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全党要加强学习,要结合新的实践,学习、学习、再学习.党委中心组作为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先导的方式行之有效,各级党委高度重视,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因而党委和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方兴未艾.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亟需我们去探索、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史记》创造了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有机结合的编纂形式,其内在依据和成功的奥秘,乃在于多维度、多视角、多方位地观察和叙述历史。司马迁著史的目的是冀图令读者明瞭事件发生、演变的年代先后,了解历史变局的因果关系,睹见人物这一历史创造主体的活动和风采,同时又能知晓治理国家和传承文明所依赖的各种典章制度和复杂的社会情状。司马迁在哲理高度和认识本原上,发现、掌握了如何再现客观历史进程的根本要领和途径,这是其杰出创造才能的体现。正因为避免了单线式、单角度的观察,《史记》才为我们展现了华夏民族有史以来全景式的、丰富生动的画卷。运用"多维历史视野"这一新概括,无疑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史记》何以被称为著史的"极则"。探讨这一课题还具有突出的当下价值,能更加恰当地评价《史记》历史编纂成就对20世纪史家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代文学研究实际是一个知识建构和人文积累的精神过程,其学科地位的确立、加强、耗散与位移无不随着时代精神的更迭与研究方法的革新而不断发生变化。五四一代学人奠基的近代文学与之后的新民主主义论不谋而合,都是为了建构五四话语,确证现代主义神话的合法性。上世纪80年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强烈冲击了以五四为源头的现代文学边界,在打破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畛域的同时,建构了另一个一体论神话。9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提出,为近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晚清文学大批的现代性试验与冲动得到了追认,五四话语显得更加暗淡无光。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研究催生了学科边界的位移与研究视野的新融合,期刊研究、意识形态研究、种族性别研究等视角为重新观察近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新的学术生长点便不期然浮出地表。 相似文献
5.
6.
大学生在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将大学生培养为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借助党史课程教育,带领大学生对党的历史认真学习,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此培养满足党与国家事业发展建设需求的人才,从而实现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文章阐述了高校大学生党史教育的现状与高校开展党史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就... 相似文献
7.
整理国故不仅是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而且,对于当代来说也是一本厚重的启示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统具有极大的魅力,近现代文化转型之际总是向传统溯源,以寻求心理慰藉与动力资源;国学是动态的开放的体系,只有不断拓展视野才能保持国学的无限生命力;国学对象丰富多彩,研究主体千差万别,因而研究方法没有一定之规,尽可以百花齐放,尤其需要在继承朴学、借鉴西学与感悟对象的基础上创造出切合具体对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学习模式即性情和生理特性影响下相对稳定的个性认知方法,它表明学习者如何感知学习环境,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体系,具有简略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在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实行两种模式多维构架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为解答时代课题而学习,立足中国基本国情而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学习的基本态度,也是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所持的基本态度.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具有宽广的时代视野和强烈的国情意识.中国共产党人是在解答时代课题、把握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观,是在宽广的时代视野和强烈的国情意识中深化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焦晓云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5):31-33
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江泽民临危授命,面临西方资产阶级的颠覆阴谋、社会主义向何处发展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难题。在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江泽民表达了深邃的社会公平思想,提出衡量社会公平的标准、按照公平原则,创新了社会主义分配理论,认为法制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障,社会公平是建立在合理差距基础上的。江泽民的社会公平思想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田建国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4):65-69
方永刚同志是激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楷模.他在进行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中所表现出的人格的感召力、环境的影响力、教育的说服力、理论的创新力给人以深刻思考,对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始终是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对建党目标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建党目标是 :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主义时期的建党目标是 :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 2 1世纪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作出的回答是 :要按照“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目标来建设党。 相似文献
13.
齐润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12):56-57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是党中央根据互联网发展的现实,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出发点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准确把握校园网络文化的主旋律,切实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使校园网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西部地方高校定位存在着目标偏高、与社会需求脱节、特色不明、学科专业综合求全、服务面向不清等问题。影响制约中西部地区高校准确定位的因素是: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中西部地区现实状况、单一的高校评估体系、人才市场的发展不完善,以及中西部地方高校的一些陈旧理念。据此,中西部地方高校应从中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出发,改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完善高教评估体系、形成人才市场机制、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15.
16.
刘春霞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1):87-90
高校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创造高新技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生产者和推动器,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我们必须从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高等教育在"三个代表"中全面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的认识,把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论述作为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办好高等学校的关键来抓. 相似文献
17.
“蚁族”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98-99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出现了“蚁族”这种新的社会现象。“蚁族”现象的产生,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了很重要的警示作用。从分析“蚁族”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入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理,通过深入思考,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以便能更好地预防和改善这种现状。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地方弱势高校普遍缺少学术骨干群的要害问题,具体地分析这一问题的影响与构因,用求实的眼光探讨了造就学术骨干群的基本思想、实际方法及相关的激励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莉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3):104-105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高校应通过对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工作责任、工作制度和工作监督体系的研究,形成学生党建工作保障体系,提高学生党建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高校德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推进德育创新,才能永葆高校德育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