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秩序成为问题,是转型变革社会的特征.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之中,社会秩序以前所未有的明晰性和严峻性凸显出来,这既是社会分工细化的市场经济对秩序地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确定为具有终极意义的社会价值之后秩序实现要求,更是我国处在特殊的转型时期所导致的秩序的稀缺所致.而实质上,任何一种社会转型都是打破原有社会秩序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过程,社会秩序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价值凸现.  相似文献   

2.
制度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通例.如何促进制度变革,实现国家的善治,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论域.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提供了制度变革的宏观历史视野和研究方法,制度经济学丰富了制度变革的微观理论分析框架,但从制度效率维度考察制度变革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探讨制度变革,不能仅依据制度效率的维度,而必须引入新的分析工具,这个新的分析框架就是制度内容和制度形式的维度.英国议会的演变历程佐证了制度形式与内容的“变”与“不变”,而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渐进主义则回答了制度变革的理想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3.
涂尔干一生关心与探索的领域是社会整合,亦即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问题。当代中国正处在急速转型时期,与涂尔干当时所处的社会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涂尔干为当时法国开的"药方"也在很大程度上同样适用于当代中国。系统梳理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并结合当代中国在转型过程中遭遇的诸种社会失范问题,指出涂尔干社会整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方医院制度引进中国以后,引发中国社会诸多方面的变化,其中包括医疗空间的转换、医患关系的巨变、医事制度的变革、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女医者的始现与护理行业的兴起、医师职业群体与医师公会的勃发。这些变化既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必然结果。但是,其造成的社会影响极为深远,一直持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5.
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了课堂教学形态的系统性变革,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创新,推动了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应然选择。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形态实质是人们对课堂教学所秉持的深层次的价值观、本体论、方法论,并将其付诸实践后外显出来的教学形式和状态,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本质观重构、课堂教学要素内涵重构、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等方面。打造虚实结合的数字化教学过程、力推生成性课堂教学要素的数字化转型、推动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创新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堂教学新形态建构的主要路径。形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人机协同评价机制、借助数字化场域激发课堂教学要素的创新、积极鼓励学校开展新型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教学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堂教学形态重构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给全社会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一部分,引发了全球教育思维和教育文化的深层次变革,推动了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等一系列教育要素的内在变化,其本质是用数字技术重构学校和教育、重塑学习。与企业(组织)开展的数字化转型不同,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逻辑,因此更具艰巨性。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中国主要从推进教育新基建、构建智慧学习生态、提高教育治理服务能力等三个方面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探索,可持续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在此基础上,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以智慧教育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创造性地实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主题的变换,创立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理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邓小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理论在不断变革中创新发展,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理论基础,成为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以长沙县黄兴镇的化工厂这一中小型农村企业的典型代表进行实证研究,说明用强行淘汰的方式去促使农村企业的产业升级可能是欠妥的.对政府而言,它重创了地方财政、失信于人、造成社会不安定、引起国有资产流失;对乡镇企业和企业主而言,它阻止了其财富的进一步扩充和社会化,中断了企业进化,并致社会信用缺失;对银行而言,它形成了大量呆坏帐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可能诱发新一轮的恶性循环.因此,中国农村企业的产业升级应当谋求一种渐进的变革模式,只有居安思危渐进式的变革才能引导中小型农村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抓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明确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断解决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回顾历史,我们党正是在正确判断和努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引发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动力的变革,具体表现为由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变革,由要素高投入到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变革,由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到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变革,由高度依赖外循环国际市场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变革,由单纯的物质刺激向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并重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半个世纪中,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历史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产生了“中体西用”论、洋务派、维新派等一系列文化思潮与流派,兴起了翻译的高潮,这个结果,引发了中国文学的变革──开始了与外来文学的冲突、交往与融合,使中国文学史自此掀开了新的一页。半个世纪的社会历史变化是文学变革的前提与条件.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设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导向,从社会建设的和谐理念出发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高度重视发挥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会和掌握用社会工作理念和专业方法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吸引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社会工作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再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有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阶层结构类型一般会从金字塔型走向橄榄球型 ,阶层分化依据一般会由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 ,阶层分化过程一般会从分化型分化走向整合型分化。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也有其一般性与特殊性 ,即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既遵循其一般规律又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社会和谐是当代中国在从旧式现代性转向新型现代性的过程中凸显出来、迫切需要解决的时 代性课题。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体制改革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而社会结构的状况又直接体现了社会 关系的状况,构成社会稳定、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构 建合理的社会结构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社会和谐源于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协调和整合;另 一方面,社会更加和谐目标的实现,又会进一步促进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形成,二者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非身份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之一,非身份化具体表现为户籍身份、编制身份和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户籍身份的非身份化正在经历从外围到核心、从操作层面到制度层面的发展过程;编制身份的非身份化在外延和内涵两个层面同时推进;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既根源于或表现为单位自身的变化,又根源于或表现为单位与个人关系的变化。非行政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又一特征,非行政化是指行政级别在阶层分化中的轴心地位出现了非轴心化的迹象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和正常运行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会保障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它确保机会公平 ,保证起点公平 ,维护过程公平 ,缩小结果的不公平。为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 ,有必要从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 ,理顺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其助人自助,维护人的尊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涵,所体现的是一种和谐价值观.社会工作者广泛、深入地推进社会服务,有利于营造人人参与、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关系.社会工作组织在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作用,维护了政府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具有科学化、人性化、柔性化的特征,有助于避免或化解许多社会矛盾,形成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和谐人际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实现社会公正,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也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设定的发展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公正的缺失,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本文从社会公正缺失入手,结合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列举相应的措施,论述如何坚持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的视野里,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结构理论是紧密连在一起的。社会发展的深刻阐释,正是得益于社会结构的科学分析。马克思研究东西方社会发展,特别注重其结构性考察。正是通过对东西方社会结构及其原因的比较分析,马克思不仅深化了对社会发展的原有认识,而且形成了对东西方社会发展差异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由于社会结构是由人的活动关系造成的,因而要加快社会发展,就必须在人的活动关系和活动方式上实现新的调整与转换。首先是经济形式的合理选择,即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处理好两个结构性问题:一是商业化与市场化,二是商品经济结构的常态与病态。其次是交往形式的持续扩大,即增强社会结构的开放程度,合理应对全球化。  相似文献   

19.
该文借助于经典社会学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社会资源的阶层分布以及社会流动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缺乏中间阶层优势、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以及社会流动调节机制的弱化,成为社会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费孝通的《社会自理开篇》谈起,认为社会知觉可以协调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治理迈向社会自理的关键。重点从知觉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了作为人心中的一点"灵明"——社会知觉的概念,并把它分为关于"我之所以为我"、关于"我与他者的联系与区别"、关于"何谓社会和社会何在"、关于"社会何以可能"等五类知觉。同时认为,社会治理困局中遇到的社会知觉偏差主要包括自我偏误、人际区隔、刻板印象、归因谬误、认同偏差、群氓效应和知觉从众、自理失灵。最后,建构了一个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社会自理,从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再到知觉社会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