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里三面环水,六峰逶迤。人们登高而望清涟,踏浪以览群山,尽情领略山水的精妙绝伦之美。这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植物资源丰富,有梅花、桂花、雪松、樟树等花草树木360多种,200多万株。这里浓缩了楚文化的辉煌和博大:有楚人进行商贾贸易的楚市,有楚之始祖祝融塑像,还有高耸入云的楚天台,更有天下第一离骚碑的《离骚》碑刻……这里就是武汉著名的风景游览地东湖磨山,一座被东湖碧水从东西北三面紧紧环绕的美丽半岛。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年吸引着百万人次以上的中外游客观光旅游。然而,今年6月底的一个夜晚,这里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却遭遇了一场莫名的劫难,700余株大树或被连根拔起,或被拦腰截断,为这风景迷人的旅游胜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6月23日清晨,住在武昌黄鹂小区的东湖风景区磨山管理处党委书记彭雪松、主任沈金惠、副主任王汉  相似文献   

2.
让我们将人生的某个阶段临时存放。 世纪门槛前,我们有必要平心静气,存放那一份曾经拥有。存放那一份自信。存放那一份失落。存放那一份遭遇。存放那一份感慨。存放那一份向往。存放那一份爱和恨。 存放是一种寄托。是一种“零”型的生存状态。 我们不需要把生命无端消耗在  相似文献   

3.
从《山西老年》创刊之日起,父亲就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1985年元旦前的一天。父亲从乡老干组学习回来,手里拿着一本书,喜滋滋、乐呵呵地走进家门,那表情,那神态,那潇洒的步履,那满面的喜悦,是父亲离休几年来所没有过的。我好奇地问:“爸爸,什么事把您高兴成这样子?”他扬了扬手中的那本书,“看,这是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问世已经七十多年了,可是它却如陈年佳酿,历久弥香。它的魅力从何而来?我以为来自于个性化的描写。作者笔下的秋景只属于那一个时代,那一个地方,那一些人,那一个人。  相似文献   

5.
朝阳之美,美在它那灿烂的光泽与蓬勃的生机;夕阳之美,美在它那无尽的思念与成熟的魅力。那人生之美呢?人生之美则在它那追求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6.
湖北天门话有四个疑问代词:谁、那、n(?)ng.S(?)ngdi(s(?)ng)。“谁”的用法跟普通话一样,读音也差不多,没有什么可说的。“那”的读音和用法也跟普通话差不多,值得注意的是它和指示代词“那”在读音上的差别。大家知道,普通话的疑问代词“那”和指示代词“那”靠声调来区别。前者唸上声,后者唸去声。在天门话里,这两个代词的区别却在韵母上。前者唸nǎ,后者唸nuó。在这一点上,天门话显然不同于普通话。天门话把指示代词“那”唸成nu(?),虽然不合于普通话的标准音,但是从汉语音韵演变的历史来看,却是合乎规律的。指示代词“那”在广韵里属于上声哿韵,注云:“俗言那事。本音傩。”(广韵平声歌韵和去声箇韵也都有“那”字。歌韵的“那”是“何”、“都”、“于”、“尽”等意思,箇韵的“那”是语气词,都不是指示代词。)可见指示代词“那”本  相似文献   

7.
爆笑     
《成才与就业》2011,(20):53-53
打饭 那天中午到学校饭堂打饭,排在我前面的同学对厨师说:"给我一份那个茄子。"厨师:"那是土豆条。""啊,那不要了,打那个冬瓜吧。"厨师:"那是……萝卜。""这是冬瓜的话那又是什么?"厨师:"那是豆腐。""那还是来个土豆丝吧。你们怎么又做土豆条又做土豆丝呢?"站在她后面的我看着她指着的豆芽菜,差点哭了。  相似文献   

8.
离开校园不觉已有数年,工作之余,想起校园时光,总不免有几分怀念,几分追忆。那一起踢球的兄弟,那操场边的白裙,那小径旁的樱花,那校园附近的小吃……一点点,一丝丝,浸润着心田,久久不去。  相似文献   

9.
妈妈的手     
从小到大,我牵过无数人的手:外婆外公那 干瘪无力的手,同学朋友那充满活力的手,弟弟 妹妹那稚嫩白胖的手,爸爸叔叔那刚劲有力的手 ……但是最温暖最充满关爱的,却莫过于妈妈的 手。  相似文献   

10.
性骚扰,这种令人厌恶的新生现象究竟是社会进步的产物,还是社会堕落沉渣泛起呢?如果那是某些人依靠权力而随心所欲,那绝对是社会的一种堕落;如果那是某些人凭借暴力而肆无忌惮,那绝对是一种人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11.
《老友》2007,(10)
国庆——登峰的台阶○胡友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是攀登高峰的台阶,一级比一级高,一级比一级风光更好。我们已登上五十八级,放眼看——看那城市成群的高楼拔地而起,看那希望的田野充满绿韵神奇,看那连接城乡的公路密如蛛网,看那雪域高原上的铁龙在奔驰;看那巍巍雄奇的三峡大坝  相似文献   

12.
兰州方言里的第三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方言里的第三人称代词,除“他”和“他们”以外,还有“那”和“那们”等等独特形式。“他”、“那”单用时,具有文体色彩;“他”“那”并用时,起区别对比作用;“他”“那”还可以与其他人称代词、名词连用,有强调和概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春天的歌     
春天的歌——来自北归的大雁,那声声欢乐的啼鸣;春天的歌——来自冰川的融雪,那声声轻快的嘀嗒;春天的歌——来自破土的新芽,那阵阵刚劲的拔节;春天的歌——来自儿童的心扉,那阵阵悦耳的笑语;春天的歌——来自劳作的农民,那充满希望的田野。啊,春天的歌,是一部华美的乐章。春天  相似文献   

14.
苦涩的笑话     
在公共汽车上,一位男子看到上来一位抱 小孩的妇女,便把座位让了出来,然后就站在那 座位旁边。 那孩子很乖。男子便逗他。三逗两逗那孩 子便冲他叫“爸爸”。叫得很甜,很脆。 那妇女甚是不悦,便暗中狠狠掐了孩子一 把。那孩子哭着还是喊“爸爸、爸爸”。惹得车上 的人全朝这边看。  相似文献   

15.
花香     
朦胧中我闻到一阵淡淡的花香是茉莉花吗那是大自然的味道那是鱼儿游动的倩影那是鸟儿互鸣的身影是百合花吗那是家的味道那是筷子敲击的乐曲那是电视打开的声音是菊花吗那是朋友的味道那是手被牵着的温暖那是耳边倾诉的细语朦胧中我闻到了一阵淡淡的花香那是生活的美好(有删减)指导教师黄平花香$广东顺德一中@卢佩欣~~  相似文献   

16.
一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对《水浒》、《红楼梦》、《西厢记》等古典精品的评述中,总结出一种名之为“那辗”的创作手法。他这样阐述“那辗”的定义:“那之为言搓那,辗之为言辗开也。搓那得一刻,辗开得一刻;搓那得一步,辗开得一步。於第一步刻第一步,不敢知第二刻第二步,况於第三刻第三步。於第一刻第一步,真有其第一刻第一步,莫贪第  相似文献   

17.
春的希望     
伴随着时光的脚步,我们走过了冬,又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那满眼的绿,那多彩的花,那快乐活泼的孩子……不知不觉中都被春天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斐波那契数列是很多人热衷研究的特殊的数列,作为斐波那契数列的爱好者,本文从数列的特点,求出了斐波那契数列的一个和式。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代词"这"和"那"可以直接与名词性成分组合,构成"这/那"短语即"这/那(+数词(量词)(NP","这/那"短语再与人称代词组合,从而构成"人称代词(这/那(+数词(量词)(NP"之类的格式。但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这/那"之间的组合不是任意的,其组合要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而且不同的组合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和修辞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埃赫那吞改革是古代埃及历史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改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改革。对于埃赫那吞改革,国内学者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后论著日渐丰富。随着对埃赫那吞改革研究的逐渐深入,对埃赫那吞改革时期形成的阿玛尔纳文学艺术、外交和宗教等问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关注。这些研究也有利于人们更全面地理解埃赫那吞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