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梁太济 《中国学术》2000,(3):182-204
《圣政》今本指今日尚存之《增人名儒讲义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六十四卷。“中兴两朝”,南宋高宗、孝宗朝也。此书《四库全书》未收,是《四库》修成后,阮元任浙江学政时访得,并影抄进呈内府的。2原本则兼指今日已佚之修成于乾道二年(1166年)的《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圣政》(《高宗圣政》)六十卷和绍熙三年(1192年)的《至尊寿王圣帝圣政》(《孝宗圣政》)五十卷。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4,(7):136-140
宋孝宗之有作为堪称南宋诸帝之首,他即位后为彻底扭转高宗时期对金屈辱的投降路线及文弱苟安的政治风尚,积极展开了一系列拨乱反正、重整朝纲的改作,使孝宗朝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进取的"新气象"。此种"新气象"对于重振南宋士气和政风、重塑宋金关系及造就孝宗朝"乾淳之治"的局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宋权相辈出,而孝宗朝却是唯一没有权相的朝代,这应源于孝宗独特的用相方略.为防止高宗朝宰相秦桧专权蠹政之弊再度出现,孝宗从相不久任、长期缺相、不次拔相、并相分权、用而存疑、监督宰相等方面采取措施调整用相方略,限制相权,加强皇权,从而成功遏制了权臣政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4.
前言南宋政治史在宋代政治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去,人们对南宋政治史的研究多集中在高宗、孝宗两朝、宋金和战以及南宋后期宋元战争方面。而光宗一朝,因时间较短,常为人们所忽视,故对其研究比较少,对该朝宰相留正的研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1):91-95
高宗建炎至宁宗嘉定年间是南宋词风确立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词坛风貌与北宋有明显不同:传统艳情之作大为减少,咏物、隐逸、祝祷、述怀、说理等题材明显增多,整体风尚趋于雅化。究其原因,家国之变、以诗为词的发展规律虽然是重要因素,但高宗、孝宗二帝对清新简远、富贵雍容、理性通达词风的偏爱以及对雅正风尚的推崇对南宋词坛走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范成大,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人。生于北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六月,卒于南宋光宗(赵惇)绍熙四年九月(1126——1193),历南宋高宗、孝宗、光宗三朝。  相似文献   

7.
张文利 《人文杂志》2004,(5):140-143
宋室南渡到孝宗时期 ,理学的发展呈现兴盛势头 ,宋诗也于这一时期走出了北南宋之交几无大家的相对萧条局面 ,迎来了它的中兴时期。南宋前期理学兴盛与诗歌中兴局面的同步出现 ,有其内在的关联性 ,理学家普遍具有的较高的文学素养、理学思想对文学观念的渗透及理学家与文学家在某些方面的相契合 ,是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张其秀 《理论界》2023,(2):90-96
湖南浯溪摩崖的“大唐中兴颂碑”名传千古,后世出现了众多题咏诗,称“中兴颂诗”。其中,南宋的“中兴颂诗”尤为突出,其主题指向趋向一致,几乎全都寄托宋朝中兴志愿,与北宋相比差别明显。经考察发现,这种现象缘于南宋“中兴颂诗”与元结写作《大唐中兴颂》时相似的时代背景:靖康之变与安史之乱的相似,宋高宗、宋钦宗的皇权矛盾和唐玄宗、唐肃宗皇权矛盾的相似。南宋“中兴颂诗”主题指向的趋同,反映了文学因时代环境变化而发生演变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只是李纲的个人宏愿而已。北宋覆亡后,以高宗为首的南宋小朝廷处于节节败退状态,何谈赢得“二圣环”之事!南宋初期,文恬武嬉,特别是宋高宗无心抗战,军队士气低落,哪里有“精兵十万”可拥?任李纲为相本来就是高宗十分勉强的选择,有难言之隐,只是“虚位以召臣”而已,将李纲当作威吓金人的物象,统帅军队当然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权力,其军事才能得不到充分验证,加上群小出于私心的围截,使每一步重大决策都不能如愿实施。李纲的宏愿值得颂扬,但过早为宏愿的实现下结论又与现实稍有距离,显得有些“机浅”。  相似文献   

10.
孝宗退位前夕,史浩完成《尚书讲义》进献孝宗。《尚书讲义》既是阐释儒家经典的经学著作,也寄托着史浩在和战、孝道、近习等南宋重大政治主题上的思考。他引入“心”“迹”范畴阐释经文“重华”,改变传统的阐释重心,旨在化解孝宗“改父之政”的政治伦理风险;在阐释经文“亮阴三祀”时,通过反向批评丧期“权制”,凸显孝宗执意行三年丧的意义;又巧妙地嵌入“私恩”话题,使经文“明试以功”的目的,由传统阐释下防止“利口空言者获进”,变为针对孝宗朝近习政治的杜绝私恩侥幸者获进。在历史语境中考察《尚书讲义》,揭示其中的时代问题意识和现实政治关怀,能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儒家经典阐释的特征,提供一个生动的案例。  相似文献   

11.
袁枢字机仲,南宋前期福建建宁府建安县(今建瓯县)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卒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终年七十五岁。他编撰《通鉴纪事本末》一书对历史学作出了显著的贡献,是我国杰出的史学家。大约在魏晋“五胡乱华”之时,袁枢的祖先由河南汝南一带避乱南迁,至南宋时已定居福建建安了。由于受到先进文化南移的影响,建安地区已是“家有诗书,户藏法律,其民之秀者狎于文”(《康熙建宁府志》卷五),文化已很发达。袁枢从小受到文化熏陶,据说,八岁时就在屏间题了一首诗:“泰山一叶轻,沦浪一滴  相似文献   

12.
师承是影响文学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南宋中兴诗坛的师承可以归纳为学术型、政治型、文学型三个系统,它们从政治学术、人格精神、诗歌艺术等层面对南宋中兴诗坛产生了深刻影响。南宋中兴诗人在继承师学的基础上,又以积极进取的精神超越了师承,树立了新的诗歌艺术典范,创造了宋诗“中兴”的局面,推动了文学史的演进。  相似文献   

13.
陆游(1125—1210),生于北宋向南宋过渡的动乱时期,一生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终年八十五岁。他终生致力于鼓吹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实现国家的重新统一。可是,他的仕途坎坷,屡受主和派的压抑排斥,只在福建、江西、浙江及四川当了几任地方小官。中年时,在四川宣抚使王炎以及镇川的范成大的幕府。后返回自己的家乡山阴,渡过了他漫长的晚年。他始终坚信“王师北定中原日”一定会到来。虽然他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打  相似文献   

14.
儒家学者唐仲友的经制思想不仅表现为一个重在经史和制度考证的学术形态,也对南宋高宗、孝宗朝的政治问题进行了积极思考,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就学思传统而言,它主要表现出对王安石新学与程氏洛学的反思和吸收,其精神特质与宋代新儒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在观念体系上则涵括了道德形上学基础、治道和治法三个层次,后两者构成其主体。长远来看,他可以视作近世儒家经世思想中治法派的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一部荟萃治国方略的宋代古籍──《永嘉先生八面锋》整理札记车承瑞《永嘉先生八面锋》约成书于南宋孝宗年间。此书问世后,受到孝宗的重视,认为治国方略无所不备,国家政事触之即解,因此赐名“八面锋”;并令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人持一册,以为考场应试之助。尔后此书“...  相似文献   

16.
韩立平 《学术探索》2010,(3):134-140
久为学界所忽略的韩元吉,被南宋人视为“一代冠冕”,诗歌多寓山河家国之感,苍郁俊劲、清腴朗润,成就与“中兴四大家”相伯仲。其诗学渊源得叶梦得指授,复影响陆游等中兴诗人,诗风蕲向“腴润”,对南宋诗坛“唐音”之复归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厥功甚伟。  相似文献   

17.
在宋代文学研究中,宋文相对于宋诗、宋词,显得较为薄弱,而宋文研究领域“重北宋轻南宋”的现象又较为突出,近年来这种现象得到了改变,但仍有进一步的拓展空间.本文以南宋孝宗时期作品留存在2卷以上的99位作家的散文作品为基础,对作家及作品进行量化分析,并考察作家的身份阶层、地域分布、创作成就和作家的为文宗尚,以此说明南宋孝宗时期的散文创作十分繁盛,在内蕴特质、艺术成就上形成了新的面貌和特色,欧苏奠定的宋文优良传统得到了呼应和弘扬,北宋散文的发展高潮得到了重要延续和响应,是宋文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期,在宋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从南宋孝宗隆兴初(1163)至宁宗嘉定末(1224)被史家称为南宋的中兴期,时局相对稳定,学术文化繁荣,北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得到全面恢复发扬,表现为名家荟萃,文备众体,文派孽生,文论勃兴。周必大身处朝廷翰院,为当时词臣之冠。在文章创作方面,他的理论主张散见于其文集的题跋以及序作中。他特别强调作家的学、才、气对创作的综合作用,他的主张对南宋中期的文风演变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南宋高宗时期 ,出现了主战与主和两派势力。两者观点鲜明 ,彼此对立 ,形成了明显的两大阵营。隆兴和议前后 ,又逐渐从主战派内部分化、重构出一个新的介于战、和之间的派别———主守派。从此改变了以往只有两派斗争的格局 ,呈现出三派间既斗争又妥协、联合的新局面 ,并对孝宗朝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已有学者认识到此问题 ,并在文中使用了“主守”或“主守派”的概念 ,但就主守派阵营何时形成 ,如何形成 ,与主战、主和两派的关系如何 ,对政治走向的影响如何 ,却乏人论及。今试就此问题作一分析和探讨 ,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杨理论 《江汉论坛》2006,(5):127-129
萧德藻在南宋中兴诗坛诗名大著,曾一度被其时的诗坛盟主杨万里誉为“四诗翁”、“四诗将”之一,后经方回的反复称扬而一度列名于“南宋四家”,在南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萧德藻一直是一个被学界冷落的研究对象。本文试图在客观公允的评价其残存诗歌的基础上,联系诗坛峰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诗歌演进轨迹,分析其生前盛名,身后寂寞的深层原因:萧德藻在中兴诗坛声名大振是其时诗歌多元化发展趋势使然;而身后的千载寂寞缘于其诗作散佚,也缘于其诗歌风格冷峻奇峭,不易宏大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