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末与60年代初的几年,在我党和国家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党先是发动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而后由此引发了国民经济的严重下滑,在农村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党在1961年发动农村大调查,为着手调整由“大跃进”特别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种种问题做准备。“农业六十条”即是农村大调查的最重要的成果。它自1961年3月制定到最终通过,几经修改与反复。这修改与反复的过程也就是党对人民公社认识逐步加深的过程。最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了比较成熟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为农村的稳定、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试析庐山会议纠"左"中断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山会议是中共中央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召开的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要纠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左"倾错误.但由于当时对实际工作中"左"倾错误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以及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新发展和对形势判断的错误,加上一些社会历史原因,使庐山会议的纠"左"进程发生中断并转向反右,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大跃进"时期毛泽东为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作了艰辛努力。他走在纠左前列,提出不少纠"左"思想和措施。他围绕农村工作中一系列重要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从郑州会议起开始纠"左",继而写了六篇《党内通信》深入纠左,庐山会议后的1960年3月起又再度纠左,国民经济调整时进一步继续纠"左"。既要看到"大跃进"时期毛泽东犯严重左倾错误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努力纠"左"的一面,力求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1959-1961年发生的大饥荒,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具体问题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得出:建国初期的公有化的制度创新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极端的工业化道路,一方面造成对农业的剥夺,另一方面把农村纳入工业化战略体系,从而造成对农村资源的任意支配和粮食高征购,使人均粮食占有急剧减少,引发了令人震惊的大饥荒,制度创新实施机制的极端超越是导致大饥荒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试析“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的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跃进"时期盛行的浮夸风是造成"三年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其危害是巨大的。它导致了随之而来的全国性的大饥荒,致使党和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失误,严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是必须深刻吸取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6.
何翔 《源流》2011,(3):30-31
1958年秋冬之间,党中央开始发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了不少乱子,特别在粮食问题上尤为突出。当时广东全省粮食异常紧张,为了弄清原因,广东省委工作组在东莞虎门进行调查,促使东莞率先  相似文献   

7.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作为一场十分广泛的社会政治运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主要原因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是其生动的现实原因;"大跃进"的发动和试图通过新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是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直接诱因;中苏关系的恶化、中苏之间的竞赛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要"助剂"。  相似文献   

8.
曲折与辉煌——50年来我国农民利益状况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年来,我国农民利益状况经历了一个由曲折走向辉煌的历史过程建国初期的土改与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民利益保护较好;1957年之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利益遭到严重侵犯;1978年至今,是农民利益得到根本保护的新时期.实践证明,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关键,是保护农民利益.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农民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这是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9.
1958年"大跃进"后,由于受"浮夸风"等的影响,国防工业系统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从1960年初开始,贺龙深入军工企业视察,找出了产生质量偏差的根本原因,并积极开展国防工业系统的质量纠偏工作。特别是1960年底,贺龙积极倡导并组织召开国防工业系统三级干部会议。这次会议作出在国防工业系统进行质量整风的决定,是新中国国防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工业第一次正式的、大规模的质量整风工作的帷幕,对于纠正"大跃进"的偏差,促进国防工业的健康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革"前十年,由于诸多原因毛泽东主要是间接调查研究,而刘少奇则更多的是直接调查研究,因为两人在调查研究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在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后的经济困难形势和造成困难的原因等方面的估计和分析上出现重大分歧,并产生严重意见冲突,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与两次郑州会议刘银生自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全国范围内迅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仅半年时间,以“高指示、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就严重泛滥开来。“从1958年底到195...  相似文献   

12.
西方学术界过去30年对大跃进饥荒的研究,以议题为线索,提出了一套观点及其观点形成的理由。首先,通过人口学家对中国人口普查和生育率调查资料的估算,学术界对饥荒中非正常死亡人口数量2 700万~3 000万有比较一致的认可;其次,社会科学家们长期对饥荒成因的辩论不仅从方法上推动了研究的发展,而且让学术界认识到饥荒的发生有多重原因,包括高层决策失误、粮产下降、过度征购、食品分配中的城市偏好、强制的公共食堂制度等;第三,学术界深入探讨了饥荒死亡率的地区差异,大都认同一个省领导人的政治态度激进与否通常是影响该省死亡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有学者指出其他因素诸如农业自然条件的好坏等也是重要原因;第四,一些学者从村庄角度研究饥荒,试图理解影响农民生与死的微观机制,一致认同"吃青"(吃未成熟的庄稼)等传统生存手段对农民的存活有重要作用。学术界还探讨了其他课题,如饥荒的责任、饥荒中的妇女等。学者们长期的研究建立起了具有创意的学术对话,对理解大跃进饥荒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1950年代后期"大跃进"后,一方面,江苏省工业规模过大,战线过长,管理混乱,质量和效率低下,企业亏损严重;另一方面,江苏省农业连年减产,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根本无法支撑巨大的工业规模。1960年代初期,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中共江苏省委在中共中央和华东局的领导下,针对本省工业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灵活执行国家工业调整政策,采取了精减职工、缩短工业战线、调整工业布局、转变工业服务方向、清仓核资、恢复和重建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等措施,使被"大跃进"运动破坏的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江苏省工业调整是江苏省国民经济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江苏省国民经济的好转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大跃进”时期河南大饥荒的暴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是"大跃进"时期大饥荒的重灾区之一,浮肿病和饿死人的情况严重,其中"豫东事件"和"信阳事件"是典型代表。饥荒和饿死人的事情发生后,地方各级政府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救灾措施,但有些地方政府仍然继续"极左"做法,企图掩盖真相,压制打击反映灾情的干部群众,阻挠中央调查组的调查,导致饥荒蔓延,饿死人数不断增加。河南省饥荒和饿死人事件的彻底暴露及采取得力的救灾措施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人民公社是毛泽东提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之一,也是导致“三年灾害”的祸根之一。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坚决支持并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上海和华东地区的人民公社化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在3年的“大跃进”彻底失败后,人民公社的弊端暴露无遗,但柯庆施仍然极力维护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为正确总结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的教训制造了障碍。  相似文献   

16.
1956年到1966年是我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探索的10年,这种探索在1957年"反右"斗争以后陷入曲折之中,导致了"大跃进"、"阶级斗争扩大化"等严重的"左"倾错误,而"左"倾错误的造成是与当时的经济、历史文化、政治、国际环境、党和民众的心理及对党的指导理论曲解等背景因素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从党代会常任制的视角看,应该有"两个八大",分别是1956年9月的八大一次会议和1958年5月的八大二次会议。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上,八大一次会议制定了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方针,取得了一定成效;八大二次会议却制定了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路线政策,并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在短时间内呈现出"两重天地"。基于历史经验可知,执政党的执政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必须正确进行矛盾分析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确立执政党思维、树立执政党意识;必须尊重价值规律、生产规律、建设规律、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相似文献   

18.
三年困难时期农村饥荒与农村人口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粮食和副食品严重短缺而直接导致了全国性、普遍性的大饥荒,加之国家对城镇地区实行较为倾斜的社会政策,这些对农村人口的生育、死亡及发展都产生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饥荒使人口结婚率下降;大饥荒使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下降;大饥荒使人口总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这些影响一直延续到1970年代中期以后。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再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国农民面对生产关系的"巨变"和社会生活的频繁"转型",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很多"想法"和"思考",形成了许多的民歌民谣及民间俚语,它们是我国农村社会变迁和农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其中,反应和折射出农业集体化和农民组织化的许多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的农村变革,仍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公共食堂是1958年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一种曾经轰轰烈烈地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新生事物".它从1958年夏季的迅速兴起到1961年夏季的倏然解散,走过了四载的起伏曲折的历程.本文将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典型区域--徐水县的农村公共食堂的兴起过程进行描述和解读,希冀对其进一步系统地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