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HPS教育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HPS教育倡导将科学史、科学哲学的有关内容纳入科学课程与教学中,提升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国际HPS教育与科学教学历史发展的梳理,以及国际HPS教育融入物理教学相关研究的分析,可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有一些事件所导致的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科学与公众关系的全面反思,学者们也提出了包括“民主模型”在内的一些新的公众理解科学模型。本文作者在对公众参与科学事务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需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为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科技公共传播)建立一个包括知识普及、科 学理解、公众参与在内的整合性模型。  相似文献   

3.
科学传播发展中受众的主体性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传播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从传统的科学普及到现代的科学传播,受众在科学传播发展中从单向的、被动的接受与理解到双向互动、主动参与,受众的主体性发生了根本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当代科技传播的任务分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考察科技传播发展历史、分析当代经济社会提出的科技传播需求的基础上, 讨论当代科技传播的任务目标分层。认为:当代科技传播面对的是广阔而宏大的领域, 拥有多样而分层的目标;其任务包括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增进公众理解科学, 促进公众参与科学, 服务科学技术创新等四个基本方面, 四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分层特征。  相似文献   

5.
科学文化精神与科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有其自身的文化精神。科学教育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机制,必须占有科学的文化精神。唯占有科学文化精神的科学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促进科学进步和科学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科学传播模型正在经历从传统的科普到公众参与科学的演变,但公众参与科学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本文通过对以主要国际学术会议为载体的欧美科学传播实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科学传播正在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到欧美科学界日常行为中.“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具有融入公共生活、成为科学界内部的基本行为规范、与科学传播者各种行为紧密结合、多主体共同参与四个特点.如果把“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当作公众参与科学模型所遇挑战的折衷解决方案,它可以调动科学家更灵活、更多层次地参与科学传播,从而让科学传播更容易适应社会要求、让社会更全面接触科学界和科学家.在欧美科学界,尽管“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已经充分融入科学基金管理、专业科学会议等,但这一过程仍然刚刚开始,有待进一步推进.中国科学界目前从政策层面尚无主动推动“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的意愿,但中国网红科学家已经体现出“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的部分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解决有关人类安全的重要问题中,化学发挥着根本性的核心作用,然而公众对化学的看法有时却是负面的,传播化学比其它学科更加困难。本文以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时的独特性——建立公众对科学的认知信任——为分析框架,梳理国内外化学传播面临的共同认知困境,分析国际上化学家与其他主体协同参与化学传播的理念与举措,阐释这些理念和举措在建立公众对化学的认知信任上的优势,以及对促进我国化学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科学有其自身的文化精神。科学教育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机制,必须占有科学的文化精神。唯占有科学文化精神的科学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促进科学进步和科学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贝尔纳在其代表作《科学的社会功能》中认为,在商业和政治影响下,科技成果的不当运用和难以预料后果的科技创新使科学陷入了信任危机,从而阻碍了科技的健康发展,由此他提出公众参与科学、理解接纳科学与调控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所涉及的公众参与科学思想虽然存在历史的局限性,但其更不乏值得后世吸收和借鉴之处,因而研究其思想,对人们认识公众参与科学的意义,探索公众参与科学的合理方式都将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正  肖遥 《南方农业学报》2021,11(1):115-136
当前国内对于公众参与科学的理论引入与模型分析已经渐入佳境,在实践层面也崭露头角.然而在进一步深化公众参与科学的理论与优化公众参与科学的实践前,还需反思这一做法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公众参与科学实践?实施公众参与科学的项目是什么?在中国当下语境中,这种原因似乎是统一且先验的,然而通过考察西方与中国公众参与科学的实践与理论,可以发现,公众参与科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导向,并形成了不同的逻辑基础.对此,本文分析总结规范性、工具性与实质性三种公众参与科学的目的性逻辑,区分不同目的逻辑下的公众参与科学实践的差异,指出尽早实现从规范性逻辑、工具性逻辑向实质性逻辑的跨越,才是发展中国公众参与科学,实现真切的、多样性的科学传播实践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1.
发挥科技中介在我国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中介机构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促成研究机构和企业以及企业之间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国的科技中介服务及其中介机构目前尚处在初始、蓬勃发展的阶段,存在一些迫切需要克服和纠正的缺陷和问题,提出在我国的科技中介事业从发展中应建立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建立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服务系统,培育科技中介市场提升科技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和协同作战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人文素质教育与理工科学生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素质是理工科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理工科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理工科院校要把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切实改进人文素质主课堂教育,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推动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通。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公众理解科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文献收集法、典型抽样调查法和最小二乘回归计量模型(OLS)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2003—2014共12年间关于转基因的相关报道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显示科学新闻的报道受到科学传播主体的影响较大,尤其政府对于科学传播内容的主导意见十分明显,科学家和媒体形成舆论倾向,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职业素质和责任的不明确,导致科学传播未能落到实处,未能将科学技术知识通过合适的渠道传播到社会与公众之中,使得公众对于转基因的态度出现“反转”潮。由此分析科学传播主体未履行责任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通过各个科学传播主体的协作配合来解决中国科学传播现今所面临的问题,实现科学传播的顺利进行和公众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4.
人的能力发展和现代科技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为人的发展创造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提供知识前提和知识动力。同时,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也需要人们具备正确的科技认识能力和科技实践能力。人的能力发展必须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具备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对科学技术的正确的认知能力、适宜的科技发展的控制能力和正确的科技发展成果的价值评判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调控工作,发挥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的能力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科技道德教育,为发挥科技对人的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提供道德航向,改革教育体制,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不断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的科技普及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弘扬科学精神是科普工作的根本和基础;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和传播科学方法;各级领导干部是科普工作的领导者,同时也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对象;全社会要共同努力锲而不舍地做好科普工作。深入学习和研究江泽民的科技普及思想对推动我国科技普及工作的发展,提高国民科技素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技公共传播的传播主体及其参与动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技公共传播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一种科技传播类型。随着科学技术的专业化发展以及科技与社会关系的复杂化,科技公共传播出现了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发展成为科学家、公众、媒体、政府、工业部门等多个主体积极参与的一个社会领域。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导致科技公共传播参与动机的多样化,促进了传播关系的复杂化。文章对科技公共传播的参与主体及其参与动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公开课不仅是一堂特殊的课,更是一种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公开课及公开课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对公开课内涵进行了拓展,并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公开课建设实施建议.还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对公开课如何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把科学教育视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根本,国家富强的根本,积极提倡和普及科学教育,倡导科学下嫁,尤其重视儿童科学教育.立志为中国培养科学人才,创造富裕、文明的社会.研究并借鉴陶行知的科学教育思想,对于促进我国科学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人文社会科学在理工科院校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融,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更是高等院校改革的焦点所在。为此,必须进行教学、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三个方面的渗透与融合,加快人文社会科学在理工科院校的发展,建立人文教育体系、促进文理渗透,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意义。理工科院校近几年在人文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在师资队伍培养、教学设置、培养计划、教学要求、课程比例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对于理工科院校的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