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洞庭湖流域初期社会复杂化是从大溪文化时期开始的,历经屈家岭—石家河时期在一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内独立进行。同史前时期其它区域相比,澧水流域和沅江下游一带,稻作农业的长足发展、聚落的分化与大型城址的出现,均表现出颇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一定的先进性。石家河文化中期以后,该地区的史前文化不知去向,洞庭湖流域初期社会复杂化进程突然中断。至迟在西周中期,以湘江下游地区为中心的洞庭湖流域已出现了早期方国,基本具备城市、青铜器铸造、礼乐制度、文字等文明的要素,开始步入文明时代。扬越和三苗族是洞庭湖流域青铜文明的主要创造者,中原地区的商周文明都曾对洞庭湖流域的文明化进程和文化面貌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西周中期以后,当地文化获得空前发展,并逐步将商周文化的影响排斥在外。西周晚期以后直到春秋中期楚文化进入湘江流域之前,湘江下游地区宁乡、望城一带,是否发生了早期国家解体抑或政治中心转移,有必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从春秋中期起,以湘江下游地区为中心的洞庭湖流域的青铜文明完全纳入楚系青铜文化圈,从而构成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与张承志都是城市文化的闯入者,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他们以独立的价值判断、独特的审美视角,再现都市文明与乡土文明在人情与道德间的冲突,完成其对民族文化人格虚构的理想。由于对乡土文明的情感和认识方式的差异,自然地形成了他俩作品不同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先秦秦汉时期西南夷的社会组织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发展水平,在较为独立和封闭的地理空间中演进为具有相当分层与组织能力的社会,并产生了相当发达的青铜文化,其中一些政治共同体已经演进到复杂酋邦的水平,处于文明时代的前夜,即使没有汉王朝国家力量与汉文化进入的强烈影响,它们同样可以独立演进并进入文明时代。对西南夷地区古代酋邦社会的研究,对于考察古代文明起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传播依赖于传播载体和手段的不断变革。根据其传播载体的不同, 文化传播可分为三个时期, 即手写文明时期、印刷文明时期和网络文明时期, 各个时期文化传播的方式和特点是不同的。文化传播的实现, 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透过文化传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深入揭示文化传播之面貌, 才能探寻到文化发展的根柢。  相似文献   

5.
五口通商时期,中国民间所见闻的西方文明主要是,租界内所展示的西方文明、洋货、宗教及传教士所从事的文化、社会活动。鄙夷不屑与怀疑惊惧交融在一起,决定了开埠初期中国社会对西人的敌视态度。中国民间对西方文明的摄取意识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出于对西方文明的钦慕,另一个层次是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  相似文献   

6.
辽西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方国)时期辽河文明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红山古国文明"在中国北方文明起源中具有先导性的文化意义;夏家店下层文化虽相当夏商和西同初期,但不是先商之源,而是北方多元中心的先秦"燕亳方国"文化.辽河文明构成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总体格局中的一元.  相似文献   

7.
图腾与人类文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文明和文化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对学术界关于人类文明形成的讨论进行了重新审视。文章认为,有序社会的形成是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志,图腾文化体系的形成,为早期有序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图腾在人类文明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人学基础,生态文明的人学基础是生态-文化人。相对于渔猎文明时期的自然人、农业文明时期的政治人、工业文明时期的经济人、知识文明时期的文化人来说,生态-文化人是人们深刻反思工业文明时期的"经济人"的产物,也是当代社会把建设生态文明和知识作为时代标志的要求。生态-文化人应具备六大基本观念,即整体论的生态-人-社会的世界观,生态知识观,生态伦理观,生态经济观,生态公正观,经济、社会和生态相协调的发展观。生态-文化人理论丰富了人性假设理论,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自己;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全球性生态危机;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缓解当今人类的文化危机;有利于中国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上古文明的科学探讨 ,肇始于 2 0世纪初期。随着上古文明新资料的不断发现 ,近年来又出现了新的研究高潮 ,本文主要通过对文字、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剖析 ,提出五帝时代的中国社会尚未完全揖别史前的荒园 ,但许多创造出发达区域文化的族邦已经进入了初期文明社会 ,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取消,农村社会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农民收入并没有得到有效合理利用,丧葬仪式越趋复杂化即是突出表现。当前丧葬仪式复杂化主要表现在农村社会的风水观念依然严重,跪拜礼太过讲究,亲属关系复杂化,丧葬程序不断增加。丧葬仪式复杂化,把大量资源和金钱花在死者身上,使农村本就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甚至是严重浪费,无论对于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还是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只有负面影响,没有积极作用,使得文明农村建设受到严重制约。要提倡节葬,反对不合理的丧葬程序和仪式,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每一种文明都会伴随产生反思文明的思想.文明思想史是有待开拓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本文探讨了希腊古典文明由盛趋衰时期,柏拉图在其对话<国家篇>中论述的城邦文明论与"理想国"设计,这有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互助"与"分工"的城邦文明起源论和城邦国家的社会结构说;二是以"正义"理念为哲学与伦理基础的理想城邦国家设计;三是对古代希腊政制文明的历史比较分析.柏拉图的哲学与文明思想,对西方哲学与文化传统和西方文明思想史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开始进入信息文明发展阶段.前三种文明形态主要是以物质活动来衡量人类文明进化,而后一种文明形态主要是以信息活动来衡量人类文明进化,与前三种文明形态质的区别,不仅在技术系统的考察上存在物质与信息之别,而且在观念系统上发生了质的飞跃,即人类进入了生态文明发展阶段.可以这样说,从技术系统来看,人类由工业文明进入了信息文明;从社会系统来看,人类由区域化文明进入了全球化文明;从观念系统来看,人类由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 与文明进化相随的"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揭示了人类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渔猎文明时期的基本相适应,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冲突以致产生生态危机问题;另一方面,揭示了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引发哲学发展的"生态哲学"转向,文化发展的"生态文化"转向.源于自然科学技术的生态观全面渗透和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和方面.  相似文献   

13.
略论两宋社会文明转型对史学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两宋社会文明转型时期在学术上理学的形成,政治军事上与辽、西夏、金的长期对峙,文化上的雅俗共赏,经济上雕版活字印刷技术的成熟以及帝王的“崇儒尚文”等多层面进行剖析,可以看到两宋文明转型对史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政 《东方论坛》2013,(5):104-108
赫梯文明起源的历史文化道路是一个长期以来未受到学术界重视的研究课题。事实上,它的学术意义不仅在于赫梯文明本身和其特点的研究,更在于它对人类文明起源道路多样性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赫梯文明的开端入手,从其实现文明诞生的建国和文化发展的轨迹进行探讨,阐释这个古老文明起源的历史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城市不断发展,不停地向外扩散。近些年来,随着出土文物的不断增多、史料越来越丰富、研究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学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城市文明的扩散研究。学术界从城市文明扩散的原因、表现以及扩散的影响等入手做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本质意义上,是要将生态的要素融入整个文明.在前生态文明时期,人类文明的发展欠缺了生态的向度,引发了人类文明的危机.要实现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必须实现生态与文明的相互融合.生态融入文明和文明融入生态,是生态与文明融合的一体两面,其实现基础是生态劳动.以生态劳动作为生态与文明的互融中介和实现基础,担保了生态文明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社会管理创新对法治文明的文化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从法治文明的含义入手,认为法治文明的核心是保障公民权利;提出进行法治文明的文化创新之必要性在于,社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必须设计出符合市场化、民主化进程的新社会管理体制,在法律层面就是要求实现法治,法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在文化层面进行改良、吸收与借鉴;并从法律宣传、主体意识、幸福指数等方面提出了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交往和世界文明共同进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今世界全球性交往日益密切,又呈现出文化与发展的多样性.跨文化研究和世界文明研究都已成为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同一性是其中的焦点课题,需要我们通过深化跨文化交往的理论研究来进行探察.跨文化交往与世界文明进程的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1)跨文化交往是世界文明(包括哲学传统)的重要动因;(2)跨文化理解、跨文化性和世界文明多样性中的同一性;(3)持合理的跨文化态度,遵守跨文化交往的伦理原则.因此,为了建立一个和谐世界,我们应致力于在合理的跨文化交往中实现不同文明的和谐进步.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往是世界文明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此项研究有助于树立合理的"文明交往观",促进世界文明和谐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文化"一词定义众多,理解各异,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受特定国家的特殊情况所影响。文化在使用上主要有两类理解:其一,人类所能想到和知道的事物中最好的那一部分;其二,人为之物的全部,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前者又称为"人文派"定义,后者为"社科派"定义。西方学术界对文化的整体理解可大体分为历时性文化观、共时性文化观、种族文化观和整体文化观。西方学界历来对文明有一种批判精神,在肯定其对社会贡献和作用的同时,抨击其对自然和人类的罪恶。文明同样有多种理解,从根本上说,文明是指文化中进取的、有成效的那一部分。但文明经常被异化,即用在了征服、杀戮同类、甚至毁灭自然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文明和文化是描述社会生活形态和发育状况的关键词汇。可以从意识形态文化、政治文化、学术文化、法治文化等四个方面来透视文明的性质。据此分析 ,中华古代文明是政治文化主导、伦理文化支撑、学术文化和法治文化发育不充分的文明。这种文明结构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有关。中华古代文明的这种特点 ,在历史上发挥了特殊的社会整合功能 ,也深刻影响了其向现代转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