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部崭新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已全面投入紧张的排练。这是一项社会主义音乐舞蹈的“重点建设工程”,它以音乐舞蹈为主,综合地运用了文学、戏剧、绘画、雕塑、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宏伟的气势和巨幅的结构,力图艺术地再现我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历史。除序幕和尾声外,全部作品共分五场:  相似文献   

2.
母语     
郑茜 《中国民族》2012,(Z1):72-79
母语,是一种温度;母语,是一种态度。100年的中国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的少数民族母语电影里,获得了一个新的高度。1955年由吴永刚导演的《哈森与加米粒》,事实上就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少数民族纯母语电影。少数民族母语电影——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一小步,中国文艺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3.
电影《小武》是贾樟柯的早期电影代表作之一。处于后社会主义的中国,唯一不变的便是不停歇的变化,电影准确捕捉到了这种社会变化,使之具象化并与观众产生了共鸣。摆脱了传统电影的形象设定,电影《小武》的主人公不再是以往的光辉积极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真实的不完美,甚至生活在"污名"的阴影之下。用"污名"的角度去观察社会活动中的人,从另外一种角度体现贾樟柯对中国后社会主义中边缘性问题的沉思。  相似文献   

4.
电影《小武》是贾樟柯的早期电影代表作之一。处于后社会主义的中国,唯一不变的便是不停歇的变化,电影准确捕捉到了这种社会变化,使之具象化并与观众产生了共鸣。摆脱了传统电影的形象设定,电影《小武》的主人公不再是以往的光辉积极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真实的不完美,甚至生活在"污名"的阴影之下。用"污名"的角度去观察社会活动中的人,从另外一种角度体现贾樟柯对中国后社会主义中边缘性问题的沉思。  相似文献   

5.
李道新 《中国民族》2012,(Z1):126-128
《刘三姐》:革命年代的声色之娱做了10多年的电影史研究,我发现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中国影人越来越不会拍雅俗共赏并令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了。《刘三姐》的经典价值和影响力已经跟桂林山水联系在一起,无须太多的附会和张扬。我想说的是:在《刘三姐》拍摄上映的年代,尽管"革命"战胜了"娱乐",但  相似文献   

6.
为办好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6月12日在中国民族报发表署名文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艺道路办好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提出要直面问题、把握特点、明确要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艺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7.
发展工农兵群众的业余文学创作活动,建立一支又会劳动又会创作的文艺新军,使社会主义的文艺真正普及到工农兵中去,让千千万万工农兵群众拿起文艺武器,在各个战线上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开展兴无灭资的斗争,不仅对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逐步缩小以至最后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为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因此,积极地发展工农兵群众业余文学创作活动,在各民族中培养大批又会劳动又会创作的文艺战士,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特别是对于许多少数民族来说,由于解放前残酷的阶级压迫,广大劳动人民长期被剥夺了文化的权利.那些已被打倒的阶级敌人,还在不断利用反动阶级的文化,毒害劳动人民.所以,在少数民族中积极开展群众业余文学创作活动,让广大劳动人民更快地掌握社会主义文艺这个武器,就尤其值得重视.最近几年来,在各少数民族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又会劳动又会创作的工农兵新型文艺战士,这是十分可喜的事情.少数民族的业余作者,是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涌现的,他们生活在广大工农兵群众中间,亲身参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又会劳动又全创作,这正是他们最可贵的地方.要做一个又会劳动又会创作的文艺战士,最重要的一条,是必须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要写革命文,先做革命人.做一个革命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用毛泽东思想挂帅,把毛主席的书当作最高指示和最高行动准则,学一辈子,用一辈子,革命一辈子,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者.其次,少数民族的业余作者,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要用文艺这个武器,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少数民族地区三大革命运动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清除一切反动阶级的思想影响,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阶级觉悟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觉悟.最后,要把根子深深地、稳稳地扎在劳动和工农兵群众中间.要长期地生活在劳动的土壤上,永远不脱离劳动,永远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永远同工农兵群众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永葆革命的青春,写出革命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族志电影的全面实践,开始于1957年。当时,国家高层领导提出在民族调查中运用电影的手段,并非突发奇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革命文艺乃至电影的重视,是有悠久传统的。比如上个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强调电影手段的运用,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宣传,也注重它记录现实的功能。事实上,红色电影制作的起步,就是从纪录片开始的。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部分左翼电影人士投奔延安。在周恩来和廖承志的帮助下,袁牧之采购了一批摄影器材,并将荷兰纪录片大师伊文思赠送八路军的一台"埃  相似文献   

9.
一向是“沉寂”的大西北,现在一鸣惊人,举世瞩目:电影《红高粱》、《老井》以其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从西安电影制片厂席卷中国影界,震动世界影坛,以《红高粱》主题歌为“震源”的西北音乐,紧接着震撼中国乐坛。正是在人们惊叹不已的时候,又传来西部理论家的最强音:建立西部理论体系!这西部交响曲,又增添了新的乐章。建立西部理论体系的呼声,发自7月20日至26日在西安召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西部改革和发展理论实践研讨会。来自西部11省区的200多名理论、宣传和经济工作者,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西部发展战略和对策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会议强烈意识到,在  相似文献   

10.
张涛 《中国民族》2012,(Z1):11-13
《农奴》是一部史诗性的影片,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国电影中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它是典型的新中国文艺思维模式的产物,它第一次在电影银幕上讲述西藏故事。影片的主要角色全部都是藏族演员。片中的强巴、格桑两位主要人物的肖像,肤色发亮,线条粗犷,加上强烈的高光,宛如青铜雕像。影片以其版画式的粗犷、遒劲的光影处理,成为"摄影参与剧作"的一个极佳例证。  相似文献   

11.
万玛才旦导演在藏语电影《塔洛》中表达了"现代性"进程中个体的身份焦虑,这种焦虑同时也表征了藏族在当代现代性进程中的个体割裂所造成的困顿。《塔洛》作为藏语电影,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塔洛》《清水里的刀子》等少数民族电影的出现,进一步丰满了以汉语为主流的"华语电影"的文化版图。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少数民族电影,正被电影产业推动着、冲击着传统的"华语电影""少数民族电影"等电影理论观念。《塔洛》和"2017华语电影展"的出现表明了海内外学者、电影导演、观众正试图通过多元对话,逐步促成一种中国电影"文化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看了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演出的《凉山巨变》舞剧,觉得它很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大凉山人民从奴隶社会走上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革命,反映了这个革命变革的阶级斗争。我是大凉山的人,是世代的奴隶,从小我就给奴隶主放猪。解放军进驻凉山以后,  相似文献   

13.
一 1972年10月中旬,朝鲜电影艺术家将金日成早期完成的剧作整理后,创作出的宽银幕故事片《卖花姑娘》让中国几乎所有的电影院里响起了一片抽泣和呜咽。当时,已经整整6年没有生产故事片的中国,沉浸在朝鲜艺术家们所营造的悲愤意境中。它的艺术性与当年的革命样板戏等相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藏族文学研究的对象都以书面文学为主,但书面文学并非藏族社会历史发展中文艺接受的主要形式。以听觉和视觉为主要传播载体的口头文艺传统才是广大藏族民众进行文艺创作、传播和接受的主要方式,其代表作为《格萨尔》史诗。《格萨尔》史诗的口头传统接受关系是双向的,既有古典学与口头诗学理论中业已论述的文艺接受过程,又存在不同类型受众的前理解构建出的史诗的多重身份。以《格萨尔》史诗为代表的中国口头传统研究足以参与口头诗学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延安《解放日报》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作为中国共产的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在宣扬报道解放区音乐文化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文艺副刊上发表的音乐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解放区"文艺的动向。本文以1941年至1946年延安《解放日报》中的音乐资料为研究对象,从延安《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刊发歌曲与歌词、音乐理论三个角度出发,系统梳理其音乐史料存在状况,从报纸这一载体透析解放区音乐宣传情况。  相似文献   

16.
前中国作协广西分会副主席苗延秀,是当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学生,是广西侗族最早出现的现代作家和诗人。他的小说《红色布包》,是侗族文学史上第一篇革命小说。苗延秀虽然从小爱好文艺,但指引他奔赴延安,走上文学道路的,是红军的影响(红军长征经过他家乡)、谢和赓同志的教导(谢是三十年代中共党组织派到广西桂系搞抗战的地下工作者)和鲁迅思想与作品。鲁迅说:“革命的文学家,至少必须是和革命共同着生命,或深切地感受着革命的脉搏的。”四十年代初,他在伪军委西南运输处管仓库,就学着鲁迅写杂文登报刊,也替本单位工人写要求增加工资的报告。结果被军方警告为反叛,扬言要军法论处。他处境岌岌可危,必须尽快离开险境。到  相似文献   

17.
牛颂 《中国民族》2014,(8):76-76
我是从电影《心跳墨脱》开始认识蒙古族电影导演哈斯朝鲁的,我知道他是一个为了电影可以玩命的人。后来通过电影《长调》,又加深了对他的认识,那就是对电影艺术的一种追求:用一个民族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形式作为手段,打通艺术与人生,打通历史与现实,打通心灵与生活,打通信仰与命运……他的这样一个特性,又表现在电影《唐卡》的创作上。和《长调》一样,《唐卡》也是一种打通。而这一次我不再只是作品完成后的观赏者,而是受邀担任了该片的总顾问之一,从剧本的通关到影片的完成、展映、研讨、推广,导演与其作品都进入了我的评价系统。其过程也使我本人也受益很多。  相似文献   

18.
<正>1961年,三年困难过去了,国家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以恢复元气。文艺界也开始宽松起来。1961年6月,中宣部在新侨饭店召开文艺工作会议讨论《文艺十条》(后改为《文艺八条》)。周恩来总理在会上作了报  相似文献   

19.
电影《成吉思汗的宝藏》继美国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签约担任艺术总监后,阿维·阿拉德又签约担任制片人,他是目前全球累计票房最高记录的保持者,其《复仇者联盟》、《蜘蛛侠》、《X战警》系列电影都广为各国观众所喜爱。阿维·阿拉德有很深的"英雄系列"情结,加盟《成吉思汗宝藏》后,就提出拍"成吉思汗系列",还特别推荐了前苏联的文学巨著《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其中第二部《拔都汗》是他看好的电影改编作品。为他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少数民族文艺研究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进入大发展和成熟时期。具体表现为资料的搜集出版 ;专题专人的研究 ;族别门类史和综合门类史的撰著 ;研究机构的建立和专业报刊杂志的创办 ;学科点、硕士点、博士点的建立等。资料的搜集首推由文化部、全国文联及各协会、国家民委联合主持 ,各省市自治区有关单位承担的《中国民间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集成》、《中国戏曲集成》、《中国器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7套集成。基本囊括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文艺 ,特别是民间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