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本文试图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 ,从全球文化战略的高度 ,运用文化与社会变迁的理论 ,来审视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文章强调 ,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必须牢牢构筑起人们的信仰之根 ,以此作为重建和传衍人文传统的起点 ;同时 ,光大人文精神特有的社会批判精神 ,以此作为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中国信息化发展之特殊时空结构中 ,准确把握信息化与人文精神的互动关系以及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建构走向及其核心理念 ,需要有一种新的视角。本文从时空特性分析的角度出发 ,在阐述信息化于时空特性分析中的特殊含义和分析当代中国信息化所面临的特殊时空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在信息化背景中 ,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转换与重建必须确立“超越性扩展”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3.
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缺失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文精神缺失大讨论的背景下提出这个倍受瞩目的哲学命题,其重大意义在于使人本身的价值问题能够得到更加深刻的关注,有利于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建构与培养。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主要是: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精神文化世俗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构失衡等。其主要原因是:新旧价值观的冲突、技术理性的异化及急功近利的价值趋向等。  相似文献   

4.
社会哲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后发型现代化的意义支撑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其在现实中的发育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呼应,其理论的建构应自觉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现代文化的发育发展中汲取营养,研究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交集中,高起点、高速度、追赶型的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按照社会哲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综合研究古今中外的有关思想资料,重建和高扬体现当代时代精神的中国人文精神,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结构的全面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敦煌哲学的建构适逢其时,在当今人类又相互走近的时代,敦煌哲学应极具启发性.敦煌哲学的建构是当代文化人文精神资源的自觉,是当代文化建设的一种内在追求;敦煌哲学将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哲学精神,这即给敦煌哲学的建设赋予了活的现代精神和理论进路,也给当代文化建设找到了深刻而又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底蕴,赋予文化建设一种内在的终极关怀.本文首先讨论哲学多义性及其当代哲学重构的可能进路,在此视域讨论“敦煌哲学”概念的特质及其敦煌哲学的建构,与敦煌哲学“基源”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之特殊性;在此基础上,讨论“敦煌”人文精神的哲学独特性,明晰敦煌哲学建构的开放性态势与多向多元进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在“家天下”的传统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传统孝道文化,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扬弃继承、辩证取舍,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求科学与法律是建构当代孝道文化的前提,坚持平等与民主是建构当代孝道文化的基础,强调相容与交互当是建构当代孝道文化的核心,注重共享与保障是建构当代孝道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人的发展视域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新夏 《晋阳学刊》2006,3(4):64-68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由于缺乏深度的哲学——人学思考,在这一关系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误区。由根基处阐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须从人的发展视角入手。马克思哲学不仅设定了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人文诉求和人文意义,而且确立了与之相关的科学认识。建构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理解并确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应以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为导向。  相似文献   

8.
何芳 《学术探索》2003,(7):19-2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一起构成人类精神文化的精髓 ,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思想理念。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解决“人”的问题 ,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支撑 ;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 ,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推动  相似文献   

9.
陈艳 《南方论刊》2007,(1):64-66
人文精神是一个个体所必须的基本素质,是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优秀的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但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存在缺失的一面。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的考察分析,提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育的基本内容和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作为纪录片文化的内在灵魂,渗透于各种文化形态之中。然而在当代,纪录片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正在被各种混杂的价值取向所遮蔽,人文精神遭遇了边缘恪守和中心遮蔽的尴尬状态。本文立足中国传统儒家人文精神和隐逸人文精神,分析了它们与纪录片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应该力图探索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1.
人文与法制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二者相辅相成。人文精神对法制建设具有规导作用,法制建设对人文精神发展具有保障作用。在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人文精神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过程,为弥补和重构人文精神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人文精神的新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批判性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的人文精神,它继承了古希腊的公共精神,而抛弃了它的不平等性;它继承了西方近现代的肯定人的价值与能动性,而抛弃了它过于张扬人的理性能力的一面;它也扬弃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吸收了其注重社会和谐和行政伦理思想,并抛弃了它的忽视个体和把个体工具化的倾向。由此,科学发展观集人类人文精神之菁华,构成了人文精神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的法治思想是籍由如何使西式的法制法意与中国的人生人心相沟通基础上产生的,其宗旨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建立一种符合国人人心和人生的法治文化。随着国民构建和谐社会意识的日渐强烈,法的人文关怀呼声愈来愈响,梁漱溟法治思想的现代性日渐彰显。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面临的任务是重塑法的灵魂,使法律同道德精神一起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观念,最终使中国融入世界性现代文明体系。为此须跳出法治思想的常规概念及通行逻辑,将梁漱溟法治思虑中隐含的人文关怀精神重新置入当代世界文化视野中予以再分析,从而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法治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论大学人文精神的回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的发展呼唤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的回归。当前我们要克服功利主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明确大学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强化师生关系、优化校园环境等措施重塑大学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医学人文视角下的医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导致医德医风滑坡,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首先应树立充满人文精神的职业意识,在人文的视角下审视医学的本质和价值,正确处理客观性、真理性与主观世界的关系,从理念和制度上约束技术至上、机器至上的观点,重视对病人全部身心的关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医德建设上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文化对于科学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因此它应当作为科学思想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考察。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简单比较,可以看出科学文化是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现代文化,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护士人文素质是指护士具备的人文精神、人文修养、人文关怀以及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素养。护士人文素质在现代护理工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关系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医患关系的和谐,以及护士自身的全面发展。提高护士人文素质,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建立完善的护士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和科学的护士培训制度等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是关于人的存在意义的形而上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蕴含,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理论就表现出鲜明的人文意识,其宗旨是建立在对人的生命关怀的基础上。它以“仁”学作为思想基础,在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和政治统治各个层面得以充分体现。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需更加关注对人心性的终极关怀,“以人为本”,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创造中国现代化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9.
张杰  赫崇飞 《理论界》2014,(9):92-96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视角,结合时代语境探讨后现代设计的人文属性和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设计思想中应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各方面的关系,体现出和谐发展、技术与经济互动和人文精神的吸纳等设计理念的"人文回归",为现今设计理论的发展提供思想依据,使设计成为生态和谐、人文交融、科技发展、经济腾飞的行为前提,从而推动人类科技创新和发展走上健康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