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家回族的亲属称谓语席元麟尖扎县康杨镇康家村部分操康家话语的回族亲属称谓制度与操汉语的其他回族不同。现将他们的亲属称谓制度简述如下:一、直系同居近亲属称谓:夫ere妻eme父aba母ana子kuga女exga子妻beri子之子sundzi子之女sun...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妇学书籍是中国妇女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从三个层面上对妇学书籍的发展及其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后,指出:封建社会中,为适应男权势力统治女性的需要,妇学书籍针对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为父之女”、“为夫之妻”、“为子之母”而大力宣扬“三从”,并用“四德”具体地予以强化。古代妇学书籍的产生、发展与封建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密切相关,对我国女性特定的心态和气质的形成以及社会,都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典故解析     
原文(甲)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中国古代的分数表达形式,杨树达在《高等国文法)中指出七种①。它们是:第一式母数+分+名词+之+子数第一式母数+名词+之+子数第三式母数+分+之+子数第四式母数+之+子数。第五式母数+分+子数第六式母数+名词+子数+名词第七式母数+子数(二)除了《高等国文法》所列举的七种古汉语分数表示法格式以外,笔者还发现一种格式,它是“分母(即母数)+分+名词+分子(即子数)”式。如:①木,晨始见,去日半次,顺,日行十一分度二,百二十二日、(《汉书·律历志》)②水,展始见,去日半次。………顺,疾,日行…  相似文献   

5.
“燕”和“报”指中国古代男子与母辈,或辈分较高女性的私通。《左传·桓公》十六年“卫宣公燕与夷姜,生急子”。注:“夷姜,宣公之庶母也”。同样,《左传·宣公》三年还记有“(郑>文公报郑子之妃曰陈妫”,注“汉律,淫季父之妻曰报”。所以后来把男女间不分长幼辈分的淫乱,称作“烝报”。近来,有些学者却把“烝”、“报”说成是转房婚,认为这是一种群婚制的残余,是父终子妻其庶母,兄终弟妻其嫂,叔终侄妻其婶,甚至认为烝报制后人称为转房制,这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6.
[原文]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注释]河南:河南郡,在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乐羊子:姓乐(yuè)名羊子.“者……也”:古代常见的判断句式.“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译文]河南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谁家的女儿.[短评]史传一般在一开头就交待人物的姓氏、籍贯,这里因不知道乐羊子妻的姓氏、籍贯,所以无法交代,只能说明她是乐羊子的妻子.  相似文献   

7.
《山西老年》2010,(4):21-21
原文:虞舜,瞽瞍(ɡǔsǒu)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相似文献   

8.
黄锐烁 《社区》2014,(17):6-7
学生时代就在语文课本上学习过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不久前又在合肥大剧院观看了一出名为《孔雀东南飞之焦仲卿妻》的庐剧。与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在庐剧中,焦仲卿被塑造成了忙碌的“小公务员”,刘兰芝则是下嫁的“白富美”,戏中焦母与刘兰芝交恶的原因有三:一是刘兰芝与焦母生活理念与性格的极度不融合;二是刘兰芝耽误了焦仲卿的仕途青云;三是秦罗敷以及其他长舌妇对于焦母的舆论影响。  相似文献   

9.
延人的来源和迁徒何光岳延人为炎帝族有逢氏之子延的后裔,居于今陕北延水一带,后来发展成为居呼衍氏,成为匈奴贵族。一、延人的来源据《路史·后纪四·炎帝纪下》说:炎帝之孙曰逢伯陵,“同吴权之妻阿缘妇胤三年,生三子,曰殳,曰鼓,曰延(《朝鲜记》)。”其后为延...  相似文献   

10.
文天 《今日南国》2013,(1):28-29
古代最出名的丑女,当首推嫫母。5000年前,黄帝为了制止部落“抢婚”事件,专门挑选了品德贤淑、性情温柔、面貌丑陋的丑女(封号嫫母)作为自己第四妻室。并广而告之天下人:“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  相似文献   

11.
(一)导言按笔者《古代典籍所记载亲称新解》所考,弟与叔是不相类的两种亲称,弟为同父同母或同族之昆弟,而叔就不然,是属于婚姻之族的对方,为姐妹夫,在古昭穆之制婚姻之亲来说,姐妹夫又是妻昆弟,今之称“内兄”或“内弟”。因而郭公鼎堂有“盖姑舅乃互为夫妇者,姑舅之子,即妻之昆弟,妻之昆弟亦即姊妹之夫。”(见《沫若文集》14卷《释祖妣》329页)笔者在《怀念郭沫若师承其创新精神》(载上海版《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2.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新解翟振业《天问》云:“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王逸注:“勤,劳也。屠,裂剥也。言禹母背而生,其母之身分散竟地,何以能有圣德忧劳天下乎?”(《楚辞章句》)王氏谓“勤子”指禹,不妥。从上文“启棘宾商,九辩九歌”来看,主词不应...  相似文献   

13.
《山西老年》2011,(3):47-47
原文: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相似文献   

14.
史书中详尽记载的鲜卑神话共有三个,其一为鲜卑人投鹿侯之妻吞电生下鲜卑部落联盟第一任首领檀石槐,其二为拓跋诘芬与天女相合生下拓跋部始祖拓拔力微,其三则是天降神童成为乞伏部落联盟的首领。通过将这些神话与当时鲜卑族历史相联系可以发现,吞电生子的神话是为了隐瞒檀石槐私生子的事实,天女之子是为了解释拓跋力微母族消失的原因,而天降神童则是说明乞伏部之强大,展现其顺利统辖四部之功。  相似文献   

15.
《山西老年》2011,(2):47-47
原文: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  相似文献   

16.
刘修春 《社区》2014,(5):27-27
中国佛家经典《大智度论》中说: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明末清初著名小说家钱德苍先生在《解人颐》一书中对“欲望”作了人木三分的描述:“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  相似文献   

17.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这是一个有名的难句。古今注家都认为“患得之”当做“患不得之”,其说有三:1.引文说,2.俗语说,3.急读说。本文对以上三说加以驳正,认为《论语》原文的“得”字不误,在这里使用的就是它的常用义。并通过三方面的分析,指出:“患得之”的字面义是“为要得到它而忧愁”,其隐含义是“为尚未得到它而忧愁”。“患得之”是《论语》时代一种特殊的句意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谈到上古汉语双宾语时说:“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教材里有三个例句,有个例句是这样的:“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不紾之乎?”(《孟子·告子下》)笔者认为,其中的“夺之食”应该不应该是双宾语,值得商讨;且又涉及到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之”能否作定语问题也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19.
《大雅·生民》后稷弃因旁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稷生而见弃,实因“初生如羊赤而毛”之奇表异相。(一)由“先生如达”之比喻想而见:“达”乃“■”字之借,“■”训“羊子”。(二)由“弃”字之造字本意求而知:“弃”之字,意为抛弃体貌道理违常之初生儿。(三)“子”“兹”音义相通,故诗言“居然生子(兹)”,既表惊疑与惊异之情,亦“含奇表异相在内”。(四)后稷与宋平公夫人皆因生而见弃其名曰“弃”,由古人命子之法,推知后稷之弃,必因“初生如羊赤而毛”之异相。  相似文献   

20.
告孟皆有知言方式以修身知世,告子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即以“义”制心,以“义”判言,不理他人心;孟子应对之,提出“知言”,即以心知言,知言求心,要求正人心。概言之,两人知言方式的差异焦距于二:(一)“义”“心”是否分离;(二)是否应拨正他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