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费之讼”是个古老的著名话题,其中有两个互相矛盾的推理,在目前的逻辑教科书和逻辑学读物中,常用这两个矛盾推理作为二难推理的例子,但都认为是两个错误的二难推理,以解释其中的矛盾。本文却认为“半费之讼”是一个悖论,并对其推理的正确性和它与悖论特征相符合这两个方面作了证明。  相似文献   

2.
“半费之讼”是一个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费之讼”中的两个二难推理是正确而非错误的,它们的推理形式都是简单构成式,符合二难推理的要求,因而是有效的。同时,它们的推论过程并没有偷换概念,因而符合同一律的要求。相反,“半费之讼”是一个悖论,因为它具有悖论的三个基本特征:推理的合逻辑性和结论的矛盾性;自我涉及性和矛盾循环性;客观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3.
乌卡谢维奇的三值逻辑反对古典逻辑的矛盾律和排中律,引起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古典逻辑的基础是二值原则,即任何句子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乌卡谢维奇把第三值指派给不能确定真假的句子。如何理解第三值是三值逻辑的关键问题。从意义理论的角度看,既不真也不假的句子被赋予第三值是因为它们的真之条件未能得到理解而造成的。对于"明天将有海战"这样的时态句子,运用时态逻辑的语义学,第三值是可以消除的。  相似文献   

4.
决定论(Determinism)是关于事物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哲学理论,在哲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时态逻辑是研究包含时间因素的命题及推理的哲学逻辑的一个分支。本文从时态逻辑的角度对决定论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时态逻辑中,如果真实的时间结构被归约为线性结构,那么所有的事件是决定的;如果真实的时间结构被归约为分支结构,那么并非所有的事件是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日语从句的时态形式基本上都是由主句时态形式所决定,或者受到主句时态形式的某种影响。尽管如此,从句中出现‘タ’形的话,主句不管使用‘ル’形还是‘タ’形,从句动作都在主句动作之前,或者至少是与主句动作同时发生。从这个视角,严格的区分究竟由主句确定还是由动作发生时间来确定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原则。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就日语从句时态选择中起决定作用的"说话时间标准"与"主句时态标准"这一课题做试探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于讼师这一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特殊群体,从国家和民众两种立场出发进行考察,所得出的相关结论是相悖的。从法文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分析,造成这种悖论的原因是:国家法文化所倡导的"无讼"观念以及由此建立的法律制度必然排斥讼师的存在,因而对讼师的评价只能是反面的;而民间法文化中"好讼"的观念倾向以及"健讼"的实践却使讼师成为不可缺少并得到大力发展的职业群体,因而对讼师的评价也大都是正面的。这种不同立场比较下的考察会对我们全面认识讼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公孙龙作为“名家”,谈论的中心一向被认为是逻辑问题,因而公孙龙具有逻辑思想似乎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只是对他的逻辑思想怎样解释罢了。但一个逻辑思想的出现,必需具有产生这一逻辑思想的理论前提,这是问题的关键。本文拟从这一问题谈起,并分析几个问题,供同志们参看。一、无“类”是否能建立古代逻辑“类”是古代逻辑的一个最基本范畴,古代逻辑都是建立在类的基础上。比如亚里士多德三  相似文献   

8.
论"无讼"     
"无讼"在中国古代一直是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并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无讼"产生根源及发展过程这一问题的探求,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本土的传统法律文化,在关于法律本土化和法律移植这个问题上作出适合中国的选择.我们要正确对待本土法律文化资源,以免在构建中国法制体系的过程中多走弯路.  相似文献   

9.
时态逻辑模型检测是自动验证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近年来,模型检测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具体地,就是扩充或者修改模型检测的时态逻辑,使之能够刻画多agents系统的特征.交互时态逻辑(Alternating Time Temporal Logic),以下简称为ATL,是其中较为成功的框架.使用ATL,可以刻画多个agents的相互合作,即,agents通过相互合作保证计算系统进入预定的某个(些)状态.然而,agents之间的冲突,是现实计算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文章基于ATL,扩充其为一种表达力更强的时态逻辑,称之为竞争交互时态逻辑(Competition Alternating Time Temporal Logic),简称为CATL.CATL的表达力,体现在它不仅可以刻画agents的合作,也能够刻画agents相互的竞争.而且,CATL的表达力并没有以提高计算复杂性为代价.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之初,当中国女性进入由语言和法则所构成的象征界,试图完成自我主体身份认同的时候,由于缺乏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与理论,女性无法为自己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立场获得合法的社会地位.没有话语理论作支援的女性 "突围表演",只能沿用包含男权思想的话语曲折隐晦地表达自己的反抗愿望,凭借已有的话语理论为女性争取自我实现空间.而一旦运用这种话语,女性就会步入男权社会的权力逻辑,就会被禁锢于一个她们原本想反抗的权力结构之上.这就是新时期之初中国女性写作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女性主体身份建构、性别身份认同所遭遇的围困."寻找男子汉"、"女强人"文学和"我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女人"宣言的流行和陷落,正是这一困境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逻辑全能问题是认知逻辑发展的一个瓶颈,抑制了认知逻辑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许多学者对逻辑全能问题提出了诸多的解决方案,但并未在"解决标准"上展开深入研讨,难以在各种解决方案的优劣上达成共识。在达克提出的"逻辑全能"与"逻辑无能"概念的基础上,文章试图给出解决逻辑全能问题的一种基本制约性标准,并给予哲学说明。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各国之间的国民收入差异如此之大,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这是经济学家所思考到的最基本问题。但长期以来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与研究,缺少丰富的精确的数据来比较各国间收入水平是一个重要原因。试图从经验分析的角度,借鉴国外最新研究成果,阐明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9,(4):13-23
"诣阙讼冤"源远流长。原始时代,有"明台""衢室""欲谏之鼓""诽谤之木"等讼冤方式,周朝有路鼓、肺石制度,用于贫苦而告状无门之人讼冤于周王,春秋战国时期,有"啧室之议""下令求谏""不毁乡校"等形式表达冤情、申诉冤案。演变到汉代,"诣阙讼冤"成为汉代冤情、冤案表达及平反的一种机制。"诣阙讼冤",即讼冤人奔赴君王所在的宫阙,直接将冤情讼之于最高统治者。由于汉代法律制度、专制制度的问题和政治上的黑暗,导致大量冤情、冤案在地方上无法处理,"诣阙讼冤"者络绎不绝,受冤者本人、亲属、朋友、学生、治民甚至是与受冤人毫无关联之人,皆可"诣阙讼冤"。"诣阙讼冤"的对象为最高统治者,包括皇帝及称制之太后。"诣阙讼冤"的处理机构是公车司马和尚书台,处理方式有"覆""录囚""省章或面见"。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最高统治者对于少部分冤情、冤案会平反,对于少数造成冤情、冤案的百官吏民会加以处置。但"诣阙讼冤"有其局限性:一是"诣阙讼冤"的高额费用让贫苦百姓望而却步;二是官吏的推诿、腐败、敷衍,使得"诣阙讼冤"效果很差;三是"诣阙讼冤"多见属吏、学生讼师长之冤,很少有百姓讼冤,这是由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英语动词有没有"体"这个语法范畴?如果有,又和"时态"关系如何?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备受探讨和争论的问题。首先是试图参照B.Comrie的见解,基于"内部和外部视点"的理论,认为时态是指示性的,是说话者从外部捕捉事情发生的时间;而体则是窥视到了事情发生时间的内部,了解事情的发生呈现着怎样的状况,等等。因此,观察时态和体两者的立脚点有所不同,也就有必要设定"体"这个语法范畴。在这个前提下,对历史上各家有关的理论作了探讨,认为目前有不少人提出的"两时两体"系统是良好的,但也发现这"两时两体"系统存在着一定的学术"漏洞",因而提出英语动词应当分析为具有三个"体"(零位体、完成体、进行体)和两种时态(现在时、过去时),以弥补"两时两体"系统的若干不足。  相似文献   

15.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人们通常比较关注问题是如何被解决的,但对为什么有些问题成为政策问题而不是其他,以及为什么有些问题和意见被排斥在决策议程之外则知之甚少。公共政策"前决策过程"概念及其特性的分析试图回答这一问题,并试图在协商民主的视域中为公共政策前决策过程改进提供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命题时态逻辑PTL是一个可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的逻辑,其特点是只有表达未来的时态算子.它刻画了人工智能研究中往往只需要描述未来状态,而不必关注过去的性质.PTL给出了一个表达时间具有向上线性、传递性、持续性和离散性的公理化逻辑系统,并证明了其可靠性和完全性.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初,发生了一场被后人称之为"语言转向"的运动.维也纳学派在这场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对基本逻辑句法的分析,表明传统的形而上学命题并没有认识论的意义.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尽管这场运动需借助现代逻辑才能进行,但是,它关注的问题却深刻得多,那就是逻辑后面所蕴含的本质.也就是说,逻辑形式体现出所有知识的共同的东西.这种逻辑至上的观点自有其合理性,但是,它的目标注定是无法达到的.这是因为,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逻辑最终还是受社会生活所制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来得及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分歧首先集中在确定这一逻辑体系起点的方法论上。为此,本文从分析《资本论》选择逻辑起点的方法入手,就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所应有的规定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健康类生态化存在"这一概念是将人类健康领域本身视为一个具有"生命"内在逻辑和结构的"生态场域",力求在探索这一生态场域与其外部栖息地(地理--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同时,更关注其内部的运作,并将这一运作"生物化",试图从生物学的框架内考察健康领域内部如何进行自我调控、发展应对策略、实现系统平衡,这一平衡为何和如何被打破、如何进行修复及如何获得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通过时间而追问存在问题,在前期,他试图通过从时间性到时态性的跳跃来实行转向,以把握存在本身之意义。但是这一方式后来被他放弃了,因为在形而上学语境中,这种方式会使存在被误解为存在性,时间又被误解为当前在场。由此就形成了海德格尔从前期到后期的转向,而通过转向,海德格尔致力于消除误解,并更源始地追问存在之真理和理解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