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一位较有影响的诗人,他的诗作表达了他一生的理想,即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他歌颂爱情、吟咏自然,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对自由的追求.而"美"是徐志摩诗歌的精髓和生命,意境美、意象美、音乐美是他诗歌"美"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结合自己长期的古典诗词英译实践提出的翻译观点。他认为,译者在译诗过程中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意美、音美、形美。本文将首先概述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进而结合实例对"三美论"进行论证,指出三美齐备作为译诗的理想追求很有启发性,但在诗词英译实践中也存在诸多的局限性,笔者主张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许先生的"三美论"翻译观。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人格是热爱生命、对战争有所反感的,他从人性的、文化的角度研究战争,反省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在湘西土著部队五年的士兵生活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呼唤人们抗击战争对人的奴役,亦即必须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信守精神自由,追求在"美·爱与神"中实现人格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4.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以其振聋发聩的抒情诗记录下对生命的礼赞、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用动人心旌的诗意文心艺术地践履了他在<诗辩>中倡导的"美与自由"的审美理想.本文从三个层面对雪莱的抒情诗作了审美解读:1)诗与美:逆风飞扬的火光;2)诗与自由:心灵流淌的磁力;3)诗与想象:妙音神思之境界.以此探询这位"临风云雀"作为时代歌手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常娟  王磊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6):18-21,12
庄子与康德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都以审美为途径,追求二者的最终和谐并达至自由之境。但深入考察,就会发现他们所追求的审美的至境是不同的:庄子追求的美的旨归是自然,归于朴素,讲求的是"游"与"忘";康德则把追求美的理想的眼光投向人,美向崇高迈进,并最终成为"道德的象征"。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儒道释美学思想观照下的艺术设计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讲究"天地之和"的和谐之美,其设计语言雅致和谐;道家追求"道法自然"的自然、理想之美,其设计语言古拙简练;释家则追求"心明于物外"的空灵之美,其设计语言简淡空灵.把握传统美学思想之精华,结合当今先进的设计理念,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设计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是一个终生追求美的诗人。这一个性心理表现在他追求作品的艺术美、偏嗜女性美和沉迷自然山水美三个方面。郁达夫对作品艺术美的追求是对其在早年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自卑、孤独和忧郁心境的补偿和超越,这不仅使他以“美”作为创作的标准,而且使他在生活中时时处处追求“美”:偏嗜女性美是对“诗意”的女性的审美追求,沉迷自然山水美是其审美追求在生活中的泛化。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人们对黄庭坚的评价褒讥纷陈,毁誉不一。究其原因,恐伯在于对他的审美理想进行总体把握不够有关。诗人的审美理想,既集中体现了他对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最高愿望与追求,又指导和制约着他的创作主张与创作实践。因此,我们要认识“鲁直之真”,给予一个公正的历史评价,就必须深入探求黄庭坚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体验、审美意识、理想追求诸方面全面分析了他的诗歌的劳动美,肯定了陶渊明在中国山水田园诗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新文人画"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它是转型期文化中的一个比较特殊而矛盾的复杂案例。其"新"主要表现在: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半个文人画家对理想之美、生活之趣、时代气息的不倦追求。  相似文献   

11.
《女神》和《星空》是郭沫若最早出版的两部新诗集,它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审美特征。两部诗集审美特征迥然有别,但都给我们以较高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2.
“衔玉而诞”之内涵——论贾宝玉之“玉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 《南都学坛》2006,26(1):40-47
《红楼梦》中贾宝玉“衔玉而诞”的情节设置,显示的是作者对宝玉“人玉合一”的君子形象的巧妙构思,象征的是贾宝玉“有玉之德”的内涵。贾宝玉不仅有“玉树临风”的容止之美,还有“温其如玉”的性情之美,更有“玉洁冰清”的品德之美。作者如此设计贾宝玉怪异的出生,也是在借此强调贾宝玉性格、品德生成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及其对他的肯定和赞赏。贾宝玉形象寄托了作者改造人生、改造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草莽英雄形象是一类型化的植根于浓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的人物群象,出身于社会底层、相貌魁伟粗陋、语言豪爽粗俗是其共同表征。夸张与写实并用、理想与现实共存以及缺陷美的渲染是传统小说塑造草莽英雄的共同审美追求。草莽英雄群象的产生除了受到远古神话的影响外,根本原因在于迎合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4.
高尔夫球的审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尔夫是一项高度文明的运动,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它以自律为基础,以自然美、技巧美、精神美为表现,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整体和谐为最高境界。面对市场经济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社会、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应充分发挥高尔夫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是围绕“美是上帝的名字”展开的。其中通过三位一体、创世、道成肉身、救赎和永生等基本教义的讨论,深刻揭示了美与真、善的关系,爱、与信、望的关系,认识、意志、情感的关系,以及从对事物的美的欣赏到静观上帝--美本身的心路历程,不仅充分反映了中世纪人们的审美理想,也概括了人类某些共同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对审美范畴的划分上,美学教科书通常都以优美、崇高(壮美)、悲剧、喜剧(滑稽)等来界定该范畴的内容。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这四者并非是各自独立的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并非是平等并列的关系,并且这种划分易在理解上造成混乱。审美范畴的较为科学的划分,应是阴柔美、阳刚美、悲伤美、幽默美等。  相似文献   

17.
诗歌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意美、形美、音美浑然一体,也就是钱钟书先生所提出的"化境".通过评析王佐良先生的A Red,Red Rose英诗汉译本,进一步说明意境和神韵风格是诗歌翻译应力求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戴望舒的<雨巷>自问世以来,一直倍受文坛关注,戴望舒也因此名声大噪,被冠之以"雨巷诗人"的美名,对这位诗人的<雨巷>诗也是众口众词,褒贬不一.本文主要从诗情成因、意象选取、意境结构三方面来重新分析<雨巷>的缠绵悱恻的忧郁美,做出新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9.
以翻译美学的视角对培根的英语古典散文名篇“Of Studies”进行研究,并对十四种翻译版本进行了比较鉴赏,探讨其翻译中所表现出的“美译”思想和“美译”形式;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观。从而得出散文的翻译,实际上是“美译”,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创造出译文的形式美之结论。  相似文献   

20.
牟宗三在晚年提出了著名的"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他认为"分别说"的美,是人的"妙慧静观中直感于气化光彩的自在闲适的愉悦",虽能使人自在洒脱,但因"无道德之提起",终非本真之美,它很容易使人耽溺消极,有极大弊害。他强调道德主体的根源性和基础性,认为道德主体就是人的审美主体,只有挺立起人的道德生命主体,"践仁以知天",才会达至"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进入真善美"合一"状态的美,这才是最为本真的美和最高的审美境界。从美的"分别说"到"合一说",牟宗三揭示了一种极具儒学色彩的个人审美的道德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