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8年9月30日,在德国纳粹党的老巢慕尼黑,英法勾结德意,背着苏联,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宰割弱小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简称捷克)的《慕尼黑协定》。这个协定是英法在欧洲继出卖西班牙和奥地利之后的又一次大出卖,是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达到高峰的具体产物。英法的目的是企图牺牲捷克国家的利益来满足德国法西斯新的侵略欲望,以便把法西斯的侵略矛头引向当时的社会主义苏联,使德苏交战,自己渔利,从而确保自己的霸权地位。正如毛主席指出的,英法的“计划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它们自己‘坐山观虎斗’,让苏德打得精疲力竭之后,它们出来收拾局面。”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作者及《绞刑架下的报告》。作者尤利乌斯·伏契克(1903——1943),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作家。他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一九二一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刚成立,十八岁的伏契克就入了党;同年,他进入布拉格大学文学院学习,刻苦地致力于文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研究,并开始为共产党报刊和其他进步刊物撰稿。在学习期间,他是共产党学生组织中的积极活动者和工作者。一九二八年,捷克资产阶级发动了对共产党的全面进攻,在这一严峻时期,伏契克对党无限忠诚,立场坚定,毫不动摇。这一年,党指派他为文艺与政治评论刊物《创造》的总编辑和党中央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的编辑委员。伏契克用笔作武器,无情地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没落,热情歌颂无产阶级的革命和斗争。他很  相似文献   

3.
苏联领导人原本准备在 7月底对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武装干涉 ,但由于在切尔纳会议上 ,杜布切克向苏联领导人达成了口头妥协 ,苏联不得不推迟干涉。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不愿与苏联领导人会见 ,引起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忠诚的怀疑 ;苏联对杜布切克选择中央领导人的模糊态度表示不满 ,这增加了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动机的怀疑 ;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许诺恢复对改革进程的控制 ,但却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以上三点原因成为引发 8月 2 0日苏联武装干涉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制度是由许多社会政治经济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部分地是由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种种潮流和1968年前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研究导致和决定的。本文就所谓“人情味社会主义”(“socialism witha human face”)这个现象的几个关键思想和理论根据作一番研究。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影响最大的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卡尔梅克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尔梅克人具有史诗《奥德赛》般的历史。早在17纪前的20年间,这个部落的一部分(即士尔扈特)就开始离开祖先的营地向西迁徙,最后流落到了乌拉尔和俄国南部伏尔加河下游的草原地带。之后的一百年内,又有其它几支从卫拉特人中分离出来的卡尔梅克人与之融合。但到1771年1月,为了避免沙皇俄国的强权和同化,他们之中五分之四即17万人集体东移,返回了准噶尔。在1918—1920年俄国革命爆发的内战中,这批继续滞留在伏尔加河西岸的卡尔梅克人受了严重的人员、财物和牲畜的损失。他们中一部分曾反对布尔什维克的人由于俄国革命的胜利,不得不逃离俄国,取道土耳其,分散到法国、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但随着1944年秋到1945年春苏联军队向西欧东部和中欧的迅速推进,那些在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卡尔梅克逃亡者又急忙逃往奥地利、德国和法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在德国东部和北部的卡尔梅克人便已逃到了美军占领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1933至1936年纳粹德国的扩军备战,包括重整军备和重新武装莱茵兰。纳粹德国推行战争政策的目的是要在东欧夺取“生存空间”,即征服、奴役、甚至灭绝当地居民,以取得供德意志人移殖的土地。在这以前,又须征服西欧,以解除后顾之忧。进行这样的战争,必先建立强大的武装力量和在莱茵兰重新设防。到1936年,这两点都顺利做到了。其所以能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法等西方国家对德国采取姑息纵容的政策。结果是加速战争的到来,而且是西方先受其害。  相似文献   

7.
南宋的灭亡,主要原因固然是南宋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所造成,但蒙古成功地运用高超的军事方略也是不容置疑的一个因素。蒙古征服南宋的过程,与蒙古帝国三位统治者窝阔台、蒙哥、忽必烈的战略有着密切关系。三者都采取了蒙古民族传统的先实施包围,再重点进攻的战略,但由于个人才能、历史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又决定了他们在灭宋的战略过程中各有自己的特征,阶段性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1940年6月法国败降以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拥有绝对军事优势的德国在西线已无大敌,似乎希特勒只要征服苏联就能独霸欧洲。而作为全欧洲唯一与纳粹德国保持军事抗衡的美国被困英伦孤岛,地位脆弱,危如累卵,面临着非常紧迫的生存危机。然而,英国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并且随着英国的存在和地位的稳固对欧洲战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图综合分析英国在德国重重高压下未遭败绩和英国奋力维持对德抗战的诸种因素,以期正面解释孱弱的英国是怎样勉力抗击颐指气使的纳粹德国的,并给予英国对德抗战以积极的评价。 1940年法国战败后,欧洲的军事政治形势和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转变。纳粹德国在军事、经济、政治和外交上对英国施加了强大的压力,英国的地位岌岌可危,英国几乎没有同占据半壁欧洲的纳粹相抗衡的可能。 法国败降后,英国的形势非常危急,1940年6月英国用于保卫本土并适用国内防御的总兵力只有26个师,①其中有“战斗力”的不超过6个师,编入现役的坦克只有217辆,各种野战炮只有500门。艾登回忆道,一个军的防区竟然没有防坦克团和防坦克炮,更无坦克。②英国海岸防御单薄且脆弱,守卫部队兵力薄弱又缺乏训练。英国空军力量在初期也相形见绌。英国处于战斗准备状态的战斗机只有446架,491架造于战斗的轰炸机中,  相似文献   

9.
从剧作家到数度入狱的持不同政见者,从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到捷克总统,贵族出生的瓦茨拉夫·哈韦尔的一生令人赞叹。现在他已卸去总统职务,但他在捷克共和国和捷克人民的政治文化中留下的痕迹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0.
"谁曾听说哥哥抱着妹妹做新娘?"这是德国作曲家理查·瓦格纳(1813—1883)所作四部大型歌剧《尼贝龙根的戒指》中的诗句.此人是由独裁者俾斯麦(1815—1898)任首相的德意志帝国的国家音乐家,帝国政府特地在美因河上游的拜罗伊特建一座专演他的作品歌剧院.该院于一八七六年八月中旬开幕,演出的头一部作品便是《尼贝龙根的戒指》,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期间,侨居伦敦的马克思工作过度,健康受损,于是携幼女爱琳娜(1855—1898)返回德国,到厄尔士山区矿泉疗养地卡斯巴德(今属捷克斯洛伐克,名卡罗维发利)休养一段时间.他途径美因河的时  相似文献   

11.
作为对捷克斯洛伐克"二月事件"的反应,美国在关贸总协定机制下的对捷政策随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战略意图就是孤立和排斥捷克斯洛伐克,其主要目标是寻求中止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关贸总协定义务.凭借美国在关贸总协定机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影响力并经过积极的外交努力,美国的战略意图和政策目标基本实现.因此,1948-1951年间美国在关贸总协定机制下的对捷政策再次表明,美国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将1947年关贸总协定机制作为推行"冷战"战略和遏制政策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
65年前,即1942年5月27日,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这两个德国保护国的纳粹总督莱因哈德·海德里希(Reinhard Heydrich)光天化日之下在布拉格郊外被化装成平民的捷克斯洛伐克伞兵乔瑟夫·加布茨克(Josef Gabcik)和简·库比斯(Jan Kubis)杀死。  相似文献   

13.
一、东欧一些国家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农业严重落后东欧一些国家由于忽视农业、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严重落后,主要农作物一般低于战前(革命前)的水平。情况如下面两表:二、捷克斯洛伐克 1.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捷克斯洛伐克的重工业、特别是电力、化学、机器制造等部门得到了片面的、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田间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际诗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走向世界的战斗鼓手.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他的诗篇便在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日本等国翻译出版,并且得到了高度重视和评价.<给战斗者>被称为 "一部抗战初期最优秀的诗作",而长诗<赶车传>被赞誉是"一面诗的魔镜".  相似文献   

15.
1947年秋天,随着捷克斯洛伐克民主革命的完成,捷克政府共产党和资产阶级政党之间围绕国家政权的争夺愈加激烈,各派政治力量努力向外部寻找支持。鉴于捷克斯洛伐克地处苏联势力范围,西方没有对捷克政府资产阶级政党提供有效支持,而苏联一方面通过向捷克提供经济援助,稳定了哥特瓦尔德政府,另一方面在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会议上借批判法共和意共之机训导捷共使用议会外的斗争方式建立对政权的垄断,并在二月事件的关键时刻,派遣佐林出使布拉格督促捷共夺权。二月事件表明,归属苏联势力范围是战后初期捷克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为了告别的聚会》是一部很难读懂的小说,它采用了一些比拟象征类的手法,作品中的人物或故事往往象征着某种事物,而有些人物的多重性格又很令人费解。本文作为“解读”主要向读者解释象征的对象,分析人物多重性格产生的原因及背景,以使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作者创作动机、把握《为了告别的聚会》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捷克斯洛伐克约五分之四的捷克斯洛伐克(简称捷)人对作为一种俄罗斯化思想的马列主义不感兴趣。捷与苏联不同,形不成这种思想,因为国内不同的传统和政治文化。当初把共产主义体系引入捷国内的,是捷本国的政治力量,而不是苏联军队,所以社会主义的通俗概念是建立在民主原则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亚当(J.Adam)1968年由捷克斯洛伐克移居到加拿大后,作为其早期关于价格和税收研究的自然继续,依然从事他对东欧国家就业和工资政策的研究工作。在本书中,他集中分析了三个已相当发达的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匀牙利。在这三个国家中,前两个国家已经试行  相似文献   

19.
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集团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纳粹党在寻找侵略战争的理论依据时选择了种族主义和“生存空间”理论。本文从纳粹德国种族主义政策的产生、阶级实质及其实施过程这一角度试图探析种族政策与法西斯战争间的内在联系。一、纳粹德国种族政策的根源与阶级实质纳粹德国的种族主义继承了德国早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在第三帝国那里加以拼凑、充实,形成了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种族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20.
坦克小精灵     
《可乐》2009,(1)
20世纪30年代的捷克是中欧工业强国,传承自奥匈帝国的军工企业拥有世界一流的设计制造能力。他们用最简单的技术制造出最先进的坦克,命名为LT-38。纳粹德国吞并捷克后,将性能优异的LT-38纳入囊中,重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