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论文明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史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着手研究较早,但对“文明”一词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我国学者的研究刚刚起步,而对“文明”一词的定义也不能令人满意。其实,“文明”与“文化”一样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文明”比“文化”的含义更广,人类脱离了原始蒙昧时代,便开始了文明社会的历程,开始了文明的创造。文明史是历史,但不同于一般历史,文明史研究应该在对人类历史进行完整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的历史作为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来观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探讨和阐述与文明有关的问题,力求全面地总结人类历史上创造和积累的一切文明成果,揭示文明的起源、孕育和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刘文明 《江海学刊》2024,(1):176-185
19世纪,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中形成了一种以“文明国家”概念为核心的“文明标准”,世界由此被划分成“文明”与“野蛮”两个部分,这种观念在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中产生了长期影响。20世纪下半叶,英国学派率先展开了对全球化时代“新文明标准”的讨论。而在回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过程中,学术界开始关注多元文明和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但西方学者的讨论大多没有摆脱单一西方文明的视角,仍带有西方中心论色彩。全球化时代需要一种由不同文明共建的“全球国际关系学”,在其构建过程中,中国传统文明观中的和平思想有可能成为破解西方文明观中的“文明—野蛮”二元思维和“文明冲突”论,构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的国际新秩序理论的重要非西方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反映了当时地球上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腐朽的、代表中世纪文明的、经济技术落后的东方封建主义制度,与新兴的、代表近代文明的、拥有先进经济技术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一场特殊形式的碰撞。面对“侵略的西方”和“先进的西方”的双重挑战,中国向何处去?林则徐等先进的中国人正在苦苦地思索、探求,徐继畲也在同西方资本主义发生联系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闭关自守的落后,从而潜心研究夷情。徐继畲(1795年—1873年),字健南,号牧田、松龛。山西五台人。  相似文献   

4.
半个世纪以来,涉及到对外开放的思想在国际上有四大理论:即西方现代化理论中的“西化”论、斯大林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发展中国家依附理论中的“脱钩论”和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在这半个世纪的人类历史中,这四大理论对国际社会和不少的民族国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导致了不同结果。(-)涉及开放问题上的国外三大理论及其主要缺陷西方现代化理论产生于本世纪50年代,它以西方的一批学者为代表,其理论旨在总结西方文明的历史经验,并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经验和指导。这一派学者在民族国家开放的问题上提倡一种“西方化”的…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问题”在俄罗斯早期斯拉夫派的思想中占有突出地位,“俄罗斯问题”的实质是俄罗斯的民族身份问题,也即俄罗斯文化的原创性问题。斯拉夫派的代表人物认为西方文明的本质是片面的理性主义,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而“俄罗斯原则”则是对完整知识和聚合性的追求,它具有西方文明无法比拟的优势,只有它才能拯救正在衰败的西方文明。  相似文献   

6.
从文明或文化的危机和困境出发 ,对自身文明和文化发展趋势进行思考 ,成为本世纪西方文化的传统———文明忧患论 ,“文明冲突论”由此演变而来。从斯宾格勒的文化宿命论到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都表现了西方学者对自身文明的深刻忧思。在全球化背景下 ,面对西方文化的遏制和冲击 ,应该从“文明忧患论”中得到启示 ,提倡文明或文化危机意识 ,建立有效的文化战略来促进国内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王翔宇 《理论界》2013,(5):123-126
晚清中国处于西方条约体系、殖民体系与东亚朝贡体系之间,其对来自西方的现代主权㈨观念的态度,也经历了长期、复杂的转变过程。从单纯的怀疑与排斥态度,到通过主权制度捍卫权益并对之有重新认识,再到以修约为外交手段或目标进而对其适度接受。这种观念上的认知转变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徘徊于“变与不变”的历史选择之中所作出的适应,同时也是对主权制度是否能超越西方文明所作出的正面回答。  相似文献   

8.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初,新文化同仁所倡导的“启蒙”,完全取诸于西方的“近世文明”,他们高举西方“近世文明”之精髓———“科学”和“民主”这两大旗帜,激烈地否定传统,倡导西化主义,翼图通过启蒙,去除中西文明间的巨大落差。这种启蒙,充满着对英、法、美的幻想,寄托了这些知识分子们的价值理想。一战结束,协约国获得胜利。这在中国知识分子看来,是以英、法、美所代表的“民主”,战胜了以德、奥所代表的“专制和军国主义”,是“公理战胜了强权”。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更是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陶醉和幻想。中国人都把山东…  相似文献   

9.
文明的理论和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历史上,文明研究的高潮都出现在社会重大转型时期,以启蒙运动和20世纪前半期的新宾格勒和汤因比等为代表。文明研究的第三次高潮就是后现代主义,以法兰克福学派、罗马俱乐部、托夫勒、“后马克思主义”及“后结构主义”等为代表,它预示着新的社会转型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发展史作一个梳理。一方面,从马克思最早提出的“垄断”到列宁首先提出“垄断资本主义”,再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垄断资本主义”的继承和批判,西方的学者根据西方资本主义现实的发展演变过程丰富着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也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学者们站在了无产阶级的立场,对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审视,毛泽东、邓小平都对于“垄断资本主义”有着独到的见解,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鲍宗豪 《社会科学》2005,(9):99-110
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城市文明成果,凸现的是人的知识、能力、智慧和创造,是人的进化和文明在城市文明上的反映。如果说“城市文明”的概念强调和展示的是“城市文明”演进的自然逻辑(其中蕴含着人在不同时期对城市文明的贡献),那么“文明城市”概念突出的则是人对城市文明的自觉意识、自觉活动、自觉创造,当代中国各大城市开展的文明城市建设,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城市文明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从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到熊彼特的“趋同论”;从尼克松的“不战而胜”到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从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到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西方学者先后掀起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究其缘由,科技革命与全球化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学者倡导的“普世价值”削弱了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兴衰则成为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兴起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3.
杨慧 《东岳论丛》2024,(3):174-181+192
百年变局下,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在继承和发展新中国优良外交传统的基础上,为回应以“文明冲突”为代表的新冷战思潮,破解后疫情时代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困境提供的又一公共产品。这一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实现了对西方文明观的范式超越,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的偏狭历史叙事,突破了“普世价值论”的话语陷阱和西方文明冲突的谬论,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文明观的理论创新。在西式文明观再次将世界引向意识形态对抗危险陷阱的背景下,新时代中国文明观阐释了中国在文明发展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为处在十字路口的国际秩序重构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张曦 《江海学刊》2023,(3):14-21+255
“物”与“人”相断裂、物质与精神不协调,是内在于西方现代化和资本主义文明之中的重要病症。以“泰勒方案”为代表,一些西方学者试图通过扩充个体感受力和知觉力的方式对其加以医治。但是,这类思路不过是一种现代浪漫主义的幻想,具有严重的缺陷。为了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重建真正的共同生活为目标,通过传承和发展共同价值物,来重新赋予人的生活以意义,实现精神生活的真正“再丰富”。  相似文献   

15.
一百年来的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它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以及“充满思辨色彩”等几个基本特征;第二,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间段;第三,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对“西夏”似乎毫无所知。此后,居住在北京的西方学者,在考察居庸关云台六体刻经时,发现了他们并不认识的西夏文字。他们通过时“西夏碑”的研究,知道居庸关刻石不识之字为西夏文字,发表了不少文章,对早期西夏学研究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其中也有一些错误和误解。本文对西方学者是何人、何时最先研究西夏的,西夏文字是什么时候、什么人“考定”的,所谓有人从12枚西夏钱中得识40个西夏字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西方最早研究西夏的学者是英人伟烈,最早“考定”西夏文字的是我国学者张澍,所谓用12枚西夏钱币认出40个西夏字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7.
邱焕星 《东岳论丛》2024,(1):102-108
近些年来,建构一条从鲁迅经验出发的新文明之路,逐渐成为鲁迅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先后建构了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偏至论”、反思后殖民主义的“文明等级论”、力求中华民族复兴的“文明复古论”、以东西瓯脱间为方法的“第三条道路论”,由此也分别形成了个人主义文明观、内部文明观、否定性文明观等等。但是,这些“鲁迅文明论”基于不同的问题意识,更多关注早期鲁迅,割裂了鲁迅一生所经历的文明复古论、文明等级论、文明革命论三个阶段,因而有必要提出“通三统”的命题,建构指向第三样时代的“文明新宗论”。  相似文献   

18.
(一)在过去一、二百年间,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出现了很多危机,因此引起中外人士对中华文化传统和代表中华文化传统的儒学,作出很多负面的批评。近一、二十年来,西方文明也出现了很多危机,而亚洲文明则在经济发展上出现了可观的成绩,因此又引起中外人士对中华文化和儒学,提出了不少正面的议论。这些负面的或正面的论议,每每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带有很多感情因素。面对二十一世纪前景,我们需要对中华文化传统和代表中华文化传统的儒学,多做一些深入的客观研究和理性分析。这一说法,并不表示”价值观念”和“感情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一、挑战与回应近代史学者曾习惯应用“西方挑战——中国回应”的模式描述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发展。近几十年,一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这不仅因为汤因比的挑战回应理论不断受到批判审查,而且因为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课题并不能归结为对西方代表的近代文明作外在的回应,而是要通过自身的现代化解决彼此的冲突。然而,就宏观文化的角度而言,处于前现代的中国文化如何对现代化的西方文化作出创造性的回应,一直是近代中国文化的一大课题。基本上,根于深厚的精神——文化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的顽强的文化认同,与出于对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学术传真     
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三种模式周德丰、陆信礼在 2 0 0 4年 8月 1 0日《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 ,2 0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大致存在如下三种模式 :一是本土化的研究模式。该模式是 2 0世纪中国哲学史学科最早的研究模式。其显著特点是基本延用传统的治学观念和方法治学 ,其代表人物有陈黼宸、陈汉章、马叙伦和钟泰。二是“西方化”的研究模式。其突出特色是“以西释中”,即参照借鉴西方学者研究哲学的观念和方法 ,运用西方哲学史的框架和模式来整理中国传统哲学的资料 ,其代表人物为胡适。三是“中西结合”的研究模式。其特色是不反对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