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今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时候,加快发展农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是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毛主席早就指出,“没有畜牧业的经济是一种不完全的国民经济。我们历来强调发展农业要同发展畜牧业相结合。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  相似文献   

2.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论———西北不发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聂华林、马德山、高新才 ,赵更吉著 ,民族出版社 1999年 12月出版 )是作者在其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西北不发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成果基础上撰写的一部专著。全书三十万字 ,内容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 ,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着眼点 ,双层二元经济结构与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问题 ,工程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3.
管理,这个一切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已经成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它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愈来愈居于重要的支配地位,成为支撑社会生活的重要杠杆。管理的好与坏,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兴盛与衰败。所以,管理是科学,是财富,是一种巨大的资源。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管理和技术被喻为经济增长的两个车轮,甚至有经济增长“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之说。称管理是“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美国在短短的200多年中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商品化的农业,支撑着强大、发达的现代化美国。美国农业发达有着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从政治上看,美国政府较完备的、不断调整的农业政策体系,无疑是起了重要的、乃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的作用.总的来说,虽然美国实行的是私有化和自由化的经济,但也存在政府在法律上和政策上对经济的干预;而美国的农业是政府干预最多的经济部门之一,这在1933年罗斯福实施“新政”后尤为明显突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的徐更生同志的访美研究专著《美国农业政策》…  相似文献   

5.
解放后,广州社会经济以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速度向前发展。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缩小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以轻工业为主,门类比较齐全,设备比较先进的工业体系。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从单一的种植业经济,发展成为以种养业为主,农、林、牧、渔多种经营,农业、工业、建筑业和商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充分显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饲料工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文/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瑞华饲料工业是确保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先进国家的经验表明,没有发达的畜牧业,就没有发达的农业,而发达的畜牧业又必然依赖于发达的饲料工业。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已成为...  相似文献   

7.
由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经常存有短缺现象,社会总需求不时持有膨胀势头。如何正确解决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矛盾,科学消除这一不良经济现象,是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处于改革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前些时候,针对我国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状况,学术界不少同志认为我国消费上出现了“早熟消费”现象,投资上患有“投资饥饿症”,主张用全面紧缩的政策控制总需求,调整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8.
广西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等条件,但由于劳动力数量大,增长快、文化素质低、分布不合理,开发这些自然资源又受到劳动力数量、质量、资金、技术等因素限制。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走自我就地消化为主、移民和劳务输出为辅的道路。一是在大农业内部进行多层次转移;二是在农村内部多形式转移;三是在发展农村小集镇及乡镇所在地建设中转移;四是在本区内鼓励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向经济不发达、人口稀少的地区“顺向”转移;以及劳务输出等等。通过这些途径转移,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各得其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保证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的重要因素。邓小平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看成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把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提高到中国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的高度,强调“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呢?邓小平于1982年10月14日同国家  相似文献   

10.
“八五”和“九五”的十年,对南充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十年,把教育搞上去,具有关键性的决定意义。(一)对南充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分析南充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不发达农业大区,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异常艰巨.如何把众多而低水平的人力资源转化成智力资源,使他们尽快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从而以科学技术去推动工业、农业及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  相似文献   

11.
“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就是看一个国家能否按商业原则进行“数目字管理”。数目字管理的体制具有外向性和竞争性。西欧国家最先实现了这样的体制 ,使国家变成了一个公司性质的组织 ,在近现代东西方冲突中占据了上风。传统中国农业经济已十分发达 ,但一直不能实现商业化的突破 ,在漫长的中古时代社会发展陷于停滞 ,并以道德伦理代替了法律、技术作为社会组织手段与行政工具。只有近现代的数目字管理———资本主义 (即商业主义 )才能打开这个困局  相似文献   

12.
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神庙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主导经济,它的经济成分很多,几乎包括了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如农业、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商业和种植业等。神庙经济的性质为不发达的奴隶制国有经济。它具有组织和进行国家重大公共工程,如王陵的修建,支付神庙管理所需的费用,以及调解社会经济,平衡和保持物价长期稳定的职能。因此,神庙经济决定了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性质,对于研究新王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达程度。在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现代化”一词。2 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思想界还曾从中国现代化的内外部条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现代化与政治的关系、现代化中“工业化”与“农业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现代化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但是,对现代化的真正实践还是在2 0世纪5 0年代以后。我国建国初期,毛泽东曾经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的事实,为尽快改变落后的农业国的面貌,提出了“…  相似文献   

14.
双重增长极与长江流域有序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长极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广泛运用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区域规划,特别是对推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长江流域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阶段,少数发达地区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呈现出农业、工业、知识三大经济形态并存局面。为了实现全流域社会经济有序发展,必须抓住三级经济形态之间两大转型的历史性机遏,同时培育工业化和信息化双重增长极,使长江流域“三级两跳”,即推进由农村、初步工业化地区向现代化大工业转型和发达工业化地区向知识经济转型,使流域发展走向有序化、多元化和国际化。  相似文献   

15.
近代河南人口估测王天奖一、问题的提出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很不发达的旧时代,人口的增减、多寡,不仅关系到赖以立国的农业的“治”或“敝”,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治”或“乱”;小至一家农户,能否发家致富,与其家口、农业劳动力的多少也有很大关系,“穷非五子...  相似文献   

16.
韦伯的早期社会理论聚焦于农业问题,他将农业研究的议题直接关联到国家与文明:一方面,韦伯将国家理性视为农业问题的终极价值判断,形成了“农业 国家”的问题视野;而另一方面韦伯又从农业出发,围绕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与政治结构构建起了关于文明研究的一般性分析框架,这构成了“农业 文明”的分析脉络。韦伯农业研究向国家与文明议题的延展使其理论具有鲜明的农业社会学色彩,而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以及恰亚诺夫传统的农业社会学理论相比,韦伯的农业社会学研究又突显出了不同的问题景观,因而对于拓展农业社会学的学科视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种植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简称“湖区”)种植业的发展在“湖区”乃至江西全省农业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简述“湖区”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种植业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湖区”种植业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湖区”种植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对促进“湖区”农业及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化先行者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这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作为后来者的“后发优势” ,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县域经济处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基层,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与扩散的主要场所。县级科技能力的强弱决定着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效果,是实现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在借鉴科技能力内涵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县级科技能力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并且构建了县级科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国之根本。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其发达的根本恰在于其早已拥有发达的高等教育。在经济“新常态”这一背景下探讨高等教育更具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原因就在于经济“新常态”恰好给了一个深刻剖析、深入反思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现状的难得机遇。同时,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高等教育也将在明智的路径选择之下,实现由人才供给托举之下的经济腾飞与国家强势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