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晓亮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4)
<檀香刑>之所以给人以撕心裂肺的痛感,不是因为具体逼真的酷刑描写,而是因为严重畸形的审美形态设置.小说以荒诞为逻辑来虚构悲,以怪诞为形式来表现悲,以丑摧毁美来生成悲,几乎所有的审美形态都以悲的熔铸和升华为唯一途径和终极价值.这种痛与悲,已经不再注定是个人的,而是历史、文化甚至民族永远无法摆脱与面对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家莫言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 ,一般认为他的创作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尤其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檀香刑》是莫言的一部新作 ,该作品是对作家早期作品风格的反拨与继承 ,作家早期的创作更多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而自《檀香刑》始 ,作家有意追求自我超越而表现出民族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王恒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45-56
《檀香刑》是一部文化意蕴异常丰厚的长篇小说,但自出版以来,却存在着严重的狭隘阅读的现象。人们无论是赞美它,还是批评它,基本上都拘囿于莫言对酷刑文化的神奇想象与醒目描写上,而忽视了小说对其他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现。其实,除了酷刑文化之外,暴政文化、侠义文化、民间戏曲文化、面子文化、饮食文化、性文化、孝文化、广场文化、看客文化、小说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的碰撞,都在小说中有深刻而独到的表现。它不啻为一场令人目不暇接的文化展览、演出、碰撞、交流、联姻、融合的饕餮盛宴。 相似文献
4.
《檀香刑》是代表莫言"民间性小说实践"大迈步的一篇长篇力作。在这部小说里,莫言实现了地方戏与小说的完美结合,小说语言随处凸显着民间的说唱艺术,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大提升了语言的可朗读性。并且,小说里也充斥着对各种声音的特色描写,增加了小说叙述情节的情调,使小说处处萦绕着各种声音,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到听觉上的盛宴。 相似文献
5.
石建炜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118-121
在长篇小说《檀香刑》中,莫言为我们呈现出了众多性格鲜明、风采独异的人物形象,刽子手赵甲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无疑是最具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的。论文以分析刽子手赵甲人性的逐渐丧失为切入点,将笔触由人物的外部行为深入到内心世界,揭示形象的真实心理和生存境遇,并进一步探究其特异心理和复杂性格形成的文化根源,展现刽子手赵甲这一人物形象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刘同涛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4)
莫言在长篇小说《檀香刑》中,通过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所遭受的残酷无比的刑罚,和鲜血淋漓的受刑场面的描写,把隐藏于人们心灵之中的看客心理进行了更为细致和深刻的展示;这其中有看客麻木而"兽性"的欣赏,有统治者自行取乐、渲泄淫威的病态表现,有对被征服者肆意的羞辱,刽子手扭曲的心理展现,使这一民族劣根性得到了充分的暴露.莫言通过对酷刑实施过程中看客病态表现的解剖,将扭曲的心灵与民族历史相连结,揭示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图景,也表现了作者蕴藏于内心的"人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8.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59-64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檀香刑》中的赵甲洗手成了身体被阉割后欲望变态满足的替代品,在其成为首席刽子手的过程中,其力比多经历了从压抑到转移升华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其人格的建构过程。看客之所以对砍头趋之如鹜,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刺激了观众虚伪的同情心,更重要的在于它满足了人的窥视欲。就此而言,莫言在继承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同时,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化,同时把赵甲型塑为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画廊里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刽子手形象。 相似文献
9.
《檀香刑》是莫言以重返历史的民间姿态,用“猫腔”谱写的一部高密东北乡抵抗外辱的心灵史。莫言对戏曲传说中的文化记忆进行解码和重构,展现了民间丰赡与复杂的生命存在,揭示了传统刑罚及西方殖民文化的“吃人”本质,也暴露了民族主义的坚忍与蒙昧及民间生命的狂欢与虚无。然而,莫言并未沉浸于想象的虚无历史中,而是在超越历史的人性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继续探索多元审美的艺术融合,并以庄严的历史观践行着鲁迅“反抗绝望”及萨特“存在主义”式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0.
梁小娟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201-204
莫言的<檀香刑>以刑罚为描写对象,在对刽子手极其残忍的行刑方式的展示中,揭示了刽子手、刑罚、暴力、看客、国民性、人性等深刻命题,为读者设置了一个不朽的灵魂的祭坛. 相似文献
11.
国内“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郦樱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2):39-43
通过对近二十几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国内研究成果的梳理,对研究中的线索和成果进行大致的总结,从而了解研究现状,并取得对"魔幻现实主义"等一系列重要文学概念相对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温旎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93-96
魔幻现实主义是莫言与拉什迪作品的显著特色之一.莫言与拉什迪对文学想象力与现实之间关系看法相似:他们主张以夸张荒诞的想象力同现实世界的冷漠与残酷分庭抵对.虽然作品风格相同,二者在不同读者群中的反映截然不同,作家本人与作品的命运也迥异.文章试从莫言与拉什迪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入手,对比二者成功的一些共同因素,同时分析莫言与拉什迪作品风格相似、读者反映与作品命运却大相径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马尔克斯与莫言身处于不同的文化氛围中 ,但源于共同的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感悟却使二人的创作有了众多的相通之处 :共同的多元开放的小说主题与结构 ;共同的奇特灵活的叙述方式 ;共同的天马行空的语言表述 ;共同的怪异超人的艺术感觉 ;共同地对外来技巧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14.
李筱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5):28-31
新写实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当下人情感天地的“沦陷”危机:爱情在消亡,亲情在沦丧,人间真情发生了变异。新写实小说中的情感叙事是作家们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的审美表达,是内心深处的现代性焦虑的压抑性表露。 相似文献
15.
《生死疲劳》:对民间与历史的另一种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红妍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74-79
莫言的新作《生死疲劳》延续了他一贯的民间写作立场一历史意识,却采取了一种戏剧化与狂欢化的方式来审视民间社会与历史,看到了民间社会在主流政治入侵后所发生的改变与异化,以及荒诞的历史表面背后所折射出的巨大悲剧。小说以荒诞化与戏剧化的方式来审视民间与历史的同时,也把复杂的人性放在了历史情势下来审视,使得作品在多维度与多层面上呈现出了丰厚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王娇娇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所谓“禅宗修辞”,是指佛教的主要宗派禅宗的语录、灯录中所使用和出现过的修辞现象、修辞手法及其规律。在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也出现大量为了表达作者心中的佛教观而使用的修辞现象、修辞手法及其规律。以禅宗修辞为视角,从禅宗修辞的模糊性、禅宗修辞的非逻辑性和禅宗修辞方式这三方面来分析《生死疲劳》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17.
白玉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4):91-95
在莫言的小说中处处弥散出死亡的味道,死亡现象大量频繁出现,作者对重要的死亡场面着力渲染,在有的作品中亡者的精魂还贯穿文本的始终。莫言除了关注人类的死亡以外,还深切地关注动物死亡。莫言小说死亡书写形成的原因与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和作者苦难的童年经历以及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