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情     
什么是亲情? 子女生病了,父母在床前嘘寒问暖,这是亲情。  相似文献   

2.
张教诚 《社区》2009,(14):13-13
反复阅读马未都先生《“床前明月”之“床”》和谢德明先生《“床前明月”之“床”并非马扎,而是井栏》两文(两文先后刊载《书摘》2008年第6期和第8期),发现两位先生的立论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床”在户外,而不在室内;李白一上场就望月思乡.而不是一觉醒来,看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而后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似文献   

3.
现行版《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有"小姑始扶床"一句。"扶床"的释义众说纷纭,出现许多牵强之解,将"小姑"的年龄解为十岁左右。从典籍用例来看,"扶床"一词已见于南朝佛经,是文化交流引起"床"的形制改变后出现的。"扶床"有三个义项:本义为扶着床,引申专指儿童扶床站立或学步,进而泛指儿童年幼,经历了一个词义演变的过程。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版本及成书情况来看,原本可能无此句,"小姑始扶床"当源自顾况《弃妇词》。不能将"扶床"的"小姑"理解为十岁左右,"扶床"实指其年幼。  相似文献   

4.
早上,小兔健太醒来后,把头钻进毯子里,从盖脚的那头钻出来。然后他下了床,蹦蹦跳跳地来到厨房。  相似文献   

5.
《资暇集》第95则词条"承床"所释之物应为"绳床",根据出土文献及传世文献分析可知:秦汉时期"绳床"由域外传入,起初是僧人坐具,唐代普及至社会各个阶层。通过对"绳床"形制特点的探究,得出"绳床"是一种由绳制成宽大坐面、有靠背扶手的四足坐具。  相似文献   

6.
小民是我的表弟,今年才5岁,淘气极了。每次他到我家来,都会把我家弄得乱糟糟。特别是我的那张床,一会儿成了他表演的舞台,一会儿成了他的跳台,上蹿下跳。  相似文献   

7.
阿谁 《北京纪事》2010,(12):90-91
罗永年,1971年生,字仲玉,号长辉,又号日月轩,山东菏泽人,现居北京。自书、自诗、自画,诗书画作品多次发表在《工人日报》《中国社会报》《北京旅游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等报刊。  相似文献   

8.
春之怀古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撕撕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人篱落,唱人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相似文献   

9.
韩方友,号墨茶斋主,现任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协会理事,首都书画院理事,中国运河文化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国际书画家联谊会会员,自幼酷爱书法,笔耕不辍,尤喜蝇头小楷,  相似文献   

10.
建军节咏怀     
钟丰彩 《老友》2012,(8):20-20
一 北征两党共戎床,同路相煎蒋梦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片忽视了影片的伦理色彩、人文精神、思想深度,华丽的形式与苍白内容形成了巨大反差,奥斯卡情结、商业化追求和编剧的弱化是导致中国大片如此状况的原因;影片《英雄》摄取了众多中国传统元素,在暴力成为影片的突出场号时却难觅人性人文精神,它混淆了秦王统一霸业与人民和平愿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刺秦”历史观;电影作为一门综合的视听艺术,应该是诗、画、情、思的有机结合,而《十面埋伏》中的爱情恰恰缺乏人性的高贵和情感的深刻;过于强调娱乐性,过于追求风格的华丽与美艳,过度强调感官冲击力,导致《无极》忽略了对善良心灵的建构与升华,丢失了大片语义骨架之精深,没能成就大片的艺术精神境界;作为本土电影,《夜宴》“中国味道”甚淡,“东洋风味的汉文化表达”让观者有种找不到北的诧异,而对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隔膜和把握上的失控,限定了《夜宴》艺术品格的高度,商业票房意识的无限张扬,终使影片沦入整体空洞和庸俗命运;《满城尽带黄金甲》将精力财力都置于形式的豪奢、场面的恢弘、色彩的绚烂上,却缺乏对于剧本的精心构思,从剧情构思、人物性格到细节台词等,都采取从《雷雨》中“拿来”的拷贝方式,缺乏创造。  相似文献   

12.
据《光明日报》2006年4月30日报道,继去年清理完陕西韩城梁带村19号墓葬之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韩城考古队又完成了26号墓的清理,27号墓葬也已见到墓室底部。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27号墓为“中”字形,有南北两条墓道,总长60米,与19号、26号墓一样是一椁两棺,但棺上有棺罩,随葬品十分丰富,包括了金、玉、铜、漆、石、铁等质料。  相似文献   

13.
据《华商报》2004年12月9日《陕西日报》2004年12月10日报道,周公庙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新进展:18号大墓出土了目前发现的西周时期最大的石磬,这一发现对研究墓主身份等级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32号大墓发掘已经发现了棺椁。  相似文献   

14.
内德·兰塞姆是法国里昂最著名的牧师,无论在穷人区还是富人区都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一生曾一万多次亲临临终者床前,聆听他们的忏悔。  相似文献   

15.
盛寿藻(1922-),浙江金华人,笔名半睛,字竹翁,号双溪居士。青年时期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退休后任特聘教授。现为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逸吟诗书画国际展委会”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常务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盛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尤善墨竹,画坛有“盛竹”之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获奖,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媒体报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16.
盛寿藻(1922-),浙江金华人,笔名半睛,字竹翁,号双溪居士。青年时期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退休后任特聘教授。现为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逸吟诗书画国际展委会”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常务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盛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尤善墨竹,画坛有“盛竹”之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获奖,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媒体报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17.
盛寿藻(1922-),浙江金华人,笔名半睛,字竹翁,号双溪居士。青年时期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退休后任特聘教授。现为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逸吟诗书画国际展委会”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常务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盛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尤善墨竹,画坛有“盛竹”之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获奖,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媒体报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18.
盛寿藻(1922-),浙江金华人,笔名半睛,字竹翁,号双溪居士。青年时期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退休后任特聘教授。现为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逸吟诗书画国际展委会”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常务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盛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尤善墨竹,画坛有“盛竹”之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获奖,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媒体报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19.
盛寿藻(1922-),浙江金华人,笔名半睛,字竹翁,号双溪居士。青年时期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退休后任特聘教授。现为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逸吟诗书画国际展委会”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常务理事,北京齐自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盛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尤善墨竹,画坛有“盛竹”之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获奖,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媒体报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20.
盛寿藻(1922-),浙江金华人,笔名半睛,字竹翁,号双溪居士。青年时期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退休后任特聘教授。现为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逸吟诗书画国际展委会”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常务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盛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尤善墨竹,画坛有“盛竹”之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获奖,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媒体报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