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阐释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此问题有助于理清海德格尔本身的诗学思想。海德格尔的思想与里尔克的诗歌存在着不谋而合的契合点,海德格尔通过阐释里尔克的诗歌展现了深刻的存在之思,这也是他阐释里尔克的根本原因所在。在阐释过程中,海德格尔对里尔克持一定的保留态度,认为他称不上是“唯一的诗人”。这实出于海德格尔自身哲学思想之缘故,其自始至终反形而上学的立场以及对此在的精妙阐述和对存在境域时间与空间的追问为回答此问题提供了一种较为独特的视野。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阐释并非如他所说是出于存在历史之命运,其阐释无非是出于自身之立场而进行的文本解读,其结论常常是先于过程的,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阐释现象,对这种阐释应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由此,海德格尔的里尔克阐释问题得到了一定意义上的澄清。  相似文献   

2.
技术问题是海德格尔后期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技术的本质在于座架,有着形而上学的根源。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同他毕生以思的主题———追问存在的意义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将技术的本质称为座架 ,对现代技术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后果进行了反思 ,从而被描画为“深层次”地反思科学技术的代言人。这样 ,其探讨座架的基本意图被我们忽视了。科学技术因素及其后果本身的讨论必须从被视为技术之本质———座架入手 ,追问存在的意义 ,并由之证明此在与座架并非仅为一种“关系” ,而是均为存在发生的场所和视阈。如此 ,才能真正领会海德格尔对座架作为技术之本质的探求 ,乃至对艺术、语言、哲学史、时空等各领域探求的意图所在  相似文献   

4.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它意味着"存在"与日常生活世界的交融。诸多学者将其阐释为一个"空间"概念,但这种阐释切断了这个概念与其前期存在论之间的联系,因而不利于对其进行完整的理解。"四重整体"与海德格尔的前期思想有着深层渊源,作为对生存论存在论的矫正,它撤销了"此在"的主导地位,但人的一方仍在沟通存在与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此在的时间性在此仍是有效的。海德格尔在对荷尔德林的诗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人在存在之运作中的意义。同时,对应于"四重整体",海德格尔也提出了"四维时间",这说明"四重整体"在本质上仍包含时间内涵。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所作的阐释唯有在海德格尔自己的基础存在学与存在历史思想之中方能获得充分彰显与澄清。在对莱布尼茨哲学所作的阐释中,“根据律问题”无疑是显而易见的主导问题。在这一主导问题之外的另一重要问题则是“意志问题”,其随着海德格尔的莱布尼茨阐释而展开,并在阐释中始终发挥着指引作用。此后,该问题贯穿了海德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阐释、尼采阐释直至后期对技术的本质所作沉思的全部思想历程。“经受”形而上学与技术虚无主义无非是对“意志问题”的彻底展开与转换,“泰然让之”是海德格尔对此所作相关思考的落脚点及对“意志问题”的解答方案之一,这一问题也是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不同意传统哲学对技术的界定,他在其存在论的基础上对技术的本质展开了追问.海德格尔经过对技术追问的逻辑发展,发现了技术的本质是座架,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式,从而实现了对传统技术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在其哲学思想的前期以“存在”为研究核心,后期则转向“语言”.文章通过对海德格尔的“此在之存在”和“存在之语言”的诠释,分析了海德格尔的前后期思想在本体论性质、研究方法及理论目标方面的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从他的"基础本体论"出发,接触到了"物化"问题.他通过对工具的深入思考,找到了现代技术迷失的根源--笛卡儿的主体哲学.他认为,近代主体哲学采取的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是"物化"的根源,现代技术和它的体现物--工具,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通过对词源学的探究,海德格尔引出了"座架"一词,从而把他的"物化"理论深入到了对现代生活的整体批判上."座架"的思考方式在当今已经统治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诗"与"思"才能摆脱"座架"的辖制.  相似文献   

9.
斯蒂格勒在《技术与时间》中对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进行了整体性的阐释和具体的批评。斯蒂格勒的阐释从“遗忘”出发在整体上把握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把技术与时间的关系问题置于存在问题的基础位置上。斯蒂格勒对海德格尔的批评是后者由于未能恰当理解和转化“谁”与“什么”的生存论差异而忽视了技术对于时间的构成性作用。斯蒂格勒的阐释和批评切中了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问题的本质方面,并且有其自身的技术哲学和社会批判的旨趣。  相似文献   

10.
根据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对“实际生活经验”之动荡存在的理解,此在在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性归根结底在于,它的生存在是一种独特的运动着的存在,由之出发才能对接以运动为根本规定的存在自身;根据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对“实际生活经验”之前理论特征的理解,此在之所以是使一切存在论在存在者层次上和存在论上都得以可能的条件,是因为此在自身的展开状态本来就蕴含着对世界之展开状态的先行的、前理论的领会。简而言之,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开始提出存在问题的思路源自其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尤其是来自他对“实际生活经验”之前理论和动荡特征的阐释。对于理解《存在与时间》乃至海德格尔整个思想的演变和主旨来说,理解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一生都行进在“思”的林中路中,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找到失落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因此有必要从思之可能、思之发生以及思之期备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之思,以显现他对人之生存境遇的追问。  相似文献   

12.
技术史与人类史几乎同步,有关技术的思考在古希腊业已存在,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哲学"仅仅出现在两个世纪以前,可以说技术在当下时代才真正地寻找到自身。批驳对于技术问题的流行化观念,海德格尔在一套全新的概念框架下追问技术:技术作为真理的解蔽,以座架化的方式摆置人并强求自然,虽为危险却充斥着救渡,从而展现了海氏后期对于思和大道(居有、缘构)的执著。本文强调在科学史和形而上学史的两重背景下理解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作为当代世界图像的发轫者,技术牵系着整体存在,与开拓拯救之路的艺术有着深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海德格尔 “现象学时代”之思想嬗变的讨论,旨在提供一种阐释海德格尔早期 生命哲学转向的可能思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海德格尔提供了表述源初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与此 同时,拒斥笛卡尔式主体性的努力,一直贯穿在海德格尔早年对关于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建构过程之 中。换言之,通过拥抱胡塞尔现象学来拒斥新康德主义的主观逻辑,与通过转向生命现象学来拒斥内 在于胡塞尔现象学之中的笛卡尔式主体性问题,这两种思想冲动同时交织在海德格尔的 “现象学时 代”探索 “源初生活体验”的哲学路向上,构成了 《存在与时间》这部 “20世纪最伟大的反笛卡尔 文章对海德格尔 “现象学时代”之思想嬗变的讨论,旨在提供一种阐释海德格尔早期 生命哲学转向的可能思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海德格尔提供了表述源初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与此 同时,拒斥笛卡尔式主体性的努力,一直贯穿在海德格尔早年对关于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建构过程之 中。换言之,通过拥抱胡塞尔现象学来拒斥新康德主义的主观逻辑,与通过转向生命现象学来拒斥内 在于胡塞尔现象学之中的笛卡尔式主体性问题,这两种思想冲动同时交织在海德格尔的 “现象学时 代”探索 “源初生活体验”的哲学路向上,构成了 《存在与时间》这部 “20世纪最伟大的反笛卡尔 主义著作”形成的 “史前史”。  相似文献   

14.
"世界"范畴在海德格尔整个思想中有其逐渐演变的一个过程,而海德格尔也正是通过论述用具对世界的"揭示",艺术对世界的"解蔽",物对世界的"聚集"和现代技术对世界的"促逼"等四个方面展现了这一逻辑演变,从而显示"世界"这一范畴在其思想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对技术的追问之中,海德格尔发现了技术之本质,他溯源而上寻得了现代技术之本质———"座架"。在座架中起支配作用的乃是一种命运,此命运把人带向一种可能性的边缘,即一味地去追逐、推动那种在订造中被解蔽的东西,并且从那里采取一切尺度。由于人被带到了上述这种可能性的边缘,人便从根本上受到了这种命运的危害。海德格尔说认为,如果命运以座架方式运作,那么命运就是最高的危险了。这种危急的情形着实让海德格尔深感忧虑,他深深地为此在而忧。  相似文献   

16.
执着于存在问题的海德格尔同时也在深思人的本质,在他的思考中,"存在-此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在后期,海德格尔跃出了早期思想以之为前提的存在论区分,通过对"此在"学说的具体深化,其思想道路从"超越-境域"转变为"本有-存在历史"模式,对"存在-此在"、人之意义的阐述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后期更为本源与自由的视野中,人与存在呈"归属-需要"关系,人应和存在的呼声、守护存在的真理,从而达成人本身的澄明。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在存在意义上把技术理解为能将存在物摆置为“持存物”的“座架”,揭示出现代技术的“最高危险”在于把人的目标和价值纳入到“操纵性权力”的政治推动。海德格尔试图通过技术本体论范式转换,为未来预设一种新的“本体论技术”概念:它并不简单地放弃现代“本体技术”,只是强调人不再作为“座架”工具,而是以存在的意义建构一种与技术的自由政治关系。这一关系作为存在展现为“去权”的存在物关联就是“让存在”和“让自由”:让存在参与到存在物那里,或参与到开放领域及其开放之无蔽状态。海德格尔借此将现代技术包容在“栖居”的空间中加以规定,确保在本真存在的自由意义上“让存在”:突破单纯地以“让显现”的技艺、生产和制造范畴思考技术的现代本体论,把现代“本体技术”包容在以“让栖居”为本质的服膺于自然的“筑造”或工程实践中加以发展,从而把现代技术带向世界和平和生态保护的政治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近代德国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在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反思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风格。他一生都把“存在”问题作为自己沉思的主题 ,而对“无”的哲学思考更使他的哲学学说显出非同一般的哲学视角。文章将从他的有无之辩谈起 ,会通中西学问 ,把海德格尔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庄的哲学思想进行相互阐释 ,在挖掘这两大哲学体系中所深蕴的思想宝藏的同时 ,力图寻找出中西哲学的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19.
卢卡奇从商品关系入手,认为物化在商品形式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才成为问题.海德格尔则一方面认为此在处处面临着使自身凝固为现成物的物化危险,这种危险体现在寻求根据的传统形而上学中;另一方面认为在作为座架的现代技术这种解蔽方式中此在面临着最高的物化危险.座架这种解蔽方式与商品形式都显示为合理化的机械系统.他们二人都关注意识上对物化本质的反思与觉醒,但卢卡奇落脚于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活形式的实践性改造来扬弃物化问题,而海德格尔则使人们从技术之解蔽方式外开显出生存实践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在存在意义上把技术理解为能将存在物摆置为"持存物"的"座架",揭示出现代技术的"最高危险"在于把人的目标和价值纳入到"操纵性权力"的政治推动.海德格尔试图通过技术本体论范式转换,为未来预设一种新的"本体论技术"概念:它并不简单地放弃现代"本体技术",只是强调人不再作为"座架"工具,而是以存在的意义建构一种与技术的自由政治关系.这一关系作为存在展现为"去权"的存在物关联就是"让存在"和"让自由":让存在参与到存在物那里,或参与到开放领域及其开放之无蔽状态.海德格尔借此将现代技术包容在"栖居"的空间中加以规定,确保在本真存在的自由意义上"让存在":突破单纯地以"让显现"的技艺、生产和制造范畴思考技术的现代本体论,把现代"本体技术"包容在以"让栖居"为本质的服膺于自然的"筑造"或工程实践中加以发展,从而把现代技术带向世界和平和生态保护的政治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