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后汉书·岑彭传》云;“招聘隐逸,与参政事.”后《晋书》设《隐逸传》,隐逸这一名词遂被广泛使用,成为隐居之人的通称.事实上,隐逸作为“中国社会的特产”,在先秦时期即以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群体之面貌出现于历史舞台.时人谓之:“隐者”、“逸民”等.早有学者明确指出:隐逸的出现有着君主政治的独特背景和农村社会的坚实基础.先秦时期由“君臣父子”的严密秩序到“天下无道”的“季世”,君主政治的专制成份日渐加强,而这恰又是隐逸产生和得以发展的背景.也就是说,君主政治的专制因素在走上成熟的历程中,与之相应的那套统治结构,显然无法容忍和吸纳在思想主张和生活情趣上迥异于世俗之众的隐逸群体;而所在皆是的个  相似文献   

2.
促使山水诗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很复杂的。本文则拟着重讨论魏晋以来盛行的隐逸之风是如何直接推动了山水诗的兴起。一魏晋时期流行的隐逸和传统的隐逸相比,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独特之处使它能以传统隐逸远不能及的魔力,吸引了整个统治阶级而风靡一时。它是在尖锐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魏晋士大夫们独特的处世哲学及生活方式的表现,是统  相似文献   

3.
作为著名而又有着悲剧性命运的诗人,谢朓在诗中表达了相当强烈的隐逸愿望,并在出使宣城时,用诗歌为自己塑造了一个隐于郡斋的吏隐形象。他的隐逸希企及其隐逸诗作,既有他个人的成因与特点,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隐逸文化的重要特点,并为后世的隐逸文学和山水文学确立了一种重要的诗体范式。  相似文献   

4.
隐逸文化积极因素的消解张立伟我所谓积极因素,是指陷逸文化的正义、自由、待时三要素。(参阅拙作《孔子论隐逸三要素》,载《孔子研究》1991年1期。《隐逸贡献论》,载《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2期)。它们之被腐蚀与消解,我认为同隐逸文化中有股强大的冷漠传...  相似文献   

5.
一 隐士的大量出现及稳逸行为的几度普遍,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特有现象,这在别国文化发展中是难以看见的。也许我们能够说,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之所以独具特色,隐逸文化的存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制约因素。隐逸文化的勃兴及传承,在客观上刺激了古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而在隐逸文化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隐逸人格精神的实践与建构。这种实践与建构是在隐士们艺术化、审美化的隐逸生活中最终完成的。马尔库塞认为:“人格是文化理想的承担者”,依此逻辑,则隐逸人格精神之于隐逸文化,甚至相对于古代审美文化都很有可能成为事实上的“承担者”。 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历史上,如果将儒家文化看作中国自孔夫子以来的主流文化的话,那么隐逸文化则是非主流文化。它处在主流文化的边缘、既同主流文化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又以一种不合作的态度来与之相抗衡。隐逸文化基本上是一种道家文化,在隐逸文化氛围中  相似文献   

6.
我曾说正义、自由、权变(待时)、生存、冷漠是隐逸五要素。五要素的不同表现与组合,构筑着中国隐逸史的干姿百态。我又说孔子提出了正义、生存、权变(详拙文《孔子论隐逸三要素》,载《江汉论坛》1991年第9期)。说过了孔子现来说庄子。《庄子》一书是庄子学派的著作汇编,故本文所说的庄子思想,实指庄子学派的思想。《庄子》一书本来就充满了矛盾,其中也不乏与儒家相通的地方。如论隐逸,他也赞扬伯夷叔齐不污其身苟取富贵,而是避之以洁其行的正义;又说隐逸是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而深根宁极而待的待时。不过,对这两者,他都不如儒家讲得透且好,决定庄之为庄的也不在这上面。庄论隐逸的特色是阐释了自由与冷漠,并对生存给出了不同于儒家的新说明。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隐逸不用隐士,因重点放在论隐逸这种社会文化现象,而非论隐士其人。简单的说,隐与仕相对,可以仕而不仕即为隐。用这种眼光看,孔子可以仕而不仕即是隐。元代有《隐居通议》一书,刘凝序其书曾比较仕隐优劣,其云:“孔子为鲁司寇……六经之述,必于辙环之余,则仕又不如隐也”。可见说孔子之隐,并非我凿空乱道。一、无道则隐——正义孔子论隐逸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大概要算  相似文献   

8.
隐逸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非常特殊且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而隐士是隐逸文化的主体,也是其主要的承载者和践行者.对二十六史的考察证明,我国正史设立隐士传的传统,并非如前人所说始于<后汉书>,而是始于<史记>与<汉书>;对二十一种正史记载隐士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列表统计,由此能够清楚地看到隐逸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势力之强大,意义之深远.  相似文献   

9.
肖承罡 《文史哲》2004,(4):29-31
出身岭南的文化大师梁启超,论治学之严谨,方法之一贯,尽管无法与同时代许多著名学者相提并论,其学术影响之深远,也是后者难与比肩的.这种学术文化现象耐人寻味.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其学术有着别具一格的面貌与个性,而且更与其蕴含着一种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有着内在而密切的关联.以往学者从学理层面对其学术及其价值的论证,有不少只停留在表象,未能揭示其个中原由.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隐逸现象是波及任何一个时期的重要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魏晋时出现的神仙道教也深刻影响着古代文士们隐逸山林的思想和情趣。求仙访道是为了长生成仙,山林隐逸是为了避世求全,二者终极目的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历史上许多道士即为隐士,而许多隐士同时就是道士。求仙使隐居生活更加充实、丰富,使隐居行为更富神秘色彩、更加超逸,也使隐居者的人生更趋诗化。而隐居山林也是修道成仙的重要途径,也成就着士大夫们的求道修仙之梦,让他们在清幽的隐居生活中享受到了仙界的自由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钟嵘《诗品》品陶,谓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定位在六朝并未得到确认,对其评价,多为“隐士”与“田园诗人”.这和陶渊明的特殊隐逸形态有关.陶渊明辞官归耕,不入莲社,与佛道关系疏离,少在征辟之列等,表现得“不合时宜”,与传统隐士行径相悖.这种对隐逸潮流的抗拒,实际上正是他“真隐”的表现.陶渊明开辟了一条将隐逸生活艺术化的道路,他将隐逸诗创作与田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诗中少“隐”多“逸”,是一种心境旷放、隐逸生活诗意化的表述.陶渊明引领了隐逸诗形式上的重大变革,将其转变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表达,建构了独特的隐逸精神空间,提升了隐逸诗的影响,为中国隐逸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李白与唐代的隐逸之风葛景春一、唐代的隐逸之风隐逸从上古时就有了,中国古代的士人说起来只有三种,就是儒士、侠士和隐士。隐士的流变性很大,真正甘心做一辈子隐士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是迫不得已才做隐士的。《新唐书·隐逸传序》把隐士分为三种:"古之隐者,大抵有...  相似文献   

13.
初唐存在着宫廷诗风与隐逸诗韵共时并生的现象。宫廷诗在诗坛上唱的是主角,唐太宗和他的重臣们是创作主体。与此同时出现了隐逸朴野诗风,代表人物是王绩,他的隐逸诗有着独特的审美格调和情趣,反映了隐逸文化、文学、美学在唐初的复苏。  相似文献   

14.
许晓晴 《晋阳学刊》2009,(6):121-122
隐逸诗经过了先秦两汉时期的萌芽状态,由抒发个体对社会的不满之情到魏晋六朝时期已经成为一种审美理想,其决定性的因素就在于创作主体对表现客体——隐逸进行审美创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情感表现。只有在情感得以真实、自然的表现过程中,隐逸理想和隐逸生活才能拥有更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古人认为孟浩然是个真隐。现当代研究者大多认为在孟浩然的思想里,隐逸思想与仕进思想并存。我认为隐逸思想在孟浩然的思想中处于重要地位,但不是他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两晋南北朝时期 ,隐逸风气大盛 ,其原因有二 :一是社会动荡黑暗 ,政治杀戮尤为残酷 ,士大夫便将隐逸作为全身避祸的最佳途径。二是宣扬自然无为的玄学与鼓吹出世思想的佛教相结合 ,使隐逸风气更加炽盛。在隐逸风气盛行的同时 ,出现了大量的隐逸赋。隐逸赋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 ,从多角度全面地展示了当时的隐逸风尚 ,生动而深刻地描绘出当时隐士的风情百态 :或塑造悠然自得的隐士形象 ;或披露由仕而隐的矛盾与无奈 ;或调和陵薮与市朝 ,表现朝隐的生活与思想 ;或揭露假隐士的丑陋面目。通过这些隐士群像 ,再现了当时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学术期刊在学术反腐中的责任与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腐败是当今学术界一热门话题,作为发表学术成果的平台,学术期刊自然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学术繁荣表象的背后,学术期刊对于学术腐败的存在与蔓延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同时在学术反腐中应有怎样的作为,是笔者深入阐释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许晓晴 《晋阳学刊》2007,(4):121-124
中古隐逸诗中已经出现了大量固定的隐逸意象群,用来表达诗人对隐逸复杂的思想感情,而研究中古隐逸诗歌首先需要了解中古隐逸诗人对隐逸意象的运用情况。根据中古隐逸诗意象的特征,可将其分为原型意象、衍生意象与自然意象三类,它们具有不断衍生发展的态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固定为文人表达自身隐逸情结的隐逸意象群。  相似文献   

19.
章学诚对戴震学术的评价,有一定的阶段性。伴随着自己学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他在乾隆五十四年、五十五年集中点名攻驳、评价戴震学术,一方面是针对当时学风病痛而发,另一方面,则有着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推扬自己学术主张的目的。他与戴震学术主张中某种契合的主张,正是为乾嘉主流学术所摒弃之义理。戴震以训诂明义理的新学风难以拓展和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在当时难以引起共鸣,皆可见乾嘉学术风气影响之深刻。  相似文献   

20.
张文定 《云梦学刊》2006,27(4):23-24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一个时代的学术的发展与学术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去年的发言中曾提到学术发展环境问题,当时没有机会细说。这次会上,我主要谈谈学术发展的环境问题。我以为,学术发展的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国际环境、文化环境。一、学术发展的政治环境讨论学术与政治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十分敏感和复杂的问题,很难说清楚。学术研究是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要讲理性、讲科学性。学者在研究中要有独立性。学术与政治的不分或者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看“风”使舵,是学术的悲哀,政治的悲哀,时代的悲哀。徐思彦主编讲述1963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