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北京伊斯兰教何时形成,虽然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但却一致认为北京自元代以来就已经是全国伊斯兰教的中心;是世界各国各地区观察了解中国伊斯兰教的窗口了。伊斯兰不仅是一种宗教,而且是一种文化。伊斯兰教在北京地区传播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伊斯兰与清真寺文化。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伊斯兰教既是一种信仰体系,又是一种社会力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俭而不吝是中国伊斯兰文化节约理念的重要内容。节俭为本是中国穆斯林的行为准则,伊儒相通是中国伊斯兰文化节约理念的理论来源。中国穆斯林的节约习惯是一种文化自觉行为,也是一种道德涵养。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强调"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之际,中国伊斯兰文化节约理念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人类学是在认可伊斯兰、人类和知识的普世原则下对穆斯林群体的研究.伊斯兰人类学有助于改变穆斯林被观察,而不是主动观察的地位.伊斯兰只有一种,但穆斯林社会有多种形态,可分为部落分裂型、奥斯曼型、大河伊斯兰文明、西方帝国主义下的伊斯兰、重现伊斯兰五种模式.人类学家必须超越自我、自身的文化和世界,达到能够根据研究对象特殊的人性进行言说并理解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家庭内人际关系、家庭角色模式及亲属网络构成的社会资源三个视角,对甘肃穆斯林家庭的人际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析。甘肃穆斯林家庭的人际关系是在以个体农业经济或畜牧业经济为基础、以家庭为生活和生产单位的自足自给农牧经济,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汉文化的文化整合体制约与影响下形成的。体现了以伊斯兰伦理观念与“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观念;与小农经济和父权家庭相适应的“主从型”和谐共生的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人多年从事穆斯林社会及伊斯兰文化研究,主要利用两种分析模式——知识体系论和社会结构论。这两种理论模式反映了伊斯兰教在中国不同穆斯林社会中的实际融入路径。这种伊斯兰文化论的理论基础是宗教文化类型分析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演化发展来的理论模式。伊斯兰文化与各信仰民族的社会文化融合,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宗教文化复合体,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客观合理的分类分析。使用宗教文化类型概念,可以对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穆斯林社会中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方式进行整体特征分析,为比较研究奠定一个合理的学术基础,然后再深入各个地区了解不同穆斯林群体中伊斯兰教的特点,最终形成对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多样模式及其发挥作用的实践形态的有效研究。  相似文献   

6.
所谓伊斯兰文化的研究方法,是指正确地进行伊斯兰文化研究所应遵循的一套原则、手段、程序和技巧。研究方法在伊斯兰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着特别重要的职能,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规范着伊斯兰文化发展的水平和风格。没有成熟、科学的研究方法,就不会产生成熟、发达的伊斯兰文化。就伊斯兰文化的研究方法,我们有两点拙见,把它说出来,以求教学人。 首先,摆正伊斯兰与伊斯兰文化的关系。伊斯兰文化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实体,与伊斯兰密不可分,互为依托。按照伊斯兰的基本教义,伊斯兰是安拉的意志,通过《古兰经》和圣训得以具体体现。两者是伊斯兰教的基础和最基本的经典,是伊斯兰国家信仰原则、哲学思想、政治经济、法律创制和司法实践的权威准则和第一源泉。而伊斯兰文化是由阿拉伯民族和穆斯林各民族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共同参与创造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从来不是一个民族,甚至也不仅仅只是一种宗教。伊斯兰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制度,是地球上一种人类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是彼此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和合作奋斗的凭借和媒介。伊斯兰的内涵要远比一个宗教的内涵丰富、深刻得多。在历史上,没有阿拉伯的文明当作桥梁,欧洲文明会是什么样子?如果当代西方政治人物能够铭记于斯,西方同伊斯兰的冲突何至于弄成今天这样吗!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思想与其说是儒家化了,倒不如说是在化儒家了,因为它们的神学内核并无变动,可以认作是伊斯兰世界各类不同思想派别认识的一种,应当在伊斯兰世界思想史上占一席位置。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前阿拉伯人的伦理道德是由他们生活的自然条件和沙漠社会所决定的 ,是一种不自觉的自然状态 ;阿拉伯人接受伊斯兰教信仰后 ,在人生观、宇宙观、生死观等诸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发生了质的飞跃 ,这时候的伦理道德是一种自觉的理性表现。伊斯兰的基本信仰———确信真主及其使者———就成了伊斯兰道德的基础 ,一切言行都要按照真主的命令认真去做。阿拉伯伊斯兰伦理在道德与行为 (工作、弃恶从善、履行诺言等 )、道德与修养 (容忍、宽恕、平等、民主等 )、主张男女平等、维护妇女权益以及与现代文明关系诸多方面 ,都表现出了它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一、伊斯兰伦理学与伊斯兰道德的定义 伊斯兰伦理学,是阐述和探讨与伊斯兰教义、教法、社会、人际关系等有关的穆斯林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学说。 伊斯兰道德,是指依据伊斯兰教义、教法约束和调整穆斯林之间以及穆斯林与社会和非穆斯林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伊斯兰教著名哲学家安萨里认为伊斯兰伦理学,是根据伊斯兰法典和苏非主义的原则阐述穆斯林行为方式的科学,他有时把伊斯兰伦理学叫做“通向来世的科学”,有时  相似文献   

10.
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势力正在复兴。其背景是反对经济开发所带来的弊病。对印度尼西亚的伊斯兰教,人们一向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印尼穆斯林在荷兰殖民统治下的民族运动中觉醒,为民族独立运动做出了很大贡献;另一种则持否定意见。印尼的穆斯林约有1.6亿人,占总人口的90%。而真正为伊斯兰教的教义献身的最多不过占40%左右,其他不过是名义教徒。然而,近五六年来情况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许多国民因对印尼社会、经济现状不满而再度向伊斯兰教靠近,到圣地麦加朝觐  相似文献   

11.
袁娥  丁爱华 《民族学刊》2011,2(5):18-23,92
综观当下学界有关族群的国家认同研究,大多从族群与国家关系的互动视角来探讨,而鲜有通过全面探析族群音乐文化事项来诠释国家认同问题。本文基于对世居云南最西北、怒江的上游腹地——云南省贡山县阿怒人的实证调察,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事项,分析根植于阿怒人族性中的国家认同意识,以期在学术上增添一个解读国家认同的视角,并为探寻民族与国家何以和谐共生的问题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 ,人类学曾经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写文化”大论争 ,其代表就是《写文化 :民族志的诗学和政治学》与《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其核心问题就是民族志写作中的修辞、叙事的政治和策略等 ,对传统民族志提出反思和挑战。之后 ,一些人类学家鉴于“写文化”基本只是提出问题 ,却没有提供答案 ,于 1998年结集出版了《写文化之后 :当代人类学的认识论和实践》 ,试图提出一些可能的方案。反观“写文化”和“写文化之后”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对人类学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深刻意义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成为甘南藏族自治州本届政府急需解决的历史性课题。生态旅游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生态旅游具备承担这一历史性责任的条件。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 分别从甘南州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四方面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为政府主导、突出四大功能、突出地方特色和转变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张践 《青海民族研究》2007,18(4):117-121
1937年12月1日班禅于返藏途中,在玉树圆寂,班辕奉命进入西康,由于中央未能妥善解决班辕善后问题,而西康设治未久,内部矛盾复杂,遂因德钦汪母婚事问题,酿成"甘孜事变"。本文通过对"甘孜事变"的论述,说明中央对西藏的政策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它势必影响到与西藏关系密切的西康,这是以前研究西藏问题的学者未能注意,亦未能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秦、西汉时期匈奴单于位继承制度考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匈奴单于位的继承制度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 ,但仍有章可循 :在呼韩邪单于之前 ,它的主干是长子继承制 ,同时 ,它需要兄终弟及以及叔继侄位、侄继叔位等方式的补充。兄终弟及以及叔继侄位、侄继叔位等虽然只在特殊情况下才得以实行 ,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们在长子继承受阻碍时承担衔接和纽带功能。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Mobility and migration are inherent ingredients of Indonesian cultures. In an archipelago with thousands of islands of various size, character and nature, mobilit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make a living and to survive by migration. The right to free movement in Indonesia is constitutionally granted. It can create mobility and give expression to equal citizenship rights at the same time as it can trigger the enforcement of borders among cultural groups and the ethnification of local and regional politics. Mobility thus always comes along with immobility. Physical mobility of one group of people might cause immobility of another group or it might creat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mmobility in the same group. In places such as Eastern Indonesia, people have developed reciprocal means to integrate newcomers. Whereas the immigrants are usually disadvantaged citizens with regards to land and customary rights, those living in the area for generations have nonetheless become integral parts of quite peaceful local settings, one way or the other. The advancement of decentralization, democratiz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s of political representatives can lead to political empowerment, the promotion of ethnicity as election capital and changing patterns of belonging.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se ambivalences by looking at mobility in Indonesia more generally and how changing national policies and laws lead to reinterpretations of mobility patterns and trigger changes in relations between local population groups and existing mechanisms of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Butonese migrants in Maluku will here serve as a case study.  相似文献   

17.
The recent humanitarian Rohingya crisis has once again put Myanmar onto the centre stage of global media attention.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look into the ethnic minority question in contemporary Myanmar. The paper has a special focus on the Muslim Rohingya community. The paper argues that problematic race relations in Myanmar today should not be viewed in isolation but should be seen as a part of a historical continuum. The British colonial policies of divide and rule, political leaders and their obsession with Buddhism in the post-independence period and xenophobic tendencies during the long years of the military junta have all collectively contributed to the very complex situation in which the country finds itself today when it comes to race relations. Meaningful democra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been advocated as the way forward especially for the more peripheral parts of the country where there is a strong ethnic minority presence.  相似文献   

18.
Increasingly, there is an imperative to prepare teachers who can address the needs of ethnically and racially diverse learners. One way to do so is to make available to pre-service teachers opportunities for a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so that they might learn about the world and develop better understandings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difference. In this article, I draw on the findings of a qualitative study that aimed to investigate pre-service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value of a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o their development as teachers. I present excerpts of interview data that highlight how fourteen Australian pre-service teachers who went to India to live and teach for a month, made sense of their experiences. Findings raise concerns about how they saw the trip primarily as an opportunity for tourism and how it became a vehicle through which postcolonial and neocolonial views were developed and maintained. I conclude by making recommend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for the organisation of the trip.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上,乡村知识群体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但自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群体较少有人关注。事实上,这一群体一直在乡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它与历史上的乡村"士绅"有着渊源性的关系,另一方面,作为国家与乡村、历史与现实的纽带,它对整合乡村、传承文明和推动乡村现代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很可能是当前各种传统整合力量均已衰弱背景下探索新整合机制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王玲 《民族学刊》2014,5(5):40-45,113-114
端午是自先秦以来延续至今的、古老的中国节日之一。本文以宋代为样本,从神灵信仰、符箓文化、医药卫生思想、长生追求等四个方面探讨道教与端午节俗之间的关系,认为宋代端午节俗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并进而指出这种关系对节日民俗文化和道教本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