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学说经两宋学者以“天理”进行论证,加深了理论的逻辑严密性。然而,它过于追求思辨的形式,并把自己认作最后的真理,故到了明季中叶,其僵化、空疏便日趋严重。天理作为道德原则离生活越来越远,“存天理灭人欲”也成为虚伪的道德教条。王守仁为了挽救理学的危机,倡一代之风气。  相似文献   

2.
任飞 《南方论刊》2012,(9):94-96
泰州学派产生并兴起于明代中晚期,主要特色集中于其所具有的平民性、世俗性的教化思想.从理论来源而言,泰州学派的教化思想直承王阳明的“良知说”,“心即理”.这一特征使得泰州学派士人不能脱离传统儒家学人的使命,在其实践性有带有儒家学人的标准气息.  相似文献   

3.
李双龙  澎虎 《兰州学刊》2012,(10):208-210
儒学之最大特征是"美风俗","致君行道"与"觉民行道"是其两条基本途径。而由"致君行道"到"觉民行道"的转变是宋明儒学发展的重大特色,也是中晚明的泰州学派思想与实践的价值旨趣所在,也是其对宋明理学发展的内在超越。文章认为,依据泰州学派思想内在发展的逻辑,其"觉民行道"的主要路径表现为"百姓日用即道"的本质论与"即事是学,即事是道"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对于知性文化危机的社会表现即其社会层面的研究主要有两个代表流派,一个是罗马俱乐部,另一个是法兰克福学派。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着重分析了传统工业化模式的种种危机,提出了零增长、有组织增长等新的发展战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着重分析了知性文化在与自然对立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和近乎必然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在传统儒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之际,梁漱溟独树一帜,建构"新孔学"伦理观。他以生命宇宙观为基石,高扬社会伦理本位与道德本体论;以生命和谐为取向,确立道德义务;以道德代宗教,建构伦理"终极关怀"。进而,肯定了孔子儒学的生命与智慧,确定了现代新儒学尊孔崇儒的精神方向,揭示了科学主义与物质主义的误区,树立起人文自觉主义的大旗,开"以洋释儒"学风。它对时代的影响广泛而深刻。虽然在今天看来",新孔学"伦理观存在一定的局限与缺失,但是瑕不掩瑜,其内含的合理因素,至今仍为人称道。  相似文献   

6.
泰州学案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所设定的"泰州学案"未免过于庞杂,实有必要作一番重新厘定的工作.通过这一前提性的基础工作,才有可能对泰州学派的思想特质有一总体上的真切把握.本文主要就赵贞吉和耿定向与泰州学派的关系进行考察,指出无论从师承关系还是从思想特征来看,赵、耿(包括他们的传人)都不能视作泰州学派中人.进而指出黄宗羲在设定"泰州学案"之时,他的设计理念以及标准原则受制于他的明代思想史观;他为了维护阳明学的正统性、纯粹性,不惜把泰州学案拼凑成了一个儒释混杂、异端百出的"大杂烩".其结果则有可能使得王艮-罗汝芳一系的思想传承及其泰州学的精神特质反而晦而不彰.最后对于应当注意并加以集中研究的泰州学派的思想人物,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的以劳动为中介的统一性的理论,既有力地批驳了唯心主义的创世说,又有力地反对了旧唯物主义对自然作“单纯的直观”。它把人和自然、主体与客体置于统一的历史过程中,阐明了只要有人存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就处于以劳动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不可分离的“相互制约”关系中。(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8—169、178页:并见第3卷,第20页注①)这一辩证关系的解决,究竟给辩证法学说带来何种影响?这是被人们所忽视而又值得思索的问题。以卢卡奇、柯尔什为代表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8.
意欲,是漱溟哲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个心理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概念,而且它首先是个本体论的概念。它源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和柏格森的创造意志,吸纳了佛教唯识宗阿赖耶识之精,最终归宗于孔孟之“仁”,陆王之良知或心,可谓杂揉中西,融通佛儒。一、意欲概念之来源任何一个哲学概念的出现或哲学流派的形成都是通过对前人思想资料选择和组合建立起来的。当然哲  相似文献   

9.
心性论是梁漱溟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梁漱溟曾说,他一生所着力探究的是人生的出路和中国的出路两大问题。他认为,世间至可宝贵的东西莫如人,而人之可贵在于心。探讨人的心性,就是为了正确认识人。只有正确地认识人的心性,才会真正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谛,从而解决人生的出路和社会的出路问题。梁漱溟数十年如一日,围绕着心性问题来思考认识世界,构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他自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用功颇力,而有所得”。本文拟对梁漱溟研究人类心性的思想成果及其哲学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作一初步的评述。  相似文献   

10.
从现代新儒学的基本立场出发,立足于对"身"与"心"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梁漱溟先生的文艺思想大 致包含了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文学艺术的创造和鉴赏,以及文学艺术的社会功用等对本学科的研究来说至为关 键的问题。出于对中西学术之不同特征的深刻理解,梁氏文艺思想既有对我国传统文艺思想的精深理解和透彻把 握,也有对西方现代文艺思想的自觉接受和有意识的汲取,两者彼此融合、互相补充,较为妥帖地融会于其独具特 色的新儒学思想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1.
论同光体闽派对闽中闺秀诗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光体闽派对近现代闽中闺秀诗人的生活与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闽中闺秀诗人们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为福建诗坛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近现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这充分说明福建旧体诗词的创作经久不衰,保持很好的传统,与陈书、陈衍、何振岱等闽派诗人的私家传授及其产生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以来,梁漱溟怀着对中国和人生两大问题的忧思,强调行重于知,以“践形尽性”概括儒学的真精神;同时以西方生命哲学来诠释他的儒家哲学,开启了现代新儒家“援西学入儒”的先河。梁漱溟坚守儒学理性主义的传统,认为儒学在近代中国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是未来儒家学说必然重光于世界。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以“意欲”这一概念入手,提出的文化三路向说,预测了世界文化未来的趋势,对儒学的前途做了乐观的估价,将西方的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对东西文化加以比较,极富开创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以"意欲",这一概念入手,提出的文化三路向说,预测了世界文化未来的趋势,对儒学的前途做了乐观的估价,将西方的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对东西文化加以比较,极富开创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15.
郭亚雄 《河北学刊》2015,(2):220-224
本文试图以西方现代史学理论为理论视域,对南宋道学道统论的成立与对其所作的批驳进行探讨,以探视其背后所映射出的经史关系以及经典诠释向度的转型。为此,本文着重分析了陈亮、叶适从历史角度对道统论的批驳及其对道统叙述所造成的影响。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在经史关系不平衡时,从历史角度对道统论所作的批判多属徒劳,无法从根本上破坏道统叙述。  相似文献   

16.
作为晚明公安派的重要领军人物,袁宏道力倡文学革新论,在诗文创作上成就斐然,声名卓著,影响甚大。并且,他与当时思想界人士有广泛交游,尤与泰州学派学者接触较多,受李贽影响最深。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袁宏道的文学革新论及力倡个性的文学主张是在泰州王学、尤其是李贽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袁宏道的文学革新论与泰州学派的平民儒学交相辉映,构成晚明思想文化史上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7.
18.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文化工业化局面逐步形成.与此相适应社会步入消费时代,并出现了消费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发展速度的现象.对此法兰克福学派早就进行了分析,不加控制的消费就是过度消费,英特征表现为从对物的占有逐步过渡对符号、记号的追逐.就是在思想、艺术等精神领域也只能通过市场占有检验其价值,所有价值评判也要通过消费的方式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过度消费就是把不加节制的消费当成生活的目的,作为一种破坏性力量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警觉.因此,消费方式的转变,消费模式的转化,消费观念的改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刘军 《船山学刊》2005,(2):158-161
梁漱溟深入分析了中国近代农业衰败甚至根本崩溃的原因,从而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路向、路径与依托作出了设计、选择与安排。  相似文献   

20.
陈璐 《学术探索》2013,(1):114-118
在“中西古今之争”的问题上,梁漱溟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对当时的西化派的。当然,梁漱溟在某种意义上也承认中西文化之同,并以此为立论的出发。他阐述了中西之同两方面:共时方面的文化三层说和历时方面的文化三期说。实际上,梁漱溟所认可的,只是中西不能相提并论,一古一今不能等量齐观。其实,在中西之别和古今之异中,梁漱溟更强调的是中西之别,古今之异根于中西之别。因此,有些中西之别是古今之异,有些则不是,关键要看它在哪一个层面上来说。所以,中西古今不能一概而观,文化的不同既有中西之异,又有古今之别;中西之异比古今之别更为根本。或许正如梁漱溟所言,我们所需要的思想,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