社会科学》2000,2(1):109-116
在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的风尚习俗也在不断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消费习俗的演变十分突出,并且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之所以会发生变化,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许多方面的内外因素中探寻原因,而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以及近代商业文化的影响,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在近代经济发展影响之下消费习俗与消费观念的发展演变,借以了解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风尚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7.
葛洪《抱朴子·外篇》不仅对汉晋“风俗凋敝”的情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归纳,也对当时“道微俗弊”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移风易俗的设计。葛洪《抱朴子·外篇》的社会风俗批判思想揭示了汉晋风俗的发展态势及基本原因,具有特殊的思想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江南地区自中古以来就渐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薮,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辉煌源地。对于这一突出的文化和文学现象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做出阐释。而要理解这一地区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上何以形成巨大的创造力,是不能忽视江南的文化地理环境这一重要因素的。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蔡州地区是南北多种文化的交汇中心之一.战国以来,楚文化逐渐取得在汝南的主导地位,并一直延续至西汉.在儒学(经学)兴盛的东汉,西楚风俗对汝南士人的影响依然有迹可循.东汉一代,汝南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位达到历史时期的顶峰,而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大动荡几乎将这一切摧毁殆尽.隋、唐、北宋三朝,河南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蔡州却一直处于边缘地带.这是南北朝时期孕育出来的犷戾尚武之淮西风俗能够在唐后期集中释放、北宋以后不能消弭的基本原因.南宋以后,随着河南重要地位的丧失,汝南的边缘化趋势加重,地域文化上与淮北平原合一,成为一个区域文化整体.现今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论汉晋间之尚通意趣与浮华士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晋时期 ,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风气习俗 ,一是尚通 ,二是浮华。尚通是就学术取径而言 ,崇尚通博 ,贬斥章句。浮华是就士人风范而言 ,尚交游 ,贵放达 ,轻俗功 ,贱守节。尚通是对传统章句学风的反叛 ,浮华是对汉代砥砺名节之风的对抗。尚通是浮华的知识背景。在尚通的知识背景和浮华的时代士风之基础上崛起了一个新型人物群体———通人。他们向上结束了汉代章句之学 ,向下开启了魏晋玄学 ,是汉学向玄学过渡之中介 ,是汉晋学术发展史上的转折性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