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光同尘"与"心斋":老庄身心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倡导"和光"以达"玄同"之境,通过创造开放心态以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和光同尘",实际上是通向人内心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庄子提倡"心斋"、"以明"、"坐忘"以达到"乐物之通"的和谐状态."心斋"、"以明"、"坐忘"是庄子心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身心和谐思想完满的描写."心斋"从修养论、"以明"是从认识论、"坐忘"从人生境界论共同提出了对心灵修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的要求.老子和庄子的身心和谐思想对两千多年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生命价值观上,两位先秦道家能够充分关注儒家所忽视的生命的个体价值,对儒家的生命价值观也恰恰起到了补偏救弊的作用.研究老子和庄子的身心和谐思想,有助于人们自己行为的调整和个体性格的陶冶,对于今天我们倡导的人文关怀、促进社会成员心理和谐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儒家以"天"建立了"德治"思想的本体论依据.通过"道德-天-政治"间的内在联系,儒家"德治"思想获得了存在的根源性意义.儒家"德治"思想从形上学角度赋予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且符合平民百姓的个体政治认同,并在深层意蕴中确保了人性趋于至善的可能性,为人类社会完美的政治理想实现提供了保障.同时,在儒家"德治"思想中,人们又可以找到的人与自然间,人际关系间,社会群己间,人自身关系中,诸多"和谐"的哲学意蕴.从现代民主政治理念出发,儒家"德治"思想存在着道德理想主义倾向严重,无法回避道德法律化的弊端,难以打通的"内圣外王"之道等弊端.但儒家将"善政"与权力运作主体的道德理性及个体人性完善、改造相连的智慧,直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6,(11):91-93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先秦儒家的主要思想。随着人际交往的复杂化,现代人际关系出现严重危机。先秦儒家对和谐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对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从"人性本善"的哲理基础出发,通过建立价值原则,从人与自然关系、身心关系、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四个方面寻求和谐的人际关系状态,最终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现代人际关系需坚持"和为贵"价值取向、以"先义后利"的和谐道德关系为基础,才能达到人际关系的自然化。  相似文献   

4.
毛永波 《唐都学刊》2009,25(4):72-75
儒家认为"天"是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的自然界.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人与天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只有重物节物才能使万物各按其规律正常地生生息息,人类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以时禁发是儒家环境保护的行为法则;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儒家认为,对待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若随意破坏浪费这些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仁爱万物是儒家环境保护思想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
孙波 《社科纵横》2008,23(5):129-130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和谐建设主张,包括"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和谐思想、"群居和一"的社会和谐思想以及以"隆礼重法"为核心的政治和谐思想.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和位育"作为儒家文化的理论精髓,体现着儒家伦理的最深层的本质,也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包含三个主要的层次,即人自身身心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中和"之德的实质是确认并追求普遍和谐,这种对普遍和谐的追求,正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所需要的,对于现代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以及世界的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儒家"中和"之德所包含的普遍和谐理念,经过合理继承和科学转换,可以跨越时空,不仅是传统的农业文明的成果,也是现代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量;不仅是中国的,也属于世界,既可促进诞生它的母体———中华民族的进步,也可超越不同的社会制度,超越意识形态,冲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促进异国、异族的发展,为人类谋求福祉。  相似文献   

7.
董根洪 《学术交流》2006,(12):26-30
先秦儒家与道家都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和谐思想。儒家所持的是仁礼和谐型的社会和谐思想,而道家所持的是自然和谐型的社会和谐思想。在二者都追求和谐社会,都把统治者视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这一共同点之外,在关于和谐社会的性质、内容与走向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等问题上表现出更多的不同点。相比较,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体现出更多的积极意义。尽管二者在关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特征上与现代社会的和谐不同,但儒家和道家社会和谐思想中重视民心民意、重视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重视思想道德与制度关系的和谐等许多观点,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许卫权 《探求》2006,(Z1):92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和谐、包容的文化,先秦哲学思想中闪耀着和谐的思想火花.春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明确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主张建立生产资料共有,人们之间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削压迫、平等和睦相处、各有所得所乐的"大同社会".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则提倡建设一个没有欺压,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所谓理想社会.这种"大同社会"实质上就是和谐社会的初步构想."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则是指和谐社会中和谐与斗争的矛盾统一.和谐是社会的主流,矛盾斗争则是社会的另一侧面,和谐社会实质就是社会发展斗争中的统一体.至于"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些重要思想则表达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则表达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发展过程.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哲学依据和精神归依.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以中央集权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在近代的发展中饱受屈辱,受尽欺凌,却能够传承中华文明,建立中央集权的各民族和平共处的民主共和国,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包、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管子治国理念中的人本思想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一、人是天下最重要的,施政治事,要以人为本.统治者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关键看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和对待人民.二、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也要人与自然和谐.和谐就是要倾听人民的呼声,要正确对待人民.和谐的前提是提高人的素质.三、"强本事"是人本思想的第一要义.强本事的根本目的是富民,其核心则是吃饭问题,其关键是土地.强本事也是考核官员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在社会服务与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