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人与社会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在没有弄清“人”或“人的本性”之前是无法回答的。自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智者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先哲们才开始了对人自身的探讨,尤其是继普罗泰戈拉以后,苏格拉底进一步发挥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将哲学智慧之光照在人身上,明确指出:“认识你自己”,从而唤起了哲学家们对人的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既往的哲学解释框架,仅仅重视属人的主体尺度和对象尺度,将必然属人的中介尺度,误置或排除于人的“能动的、类的生活”之外,使主体尺度对象化和对象尺度主体化的理论,与实际严重错位和异构。在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中,人在占有主体尺度和对象尺度的同时,必然占有着第三种尺度即中介尺度。其内在根据主要是:中介尺度的人的占有,是主体尺度对象化和对象尺度主体化的必要前提或条件;中介尺度的人的合理占有,是主体在主体尺度对象化和对象尺度主体化的可能性空间实现价值目标的必然性根据;中介尺度的人的现实占有,是主体对象性活动的辩证法的必然性结果。中介尺度是人的第三种尺度的命题,弥补了既往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的理论缺环,具有较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理解,具有显著的直接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 《指物论》是以主、客问辩的形式,以指、物关系为中心来阐述世界构成问题的一篇论文。它意在证明主方提出的“物莫非指、而指非指”这一论题的正确性。《指物论》中“指”和“物”是相关联而又相区别的两个范畴。“物”的含义,我们根据《名实论》的“天地与其所产者、物也”一句对“物”所作的规定,可以理解为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在《公孙龙子》书中,“物”,一方面可以作为万物的统称,另一方面又可指具体的物体。不论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物”,它都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指”在《公孙龙子》书中只见于《指物论》一篇,由于无法找出其  相似文献   

4.
论"文学是人学"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艺理论在理解“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时,往往倾向于从认识论和知识论哲学出发,将文学活动中的人仅仅看成是思维主体和认识主体。这种思维视觉的局限扼杀了“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理论张力和推衍能力。惟有从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人为目的这三个维度出发,才能准确把握“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理论含蕴,从而对这一传统命题作出恰当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审美主体应包含两种涵义。第一种涵义是指“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在“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中“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的这一般意义上的“人”,亦即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与具备了审美能力、审美意识的整个人类。从审美主体的这一涵义言,对象美与审美主体是绝对意义上的相依存、相统一;撇开审美主体去谈对象美,不可思议。固然,对象美离不开客观事物本身的形象,但客观事物的  相似文献   

6.
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哲学命题被黑格尔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命题"。其伟大之处在于,它使古希腊人的意识从本能的客体的状态进化到了反思主体的状态,它标志着古希腊人主体意识开始觉醒。  相似文献   

7.
<正> 一、引言:问题与研究方法康德美学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这就是所谓“审美无利害关系”,康德认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对象”,这是从对象方面说的.从主体方面看,他认为,只有当人以一种非功利关系的观点看待一个对象时,他所得的愉快才是审美愉快.审美愉快的最大特点就是主体的自由性.总之,他认为物我之间的无利害关系是“鉴赏判断的第一个契机”康德的这  相似文献   

8.
命题曾被定义为某些句子, 但句子没有固定的真值。 命题曾被定义为句子的意义, 但 “意义” 这个概念并不比 “命题” 更清晰。 还原论把命题定义为一种由可能世界、 可能的个体等组成的集合论性的构造物, 但这种理论意味着全部的逻辑真理表达的是同一个命题。 命题曾被定义为是一些态度 (如相信) 的对象和真值的承担者; 就是说, 命题是由它与其他对象 (如人, 真值) 的关系来定义的; 这种定义使人们有理由怀疑命题是否真正存在, 抑或是态度主体 (人) 的一种幻觉? 命题的内容可以千变万化, 但命题的内容却有共同的形式, 不仅命题逻辑、 一阶逻辑所表达的命题, 而且二阶逻辑等高阶逻辑、 非经典逻辑的命题, 都能纳入这种形式。 根据这一点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对命题的定义。 这样定义的 “命题” 概念更加清晰, 能让我们解决命题的同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道德含义“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思想古已有之:老子讲“道法自然”,庄子讲“万物与我为一”,以及后来的“天人合一”命题的提出,都属这一思想中的应有之意。显然,传统的天人“和谐”思想主要强调人如何顺应自然,不只是如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的和谐思想是从世界观角度来理解问题的,而我们今天则是要从道德观角度来理解问题。传统的观点把自然(即自然界)看成是学习的对象和服从的对象,而我们今天要把自然看成是保护的对象和再造的对象。当自然作为学习和服从的对象时,它是以“本体”的意义而存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不是从宏观的高度诠释“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富含民主精神的著名命题,而是从微观的角度,具体联系伯利克里时代的历史背景及普罗泰哥拉本人的学术与生平探究这一名言的实在意义。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对神意决定论的质疑,是公民主人翁意识的写照,同时它也是雅典城邦民主制衰落的谶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人、是统一的基础和主体”“爱是有在的标准”“我欲故我在”等命题的分析,本文认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特点是他通过强调感觉的能动性而建立起感性主体,从而使哲学的基础和主体不是抽象的思维实体,也不是被动存在的物,而是有血有肉、有对象,并且本身能够成为对象的人。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感物”是指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的感受 ,亦即创作主体对现实存在这一客体的感受。感物说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乐记》,“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一比较完整的感物理论 ,在六朝时渗透到艺术创作理论中 ,从而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东汉班固认为艺术创作“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西晋陆机提出“瞻万物而思纷”;梁刘勰认为“物色之动 ,心亦摇焉”,“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唐李白也认为“哀怨起骚人”。宋苏轼主张“其神与万物交”、“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明宋濂认为 :“及夫物有触 ,心有所向 ,则…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这一著名的命题。这一命题饱蕴着马克思对主客体关系的深刻见解,尤其是主客体能动性和受动性关系的见解。深入研究、展开这一命题,发掘其丰富内涵,对我们深入研究主客体关系问题,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历史”在这里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主体自身发展的自然过程,其二,是指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历史过程。或者说,这一命题一方面是指人依赖和改造自然的历史,另一方  相似文献   

14.
奥地利宗教家、哲学家布伯在《我与你》一书中认为人生与世界具有两重性 :一是“为我们所用的世界” ,一是“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 ,可以用“我—它”公式称谓前者 ,用“我—你”公式称谓后者。布伯的思想蕴涵着很深刻的意义 ,即以万物为认识对象和征服对象的活动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 ,人生的最高意义不在于人己分立、物我隔离的“主客关系”式 ,而在于对民胞物与、万物一体关系的领悟。布伯的见解对于片面地陶醉于主体认识客体和征服客体的我国思想文化界来说 ,应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轼文艺理论的特色之一,是一个具有鲜明独创性的概念范畴体系。在《“神”与“意”——苏轼艺论探讨录之一》(载一九八五年湘潭大学学报语言文学增刊)中,我们谈到,苏轼的“神”,通常是指作为观照描写对象的人和事物所特有的生命力和动态美。苏轼的“意”,则通常是指审美主体的包括思想、情感、意愿、气质、个性等等在内的整个心灵世界。在苏轼以前,还没有人象他那样,认定主体的“意”在创作过程中具有统摄一切的头等重要的作用;文艺作品,只不过是主体心灵的一种外化、物化形态而已。然而,这是不是意味着作者主体可以随“心”所欲,一“意”孤行,而全然不需要客观的生活依据呢?不。苏轼是主张“寓意于物”、“意与境会”的。弥足珍贵的是他并没有停留在前人已经提出的这样一些笼统概括的命题上,而开始认识到,在“意”与“物”之间,在“意”与“境”之间,也就是说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有联结沟通二者,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的客观中介在;这个中介,就是他所谓的“理”。对苏轼的这个“理”,学术界的理解很不一致。本文试图把它放在历史的纵横坐标上加以考察,看看它的涵义究竟如何,应当怎样估计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主体范畴是多义的。人作为主体,既可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也可以是审美主体,道德主体或历史过程意义上的主体,等等。就历史过程中的主体而论,主要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意识有目的地从事社会实践的现实的人。人类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实质上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发展,而人则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是唯一能动的因素。因此,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规定为“系统化理论的世界观”、“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做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本文认为哲学应关注人的问题,把人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哲学在本质上应是关于人的哲学。关于“人”的学说,最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土多德等人那里就提出来了。普罗泰戈拉提出了“入是万物的尺度”这二著名的命题,把人从自然界、动物界分离出来,无疑是对人的尊重,它提高了人的地位,强调了人的能动性。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心灵,是人自己。晚期希腊学者在…  相似文献   

18.
“塔克尔-伍德命题”认为马克思并非基于道德视角,而是从特定的生产方式的功能和作用来批判资本主义。胡萨米等人对此予以驳斥,他们认为这一命题是对马克思的误读,马克思是用一种隐晦的和间接的道德批判方式谴责资本主义的不正义。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在评判马克思视野中的正义问题时,“塔克尔-伍德命题”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争论是不同分析范式的产物,双方各自主张“文本解构”和“时代解读”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综合来看,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时以“道德评价尺度”为主,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则以“历史评价尺度”为优先,两种评判尺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平台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9.
“理一分殊”是朱子从哲学本体论上对于“理”的本体地位进行说明与论证的一个命题。考察朱子对于“理一分殊”的解释和论证,对于“理一分殊”可以提出一种新的理解:朱子所谓的“理一”,是指“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谓“分殊”,是指此理随其所处之体不同而其用不同。“理一分殊”在伦理学上的功能,便是为古代儒家的名分制伦理作出论证。因此,朱子所讲“一理”与“万理”的关系,只是普遍的“理”与“理”在万物中的“用”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般的“理”与特殊的“理”、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之间的关系;朱子所讲的“分”,既不能从“分割”的意义来理解,也绝不能从“分有”的意义来理解。  相似文献   

20.
“别人”与“别个”在汉语词汇史上是两个很重要的词。通过实例证实表“另外之人”意义的“别人”在隋时已经出现,在中唐后成为习语,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现在发展为专门的人称代词;“别个”一开始是以“另外之人”意义在宋代开始使用,元明代“别个”发展到不仅有表其他的人之义,还有表指其它事物、其它方面之义。“别人”只用作旁指人的指示代词,而“别个”除此外,还可用于旁指事物的指示代词,它们在语法功能上没有表现差异,都能作主语、宾语、定语、同位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