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农民地位与脱贫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日益凸现.对农民的歧视,使农民不可避免地降为"二等公民",这是导致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使农民尽快摆脱贫困,增加收入,其根本措施就是消除对农民的歧视,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消除对农民在金融、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户籍、教育、就业等领域的歧视,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2.
成智荣 《社科纵横》2006,21(2):29-30
“三农”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离开对二元社会结构的变革,仅仅注重于农民的增收措施,解决不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本质上是对农民制度歧视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导致中国农民长期受歧视的制度性基础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结构没有根本改变,而且又出现了农民因身份而受歧视的两个突出现象:一是因违法征地造成大批"三无"失地农民;二是在城市里农民工备受歧视.给农民"国民待遇"是中国政府应当履行的国际义务,为此必须切实采取下列两项对策:一是确保村民会议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决策主体;二是中国农民工的权利不应低于国际迁徙工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反歧视理论的视角,从年龄歧视的原因、社会制度、人口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当代中国年龄歧视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青少年儿童在家庭和社会中存在的年龄歧视现象。并从加强反歧视立法、推动社会充分就业、借鉴国外反年龄歧视的经验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社会工作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5.
张艳 《社科纵横》2007,22(5):72-74
本文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乙肝歧视现象及"反乙肝歧视"维权现状进行了剖析,并就如何消除乙肝歧视的医学、社会和法律等途径进行了简要分析.尤其在"反乙肝歧视"维权法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法律途径作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和最有效的途径,必须在立法、行政诉讼、宪法诉讼和国家赔偿四方面加强,才能更有效地维护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应有权益.  相似文献   

6.
导致中国农民长期受歧视的制度性基础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结构没有根本改变,而且又出现了农民因身份而受歧视的两个突出现象:一是因违法征地造成大批“三无”失地农民;二是在城市里农民工备受歧视。给农民“国民待遇”是中国政府应当履行的国际义务,为此必须切实采取下列两项对策:一是确保村民会议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决策主体;二是中国农民工的权利不应低于国际迁徙工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在看待农民组织的问题上,一些官员和学者在观念上明显还存在着一些已经过时的革命党思维,它们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执政党,面对的是公民社会,应该以平等观念看待所有社会成员、承认所有社会成员的权利。对待农民组织,不仅应该允许存在,而且作为从事弱质产业的弱势群体,应该像世界上绝大多数执政党那样给予农民以支持和帮助。中国共产党也有一些革命党传统是和执政党思维是相通相容的,特别是以知识分子与农民相结合的传统,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中的歧视现象: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视是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之一。大学生就业中的歧视现象近些年来日趋显著,但是对其只有感性认识,缺乏实证支持。以山东部分高校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离散选择模型进行的计量检验,发现:一是歧视问题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显著存在,主要表现为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学校层次等;二是性别歧视最为显著,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成功率的显著因素;三是即使毕业生继续攻读不选择就业时,性别歧视和户籍歧视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宅基地建房限制流转的法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权法立法过程中对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能否自由转让的问题存在重大争议.物权法最终并未对该问题做出直接规定,而现行最新规定仍然不允许自由转让.本文首先总结了我国学者对该问题的不同观点和理由;由于认为这些观点和理由缺乏系统性和较强的说服力,本文试用法律经济学分析政府监管制度的理论框架,从克服市场失灵问题、实现分配目标、出于父母式关爱主义和服务于利益集团私利四个方面的可能理由来系统地分析和解释我国现有的农村宅基地建房的限制流转制度.本文认为,现阶段的宅基地建房限制流转制度不利于保护公共利益,也不利于实现政府分配目标--保护农民利益,而放开该限制则将有利于农民利益和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排斥:农村社区能力建设中的妇女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村社区能力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农村妇女遭受来自社会政策、社区男性、妇女之间以及项目本身施与的诸多排斥,妇女相对男性承受了更多的剥夺和歧视,她们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处于边缘位置,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本文试图在总结社会排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关于社会排斥的看法,并在社会和社区层面上分析农村妇女的贫困现象。  相似文献   

11.
对北京外来工的权利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北京外来工遭遇的超时工作、拖欠工资、歧视、人身侵犯、辱骂、财物欺诈等侵权现象的实证研究,指出目前外来工权利受侵犯现象严重;虽然外来工对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弱,但因为救济手段不足,目前外来工权利保护状况很差,侵权救济不充分;外来工社会权利保护不利的深层原因在于城乡分离的社会体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湖北农村对36位艾滋病患者和8位非艾滋病患者调查所收集的数据为基础,从客观社会环境、艾滋病患者本身和社会群体三个维度对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歧视进行归因,探索艾滋病患者社会歧视消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女性劳动权益救济领域,其主要难题是社会排挤.对女性劳动权益的社会排挤,不仅表现为性别歧视,而且也表现为基于性别歧视而引发的户籍歧视、行业歧视、年龄、容貌和身高歧视以及婚姻和怀孕歧视.上述歧视的发生,漠视和剥夺了女性的劳动权益,导致女性劳动权益保障的弱化.对女性劳动权益予以法律救济,就是要消除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和社会排挤,确保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劳动权和其他基本人权,使男女两性从形式平等走向实质平等.救济女性劳动权益的法律路径,在于厘定法律救济的观念基础和法律救济的制度架构,为女性劳动权益的切实保障奠定观念基础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志荣  邓云晓 《社科纵横》2008,23(9):166-168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存在者大量的,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这些就业歧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较大的危害.因此,必须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正视其导致的危害,积极探索抑制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秦广强 《社会》2011,31(4):116-136
本文基于CGSS2005的调查数据,以对角线参照模型为分析工具,考察了阶层代际流动对城市居民歧视性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工作歧视和邻里居住歧视上,代际流动本身能够产生独立于流动者出身阶层与现处阶层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对于出身阶层,流动者现处阶层对其歧视态度影响程度明显增强;进入社会歧视氛围更低的阶层能够显著降低流动者的歧视态度;相比向上流动,地位下降者对外来人口的歧视程度更高。研究指出,分层与流动研究不仅要考察客观社会结构及其开放状况,也要重视分层及流动对个体行为与态度所带来的主观层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损害农民权益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了在中国的历史上,农民总是处在社会的底层,损害农民权益的现象也就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农民翻了身,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极左思想严重地束缚了农村生产力,加之城乡二元分割、分治的格局一直没有改变,农民利益依然得不到维护,从而  相似文献   

17.
程旭 《唐都学刊》2011,27(3):102-107
中外史料和考古发现中有关祆教女性的社会生活主要有家庭、婚姻和财产,祆教信仰决定她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在婚姻上,她们多依从"血族内婚制度",多由家长安排婚姻,有很小程度的选择自由;在财产方面,享受一定继承权,但有明显的被歧视现象;在家庭地位上,处于父子家长制的内向型家族中较为不利的地位,被控制、被歧视,反映女性在男性占绝对统治社会中的脆弱性与被动性。这些发现对于研究祆教在中国的传布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妇女已经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了解放,然而中国社会又在事实上存在着种种男女不平等现象,其根源不在社会制度,而在于轻视、歧视妇女的历史的文化积淀。提出妇女的心理解放,就是着眼于消除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心理因素,争取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这是新时期妇女解放运动提出的新任务。实现妇女的心理解放,包含提高妇女自身心理素质和创造有利于妇女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条件两方面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邓遂 《社科纵横》2020,35(2):41-43
在城镇化转型的背景下,乡村社会呈现出日益衰败景观。乡村衰败表现为乡村人口问题、村落内聚涣散、乡村建设规划缺失、乡村社会治理危机等四大乡村社会问题,其实质是农民各种权益的保障问题。乡村衰败并非城镇化转型的必然产物,而是城市中心主义下的系统性城乡隔离的社会治理制度的产物。把消除农民的社会歧视与保障农民各项权益作为振兴乡村社会的发力点,是实现传统乡村社会升级转型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性乡村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胡进祥 《学术交流》2004,(2):113-120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政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这意味着既不是城市统筹农村,也不是农村统筹城市,而是非城市、非农村的政府统筹。城乡关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体(对象),即包括城乡空间、城乡产业和社会进步三个层面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核心是统筹城乡社会进步。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是实现城乡机会平等,消除制度歧视成本,增加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