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三亚黎语地名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三亚市行政区划名称中,黎语地名占半数以上。根据命名理据梳理黎语地名类别,最常见的是嵌入动植物名称的黎语地名,以山石水田来命名的也较多,还有表地域情貌或叙述居住人群等丰富内容的其他类地名。黎语地名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如实描绘了三亚的自然环境,反映黎族的生计方式,还记录了民族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2.
《琼州学院学报》2019,(4):41-47
黎语凤岭话属哈方言罗活土语抱怀小支,其亲属称谓与黎语保定话同中有异。根据目前掌握的语料和文献,凤岭亲属称谓数量多于保定话。凤岭黎语亲属称谓词,尽管有一些是借自当地闽方言,但黎语固有词仍占主导地位。凤岭亲属称谓可上溯至太祖的6代祖辈。构词上,不同的亲属称谓词,声韵母相近的韵律特点,使得复杂的亲属称谓既具韵律之美,又便于记诵;部分单音节词根据民族语习惯组合成并列复合词,用作相关的更大范围的亲属称谓,从而增加了亲属称谓词的数量,也扩大或虚化了一些亲属称谓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5,(5):246-251
语言多样性是人类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等综合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文化与智慧的载体,然而,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是人类文化不可弥补的损失。近20年来世界濒危语言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存在若干问题,主要有:缺乏世界公认的语言信息数据;对濒危语言研究的性质和目标认识不同;世界语言没有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名称对照;对濒危语言的保存与保护缺乏统一的认识。对此,需要从语言濒危的逻辑辩证、社会学因素及其生态复兴路径构建等三个方面予以尝试性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海南岛的黎语地名及其特点进行初步的分析 ,并由此探讨黎族的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近20年来中国社会语言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由于缺乏足够的国际交流,中国社会语言学曾经进入了“文化语言学”的发展模式。2001年以后,中国社会语言学开始脱离了“文化语言学”的导向,通过与国际语言学界的交流,逐步转向语言变异、语言变化、言语社区等重点研究领域。而2002年起始的连续几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开始把中国社会语言学推向了世界。随后,以2003年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的成立为契机,中国社会语言学进入了一个组织化、国际化、理论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近五年来我国濒危语言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存在若干问题。主要有:一、对濒危语言研究的性质和目标认识不足;二、语言研究者对自身在濒危语言研究中的角色定位缺乏全面理解;三、对濒危语言的保存与保护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必须重申濒危语言研究的应用属性,把握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而研究这个核心目标。研究者要树立为语言族群服务的意识,摆正自身的服务者角色。在具体研究中,应区分保存与保护两种不同层次的工作,遵循各自的研究原则。  相似文献   

7.
元认知及相关因素与语言习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认知是影响语言教育与习得过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近20年来已经成为语言学及心理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论述了元认知内涵及与之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旨在说明元认知及相关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监控作用,并进一步指出元认知是随着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的不断增强而得到提高的。  相似文献   

8.
正2009年,我参加了在中国云南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非常有幸地参加并聆听了语言人类学的思辨与交流。会后,更是运气地与周庆生先生所在学术讨论组一起体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同时有缘结识并向老师求教关于双语研究的最新动向和研究心得。六年后的今天,摆在案头的是周先生修订并整理的近50万言的大部头著作,《语言生活与语言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研究》2015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绝不是为了课题结项应  相似文献   

9.
文旭 《学术界》2001,(4):263-269
模糊语言学 (fuzzylinguistics)是近二十年来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它是语言学与模糊学相结合的产物 ,其研究对象为模糊语言或模糊言语。目前 ,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的组成部分 ,并有了较大发展。国内已有词典收入“模糊语言学”这一词条〔1〕。伍铁平教授是我国模糊语言学的开拓者。他于 1 979年率先将美国伯克利的加州大学电机工程系和电子研究实验室的札德 (L .A .Zadeh)教授的模糊集合(fuzzySets)理论介绍到中国 ,并运用于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他的《模糊语言初探》在《外国语》1…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年来,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翻译理论被陆续引入中国,引发了中国翻译学界对翻译研究方向的讨论。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究竟应该放在文本的"语言转换"还是"文化翻译"理论的研究上是该讨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当前影响中国翻译研究的西方主要翻译理论来解析翻译语言研究与翻译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并就两者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城市农民工用语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之一,是城市中的新移民,其语言问题是城市语言研究的一部分.本文以南京市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城市农民工的语言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语言使用上,农民工在城市时使用两种语言变体--普通话和家乡话,而且两种语言变体在使用场合上出现分化,家乡话主要用于关系亲近的人之间,多用于非正式、比较随意的场合;普通话主要用于关系较陌生的人之间,多用于正式、庄重的场合.在语言态度上,城市农民工对普通话的态度较好,对普通话认同感较强,对普通话的地位和功能评价较高;对自己家乡话的态度出现分化,对家乡话情感归属感比较强,但是对家乡话的地位和功能评价持一定程度的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2.
山西方言与文化综合研究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汉语方言的研究在以前的基础上走向了深化,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现代汉语方言的研究和现代流语通语的研究一样,大多是在西方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进行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描写和切分,不太注意方言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研究。大体上说,人类语言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种方言与其赖以生存的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但是,这种“非常密切”,到底密切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成果来揭示。  相似文献   

13.
汉语通语词汇和方言词汇在相互竞争中发展。前者对后者的竞争方式主要是冲击和扩散,而后者对前者的竞争主要是渗透。二者竞争结果主要有三种:通语进入方言、方言转化为通语、通语和方言合璧成词。通语词汇和方言词汇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竞争层次。  相似文献   

14.
从人文关怀与科技应用的思考出发,针对两个论题来讨论语言学研究的方法与前景,一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方言研究,把方言调查深入到家户,从而建构族群杂居的语言地理分布微观.以家户为单位,用卫星定位系统量出各家户的地理座标,以详细的电子地图,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画出各家庭的语言类别.这种微观工作,改变了过去对该地区的单一语言的偏误认识.二是强调语言学工作者对语言计量的敏锐感,提出综合性的方言区分的指数,建立方言类聚宏观.语言社区之间能否沟通是划分方言的重要,我们提出一套可以验证的方法来计算方言沟通度,从此可以说明方言关系的深浅.最后列出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的语言资源网站.  相似文献   

15.
《圣经》汉译自有史记载以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涌现了众多的汉语译本,以及各种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译本。对《圣经》汉译版本进行综述将有助于揭示《圣经》汉译活动的历史意义,对《圣经》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交往的不断加深,两国人民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相互交流的机会也不断增加。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双方各地都存在各自的方言,北海道虽然位于日本的最北部,但是那里使用的被称为北海道方言的语言却与东京地区使用的普通话十分相似。本文以研究日本北海道方言的产生和发展为主线,结合北海道的发展史和地理位置,解说了北海道方言产生的原因以及特征。通过分析各种群体做出的北海道方言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北海道方言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宋儒语录采用文白夹杂的混合型书面语,以往的研究者对其语言成分及词汇系统往往不加分析,没有很好地挖掘其语言的独特价值。《朱子语类》和《二程语录》之方言词语,前者多使用北方汉语方言,后者则更广泛地采用南方的汉语方言。  相似文献   

18.
对黎族民歌的分类特征进行归纳分析,有助于黎族民歌的传承保护与研究传播。《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是目前涵盖范围最广、收录数量最多的一本黎族民歌集。该书以民歌挖掘整理为主要目的,主要采用了两级分类:一级分类以方言为标准将黎族民歌分为哈方言民歌、杞方言民歌、润方言民歌、赛方言民歌和美孚方言民歌五大类;二级分类以题材内容为标准,在一级分类下又将黎族民歌分为劳动歌、爱情歌、时政歌、生活歌、故事歌五大类。  相似文献   

19.
钱锺书的《围城》不是一部方言小说,尽管其独一无二之处恰恰在于主人公流浪汉式旅行涵盖了中国南方六大方言区,来自北方的人物也不少。《围城》语言策略值得注意之点是钱锺书很少让小说人物说他们自己的方言,而尽量让他们说南腔北调中西合璧的国语。《围城》中的方言土语就像鬼魂和影子一样藏在国语背后。虽然作者在某些场合不得不偶尔使用方言,但也尽可能削弱方言的影响。吊诡在于这种超方言写作也能揭示蕴藏于方言中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精神。20世纪40年代,当北方作家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努力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时,南方的钱锺书却和他的人物一起学习正在形成中的国语。两种不同的学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语言遗产。  相似文献   

20.
中古全浊声母字闽方言今读有清化送气、清化不送气和保留浊音三个不同的历史层次。通过分析古全浊声母中的塞音、塞擦音字在现代闽语的读音异同,结论认为这是闽语自身演变的多种语音层次叠置的结果。送气清化为最早层次,保留浊音为最晚层次。它与闽方言形成早期的移民、隋唐之间的通语影响有关。这还可以找到方言内部结构的两种证据:一是闽北方言的声母清浊、清化后送气不送气与声调分化存在着明显的对应;二是声母清浊和清化后送气不送气与文白异读也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