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8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作文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谈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时,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名言,这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因此我们新“课标”下的作文批改,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2.
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老师最头疼的就是作丈的批改了,往往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得到“学生写,老师改,写完改完一边甩”这样的结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改进作文的评改方法已势在必行。在这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本校作文课题研究,尝试运用新的理念对作文评改方式进行改革,努力探索出了一条既能减轻老师负担,又能提高学生作丈水平的路子,那就是变“教师改”为“学生改”。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学生作文,老师改文”。教师是作文评改的主体,一度盛行的“精批细改”,使教师陷入作文批改的“苦海”,而学生对“满纸红”从心生厌倦然后漠视。事实证明,这种“苦行僧”式的传统作文教学事倍功半,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传统的“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的方式,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处于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地位,而堆积如山的作文本又成为语文老师特有的沉重负担。辛辛苦苦改完作文发下去,结果呢?学生只看看等级、分数,并不仔细研究老师为什么这样修改。教师的批改成了无效劳力,徒劳而无功。对学生而言,也易养成做事不认真,敷衍塞责的习惯和不肯动脑思考,不愿动手修改的依赖心理,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大面积提高,致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叶圣陶先生指出“养成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把作文交给作文的人改,把修改作文的钥匙交给学生,才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我就针对学生改文谈谈在实际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要求: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和学生仍以这种标尺要求教师。遗憾的是,这把衡量作文教学的“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请再听听叶圣陶先生的谆谆告诫吧:“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秉承叶老的教导,笔者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找到的答案是:让学生批改,把作文的批改权交还学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  相似文献   

6.
作文,是学生的头疼事;批改作文,是老师的头疼事。这是目前一些老师对作文在老师和学生心中地位道出的心声。那么如何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让批改作文成为老师的乐事?我想从批改入手,兴许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7.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批改学生的作文是他们最繁重的工作之一,“学生怕写,老师怕改”,师生难以走出作文的怪圈。怎样让师生们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作者站在批改的角度,从赏析式的评改、生生互批、教师的评价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当前,作文教学的改革应在“改”字上做文章,对作文的批改,应从教师的批改逐步过渡到指导学生自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文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那么,应怎样让学生学会自改作文呢?  相似文献   

9.
四步程控作文批改是切实可行的作文批改方法,它包括教师阅批、学生互批、学生自改、老师核批四步。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指导学生把作文批改作为写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批改的旁观者变成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段话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批改创新的方向。创新作文批改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批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一篇文章从构思到完稿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我认为学生自批互改,教师浏览批改,重点讲评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正叶圣陶指出:“语文教学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点乃教学之成功。”又说:“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改能力。”“养成了自改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可见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作文教学中,我为追求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进行了互批互改的有益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戈键环节。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方法。教师们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弊端,有改革的必要。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对中学生的作文,究竟要不要精批细改,这是语文教育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对此许多有识之士早已提出明确的主张。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专家吕叔湘先生就有精辟的见解。他在谈到作文批改时说:“学生、家长要求精批细改,这种要求不切实际。”“这个办法是无效劳动,应该得改。”为什么呢?首先,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承受精批细改的沉重负担。老师一天24小时,和别人一样,当中要有睡觉、吃饭、休息的时间,还有做家务的时间,剩下来还有多少时间?却要求他每星期作文百余本都要精批细改,老师哪里去找这些时间呢?尽管有的老师天天开夜车,也仍然是批不细,改不精。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是老生常谈的头疼问题。有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使学生的作文“满篇见红”。以为这样就能表明自己的工作态度,自己心安理得,同时还会得到领导的认可和赞同,哪管最终的效果呢?叶圣陶对此颇有感慨:“教师改作文是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长此以往,作文批改只成了一种形式,成了作文教学的一道工序,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情感效应”极为明显。当代学者认为:“情商”甚于“智商”。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大学写作教师,都有一个批改学生作文的任务。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吟过这样一首打油诗:“重重叠叠上讲台,几多作文改不开;刚在课前发下去,又在课后收回来.”确实,面对山峦一般的作文本,教师们仍象老愚公一样,夜以继日,每天“挖山不止”。批改作文的工作量之大及其辛苦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作文批改,有的人事半功倍,有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形势下,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可是,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听见学生对作文叫苦连天,视作文课为老虎。人们也常常听见老师对作文也满怀“幽怨”,视批改作文为难事。如何让学生喜欢作文?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如何让教师也喜欢上作文课?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从各方面做了大力的探索。套用前国足主教练米卢“快乐足球”的理念,我向学生提出“快乐作文”的口号.提出要进行“作文教学改革”。现将笔者近两年收到明显效果的几处改革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作文批改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无人不晓。近来.新课改对作文批改义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政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那么,怎样让学生自己摸到一套作文和改文的规律,掌握作文和改文的金钥匙呢?鉴于这一指导思想,近年来,笔者在中学生作文自改、互改能力的培养方面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也知晓其积极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小幽默     
赵增民 《可乐》2010,(2):41-41
最强作文 甲老师批改英语作文时大发雷霆:“我从没看过这么烂的英语作文。” 乙老师问:“写的是什么啊?” 甲老师:“一个王子和一个公主的爱情。”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的作文是否都需要老师批改呢?”我认为不必。中学语文老师很辛苦,在学生的作文上拣错别字,修改语病,写眉批、总批,使自己累得头昏眼花。学生也会产生一种依赖思想:反正有老师为我改,我何必再多花时间去构思。  相似文献   

20.
作文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整天忙于批改作业,改字词、改句段、改全篇,眉批、总批、圈圈点点。然而,发下改后的作文,学生只是看一下分数,或简单地浏览一下批语。由此看来,教师批改作文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学到、体会到的知识却并不多。要改变这种局面,把老师从作文堆里解放出来,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