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汉魏五言诗的研究一向趋于平稳,直到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先生《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一书的出版,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宇文所安认为,我们接触到的汉魏诗歌并非真正的汉魏诗歌。此外,他还认为无名古诗创作年代不早于建安。在对中国早期古典诗歌产生的年代提出质疑的同时,他还详细的分析了那些已经被认定为"汉魏"的诗歌作品,并提出自己认为不是汉代作品的原因。总而言之,宇文所安所提出了有关五言诗的新观点对于诗歌的研究史是具有很大意义的。他不仅为诗歌史的研究注入了一股新泉,给予了学者们反思,同时,也给读者们带来了新的看点。  相似文献   

2.
古诗起源及其形成与发展,是否如同传统文学史所言,大约是东汉中后期无名氏文人所作,在木斋先生《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与宇文所安《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二本古诗研究相关著作问世后,这个概念濒临重组或解构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4.
《琼州学院学报》2015,(1):27-37
在三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蔡琰及其名下的诗歌长期寂寞无闻,直到二十世纪中才受到学者热烈的讨论。经过一个甲子的论争,许多海内外学者已认同五言《悲愤诗》为蔡琰所作。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的著作中对蔡琰的作者身份仍有质疑。本文试就此向宇文教授请益,并从母题及韵脚方面再次分析五言《悲愤诗》借以探索其作者身份。  相似文献   

5.
田晓菲  何翔 《中国学术》2003,4(1):326-332
宇文所安的自选集名为《他山的石头记》,题目借用了那本著名的《石头记》,以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亲近,也很符合这位汉学家的身份。作者在序言里说,“许多年来,人们陆续把石头搬来搬去,简直很难分清到底什  相似文献   

6.
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家与作品,但为人们所熟知的却只有在文学史中出现的少量经典作家,如何使其他非经典作家及其作品能重现诗学魅力,为人们所认知,一直是新时期文学史家们思考的问题.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不囿于中国传统经典认知,在对中国经典文学进行研究时,以唐代经典作家为核心,带动同时期非经典作家的出现,为中国文学史的重写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付定裕 《殷都学刊》2011,32(2):73-76
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研究具有突破中国文论研究以"观念史"研究为方法的范式意义。本文以宇文所安对《文赋》的诠释为中心,讨论了宇文所安在对中国文论的诠释重视中国文论的论说方式,通过考察观念在具体文本之中如何运作,来展现思想文本的本来面目,突破了中国文论的注疏传统,开拓了中国文论的诠释空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研究一个译介学的小问题——宇文所安在译、注中如何处理《二十四诗品》的文本歧义,发现他的译文与原文,他的注解与中国传统注释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的思想传统相关。  相似文献   

9.
张欣 《社会科学论坛》2007,(18):128-132
本文通过研究一个译介学的小问题--宇文所安在译、注中如何处理《二十四诗品》的文本歧义,发现他的译文与原文,他的注解与中国传统注释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的思想传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中国文学经典时,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并没有采用现成的中国文学史中作品,而是采取史的角度与他者的眼光,在跨文化的视野中,选取他眼中的中国文学经典来研究,即将目光对准在传统的经典作家与作品身上。在编选经典作品与研究经典文本时,宇文所安这一前后左右贯通的手法,不仅是对中国文学史的挑战,同时也为中国学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深刻剖析了存在于文学史写作中的种种弊端,如从后往前读的阐释模式、整一性预设框架决定材料的取舍方式、认为文本是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服从于既有的文学常识和观念的惰性迷失等。针对以上问题,他在文学史理论和写作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尝试与创新:坚持历史主义的文学史观、在文学史写作中重视文学中介和文学话语体系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2.
高超 《江淮论坛》2011,(4):181-187
文学理论中的形象进入了形象学研究的视域,成为了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新思路。宇文所安通过对唐诗的翻译与阐释,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唐代文学文化世界,而孕育其中的唐代诗人形象更是富有创造性特质。本文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探究宇文所安文论中所赋予唐代诗人形象的表现形式、生成方式以及形象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