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名》声训与汉代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也叫音训,是用声音相向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詀方法。声训中,释字与被释字之间,有的完全同音,如《释名·释天》:“踢,揚也”。有的只是双声关系,如《释名·释丧制》:“绋,發也”,二字古音声母相同,都属帮母;但韵部不同,“绋”物部字,“發”月部字。有的只是迭韵关系,如《释名·释乐器》:“锺,空也”,二字韵部相同,都属东部;但声母不同,“锺”章母字,“空”溪母字。  相似文献   

2.
迭词,又称叠字、叠词、迭字、迭音、重言、重字,是将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迭起来使用.古代大量迭词的产生和运用,为《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董解元开辟了一条重要的用词道路,他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不泥陈迹,大胆创新,使其作品既继承古代迭词形式的优点又突破传统书面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迭音又称迭字,是将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使用的修辞手段。汉语中运用极为广泛。我国文学史上许多杰出的作家、诗人都喜用和善用迭音。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名篇《声声慢》的一开头,就连用了七对迭音:“寻寻觅觅,泠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她失去丈夫后孤独、迷惘、凄凉、悲苦的心境写得淋漓尽致,被誉为“千古绝唱”。可见,迭音用得好,用得巧,就能增添文章的艺术风采,永远地打动人,感染人。  相似文献   

4.
“日居月诸”一语见于《诗经·邶风》的《柏舟》和《日月》两篇中。《柏舟》中有“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一句,《日月》中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日居月诸,下土是冒”、“日居月诸,出自东方”、“日居月诸,东方自出”四句。毛传只在“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句下说到“日乎月乎,照临之也”。这分明是用“乎”字解释“居”“诸”两个字,是把这两个字看成语气助词的。王引之《经传释词》、杨树达《词诠》、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等书里也都是把“居”和“诸”看成语末助词的。《中国语文》1984年第4期刊登了黄典诚先生的《〈诗经〉中“日居月诸”的连读  相似文献   

5.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 ,阐述了自己对词的流变及其艺术方法的看法和主张 ,并且特别强调词的音乐性。她提出“词 ,别是一家”之说 ,“词必协律” ,从李词的内在音乐美来谈 ,包括 :一、注意选韵 ;二、有时使用句中韵与旁迭韵 ;三、有时利用双声、迭韵、迭字、舌齿音等 ;四、注意选“声” ;五、重视节拍。  相似文献   

6.
《庖丁解牛》中“批大郤,道大窾”的“批”字和“善刀而藏之”的“善”字,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注释是唐人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批”字《释文》用反切注音后说:“《字林》云:‘击也。’”“善”字《释文》云:“善犹拭也。”有二十多种选本全依《释文》旧注,如  相似文献   

7.
“省”字和“眚”字从秦代小篆起就是两个形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小篆的形体训释说:“省,视也。从眉省从■”。“眚,目病生翳也。从目生声”到现代仍是两个不相干的字,但在古文字中它们却是一个形体。《甲骨文编》的编者就说道:“■,眚,卜辞用为省字。按眚省古通用”。金文中它的写法基本仍是那样,高明先生《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都收在“省”字下。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认为是“眚”字借作“省”字。如《大盂鼎》铭文有这个字,写作“■”,郭老就隶定为“省”字,唐兰先生的《金文讲义》  相似文献   

8.
迭声词在汉语中用得很广,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翻译手段;既可用来加强语意,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又可以增添感情色彩,摹拟声音。比如,《木兰诗》中开头两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用了“唧唧”两字迭声,既拟声,又生动,富有音乐感,表达感情,生动活泼。宋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一开头就  相似文献   

9.
<正>一、亦声字的性质和范围所谓亦声字,是指汉字合体字中主要以声符表义的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所定亦声字,往往以“从某从某,某亦声”的形式来说解形体.如:“诏,告也.从言从召,召亦声.”“贫,财分少也.从贝从分,分亦声.”“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这些字历  相似文献   

10.
“歌管楼台声细细,鞦(革连)院落夜沉沉。”(苏轼《春宵》)”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王安石《春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古人诗中常用迭音词。用了迭音词的诗句,诗的意味,淡者益淡,浓者更浓,读来音节和谐,琅琅上口。而诗里迭词的运用当祖述《诗经》。 《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小雅的《南陔》、《白华》、《由庚》、《崇丘》、《由仪》五篇,是所谓有声无辞的“笙歌”,实有的诗是三百篇。除了国风中的《樛木》等七十四篇,小雅中的《天保》等十六篇,大雅中的《下武》等五篇,颂中的《维天之命》等十五  相似文献   

11.
也谈《诗经》与楚辞中的“兮”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兮”字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虚词。关于这个字的性质与作用,自东汉以来,历代都有一些学者为之训释。较早的如《说文》释为“语所稽也。”(段玉裁注云:“语于此少驻也。”)后来的《广雅》释为“词也”,《广韵》释为“语助”。再以后的韵书或文字训诂之书或释为“语辞”,或释为“助字”,大体相同。有些著作在论述虚词的时候则常把“兮”字与其他虚词并列在一起如唐代刘知几《史通·浮词》中说:“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宋代洪迈《容斋五笔》中说:“毛诗》所用  相似文献   

12.
“存”和“收”这两个词,在中学文言课文中有种含义较为少见,很难理解,因此值得一释。 一、关于“不知存恤”的“存” 《隆中对》“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中的“存恤”,课本注为“爱抚,爱惜”。其实,这只是“恤”字“体恤”、“顾惜”的意义而並未落实“存”字。这个“存”字应该怎么讲?《说文》云:“存,恤问也。”所谓“恤问”,就是“出于担忧而慰问”,简言之,实际就是“问候”、“省问”。“存”字的这种含义,在古籍中不乏其例。如《战国策.秦策五》:“无一  相似文献   

13.
“者”是古典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意义也较多的词.“者”到底是属于什么词性呢?语法界人士众说纷纭,我们认为还是作代词来讲为好.查许慎的《说文解字》“白”部,“者,别事词也.”许慎明确地指出这个字的指示分别性质.刘淇在《助字辨略》中引《正字通》云:“凡文有者字,所以分别隔异也.”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认为“者”字是接读代词.  相似文献   

14.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是颇为人称道的两句诗,它形容作者创作的艰辛和煞费苦心.但对诗句的作者,有的说是“苦吟”诗人贾岛(如 1997年9月13日《钱江晚报》上《工夫为文》一文,就指明贾岛是诗句的作者),有的说是诗圣杜甫.《佩文韵府》又说是唐代的卢延逊.该书“一’字下有“一个字”条,引《扪虱新话》云:“昔人于小诗皆旬锻月炼,至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者.”《佩文韵府》编者在引文后加按语曰:“此二句唐卢延逊《苦吟》诗.”  相似文献   

15.
《后汉书·筰都夷传·白狼歌》传抄了将近二千年,不可能没有错字的.特别是该歌的“夷言”记音汉字,是复原该歌的关键,是不允许有任何讹误的.清末王先谦曾以《东观汉纪》辑本、官本、《通志》本互校,得出的结果是:“异字方言,转译难明,声读今古有异.《东观记》又仅存辑本,无从定其得失矣.”在三十年代曾有人进行《校考》,把有些原来是正确的字,反而改错了.如出现四次的“多”的注音“邪”字,错改为“那”字.第五句“徵衣随旅”  相似文献   

16.
释“突将”     
《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有一个句子:愬“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课本注句中的“突将”为“突击队”.“突将”为什么是“突击队”呢?这个“将”字,不是“将领”,它跟“壮”通.《尔雅·释诂》:“壮、将,大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将,假借为壮.”按照《广韵》,“将”和“壮”都属“漾”韵,可见它们是叠韵假借.“将”、“壮”通假在古文献中是很多的.如《诗经·商颂·长发》:“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孔颖达疏:“谓有娀之国方始壮大.”今人高亨也注为:“将,借为壮.”(《诗经今注》)又如《诗经·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毛亨传:“将,壮也.”朱熹《诗集传》也说:“将,壮也.”从这里可知,“将”是“壮”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17.
胡适的《尝试集》是他“实地试验白话”之作,以证明白话可以创作出好的诗歌。胡适的诗来自于他的生活,他对现实的感知,追求“自然”的白话新诗音节;胡适青睐虚词以调和文言和白话,多用“了”字,甚至用“了”字押韵,又常用“也”字;《尝试集》第二篇、第三篇大多数诗运用了“对语体”结构,因为这种形式容易造成诗歌的说话语调,形成比较自然的节奏;《尝试集》还开拓出一些新的意象,如《老鸦》中“乌鸦”的全新意象。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尝试集》白话新诗的现代特质。  相似文献   

18.
《马氏文通》中介字“之”的归属历来为人们所不解,从介字“之”与助字、连字,介字“之”与其它介字这两个方面来论述,证明《文通》将“之”字归入介字符合自身语法体系的系统性,也尊重了“之”自身的特点。在论述中,还发现了马氏的一些进步之处,如词类划分问题上的“同一性”意识等。  相似文献   

19.
“更”这个字在我国古笈中,词义很多,出现频繁,古汉语方面的大字典如《中华大字典》就收有十六个义项。清人编的《经笈纂诂》是集古代典笈注释之大成的书,凡“更”字的旧注几乎全部收入,这在字书中所收“更”字词义算是最多的了。旧版《辞源》《辞海》由于它是以收复音词为主,“更”字的有些词义散布在有关的复音词目之中;有些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十三经”、《荀子》、《庄子》、《墨子》等基础文献入手,梳理先秦文献中神、气二字的含义,界定出《文心雕龙》中运用于《神思》中的“神”当解为精魂;运用于《养气》的“气”当解为人的心气和体气。对这两个字含义的明确.有助于正确理解作者本意、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在解读古典文献时,对诸如“神”、“气”这类常用的、含义丰富的字应多加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