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赵曦  严红  成卓 《天府新论》2012,(2):64-70
广泛存在的制度与机制缺陷及若干消极影响,是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的重大现实挑战。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争取取得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应,必须进一步确立科学的制度安排和发展机制。制度与机制设计的战略重点是建设法律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规范政策体系、改革资源体制和加强监督评估,通过全新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真正确立科学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管理协调机制、政策传递机制、要素整合机制、生态保护机制和社会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经历着从政务公开到党务公开的历史性转变。而军务公开的问题,也随着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历史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军务公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尽快地建立我军的新闻发布制度。这既是我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是我军提升软实力的需要。本文从我军新闻发布制度的历史发展,我军新闻发布体系的全面构建以及我军新闻发布制度的人才战略三个方面,对我军如何建立新闻发布制度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和深入的论述。本文将对我军新闻发布制度的理论建设和运作实践,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一、坚持职称的专业技术职务性质 (一)明确高校职称制度的规范对象“职称”本身的性质。明确职称这一管理对象的性质是发现职称制度问题并提出改革思路和对策的前提和基础。而现有对当前职称制度问题的评论所存在的内在的逻辑矛盾。说明人们在这一本源问题上缺乏应有的共识。实际上,无论从我国职称制度的发源和沿革,  相似文献   

4.
职称制度迫切需要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楠 《学术界》2001,(6):162-166
中科院和山东农大对职称制度改革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仍存在主观评议、地方粮票、权力集中问题.职称制度创新职称授予以知识产权为度量标准,建立技术职称中心,职称通过考试晋升,职称评定改为职称分数计量,确定职称有效期.  相似文献   

5.
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诸多制度性障碍,深化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推进整体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诸多制度性障碍,深化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推进整体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高强  周丽 《中州学刊》2023,(3):43-51
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准确把握农业强国的战略内涵,明确其本质特征、国情特色、国际通识、建设目标、基本前提及战略主线。为确保农业强国战略的有效推进,要找准突破口,着重从激活“四化同步”蕴含的外部动力、城乡融合发展激发的内源性动力、双层经营体制的弹性和韧性及高水平开放注入的发展动力四个层面入手,挖掘建设农业强国的动力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从战略布局上看,农业强国战略应与扩大内需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双碳”转型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谋划,一并推进;从政策选择上看,要强化规划引领保障,夯实人才基础支撑,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深化城乡联动改革,协同推进释放政策合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迈进。  相似文献   

8.
关于职称制度的评价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称制度改革滞后,直接影响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评价与开发,当前仍存在着评价体系不明晰、评价机制不完善、职称政策不配套等问题.创新职称制度,建议统一职称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分层次、分类型地开展社会化评价,着力改进和完善评价机制,科学制定职称制度机关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与深化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密不可分。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西藏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西藏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在评价标准、评审过程、岗位聘用等方面还面临诸多困境,亟待突破。为更全面、更系统地厘清西藏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现状与困境,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西藏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优化路径,以期为西藏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促进西藏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农村制度体系基础和核心的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致的价值目标,具备相互统一的推进步骤。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梳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脉络,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驱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关乎效率与公平两个价值取向的博弈。基于这一逻辑,提出“提升效率——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土地利用制度创新”“保障公平——土地风险防范制度创新、土地增值收益制度创新”的二维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构建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11.
面对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需求的诸多不适,我们必须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高度出发,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理论和观念创新,推动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创新。深入改革应试教育制度、教育培养方式、教育评价模式,把高等教育带入一个新的发展境界。  相似文献   

12.
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能否真正回归公益属性,能否为公众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本期“每期一题”聚焦“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问题,从高校去行政化、高校职称制度改革、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建立等维度提出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的可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13.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未来我国高教改革和发展的主题,也是我国大学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面临的诸种挑战需要战略规划,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可能.坚守现代大学精神,确定大学的双重组织属性,理顺和落实不同发展阶段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加强和深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国情的分析和研究,是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重要任务。高校党建工作既是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保证。在当前全国上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时期,高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这对于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部署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文化改革与发展进入到新的战略发展阶段。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总体布局下,文化产业在提升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方面将发挥日益重要的战略支点作用,对国家亦会产生一系列特殊性的政策要求。围绕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将会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政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6,(10):136-141
国家荣誉制度作为一种对人才价值与贡献进行肯定的制度,体现着国家对知识、对劳动、对创造的尊重。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才的知识、技能、创造性等对于生产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提升各级各类人才的荣誉感和事业心,如何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成为新时期人才工作的基础和重点。本文以国家荣誉制度的定义和功能为切入点,梳理了当前我国国家荣誉制度的发展历程和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实际探讨了可能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7.
刘玉燕 《社会科学家》2006,(Z1):272-273
本文分析了高校职称评聘制度的现状,提出了高校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应当把握的问题和意见.对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宽进严管"为基调的我国商事制度改革,不仅充分彰显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创业活力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的改革宗旨,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宽进"为目标的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和以"严管"为目标的新型市场监管制度构建。重要的是各项改革都体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总要求,加快了法制化进程,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需要制度和技术双重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少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一靠制度,二靠技术,只有两者的双重保障,才可能走循环经济之路;李晓西、张琦认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是一次技术创新革命,也是一次制度变革创新,还是一次发展战略优化和思想观念及传统习惯的转变,因此,必须从整个国家战略、指导思想、制度、政策等方面进行变革;赵振华回答了节约不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各个收入群体、企业、家庭和政府都是节约的主体,构建节约型社会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等问题;何玉长则从国家战略角度论证了节约型社会是富国之策,是中国建设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强国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少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一靠制度,二靠技术,只有两者的双重保障,才可能走循环经济之路;李晓西、张琦认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是一次技术创新革命,也是一次制度变革创新,还是一次发展战略优化和思想观念及传统习惯的转变,因此,必须从整个国家战略、指导思想、制度、政策等方面进行变革;赵振华回答了节约不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各个收入群体、企业、家庭和政府都是节约的主体,构建节约型社会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等问题;何玉长则从国家战略角度论证了节约型社会是富国之策,是中国建设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强国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