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和威廉·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天地"可被视为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的神话体系,但两人对各自创作的神话—原型模式结构的阐释不同:沈从文的小说呈现了"神之再现"的原型模式;福克纳的小说展示的则是"神之解体"的原型模式。二人小说中的主人公体现着不同的神性和人性。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具特色的神话整理者,他用神话题材创作小说,与其小说史研究的学术活动有关。《补天》典型地表现了鲁迅对中国神话的复原和重建。《补天》表达的人以快乐为最高目标,快乐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思想内容,对我们仍有着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茅盾的小说创作中,除了作为主体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外,还博采众家之长,择取一切有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揭示主题,塑造人物服务,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象征主义。过去,人们对茅盾散文创作中的象征手法给予了注意和肯定,而对小说创作中的象征手法却很少涉及。  相似文献   

4.
茅盾,不仅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中国神话学的奠基巨人。他在二、三十年代写的《神话杂论》、《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收入《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楚辞与中国神话》,《关于中国神话》、《读<中国的水神>》(收入《茅盾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是探讨神话学理论的专著,是“企图在神话领域内作一次大胆的探险”,“实在是开荒的性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序》)茅盾的中国神话学理论迄今还没有人给予认真的总结和评述。本文力求系统全面地在评述茅盾的中国神话学理论方面作一些探索和考察。  相似文献   

5.
汉族神话不发达原因再探--与印度神话思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将中国古代神话思维与印度的思维方式比较而言,指出汉族古代神话思维是一种真正的象征思维,具有较早确立同一性、人格化不充分、具体性程度低下等特点,而象形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造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神话研究百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现代神话学发轫于 2 0世纪之初 ,标志这一学科形成的 ,是 2 0年代鲁迅、茅盾、顾颉刚三位重镇人物的出现。他们的卓越成就为早期中国神话学树立起三根坚实柱石。三四十年代在典籍神话研究和田野调查方面有所深入和拓展。 5 0至 70年代 ,是大陆研究的相对沉默期 ,但台、港地区比较活跃 ,成果可观。进入历史新时期 ,大陆神话研究在基础理论、神话本体、少数民族神话、以及神话学史诸领域全面突进 ,视野开阔 ,方法多样 ,出版专著近 80 0部 ,发表论文及有关文章 6 40 0余篇 ,数量质量均显长足进步 ,成为建国以来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英国汉学家倭纳撰写的《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一书对于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神话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热心传播中国神话、传说以及相关民间信仰、宗教习俗的同时,也散布并强化了对中国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神话的诸多偏见。其所持的"中国神话贫瘠论"强化了西方世界的相关偏见,这一偏见成为烙刻在"中国神话"上的标签。一部现代中国神话学史,就是在不断对"贫瘠论"进行申辩或反驳的过程中展开的。该书的强烈西方中心主义立场警示中国乃至东方的神话学者建立起一门"有差异的神话学"。其广义神话观对探究"神话"这一文类的边界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8.
神话与科学--兼论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神话是科学的源头,古希腊神话同中国神话相比较,有若干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构成了近代科学的思想背景.近代科学为什么产生在西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神话所造就的思想背景中,缺乏古希腊神话所提供的那些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9.
“叙事 :从神话到小说” ,讨论了现代小说通过对神话的改制 ,走出消费社会狭隘的个人经验 ,重新把集体经验和集体记忆引入小说叙述的可能性 ,以便使小说具备当代文化史的重要功能。一般说来 ,神话与集体经验相对 ,小说与个人经验相应 ,而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所要做的是建立一种个体的批判的神话诗学 ,是对集体经验和集体记忆的重新“引用”。  相似文献   

10.
张丽 《齐鲁学刊》2003,(3):133-137
希伯来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希伯来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在关于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文化起源、洪水灾难等神话题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也在形与神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希伯来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的特殊思维方式 ,显示出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学术界对"神话"一词外来性的强调,本文立足于探讨"神话"的本土渊源及在此基础上的形成特征。认为:"神话"偶然出现在唐人传奇和明人的辑校点评中却又有其必然性。"仙话"、"词话"、"话本"等"话"体文学具有相似的民间性、通俗性、口语性,以及具有被"闲谈"的故事性特征,这类文体对国人使用"神话",以及后来学者将"神话"定位于文学源头和"民间文学"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清稗类钞》、《一士类稿》、《客座偶谈》、《春冰室野乘》等文献的"神话"使用情况能进一步看出:到了辛亥革命前后,当康、梁思想对国人产生影响时,"神话"成为固定词汇常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笔记野史中,并常与荒诞不经的小说相关联。它既完全没有类似于古希腊"神话"的神圣性质,也没有切入中国本土的神圣叙事现象,而只是与本土居于"末端"的怪异现象、故事及传说等相关联。此时正在被建构的神话学显然与几千年发展脉络中的神圣话语、与中国本土最强大的圣人传统和造神运动无关。  相似文献   

12.
顾颉刚先生对中国神话学的巨大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颉刚先生除史学研究贡献外,也是神话学研究方面的 拓荒者。他对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构建,对中国古代神话系统的独特把握,对神话本质特征 的深刻揭示,以及在肯定神话历史化、揭示神话的演变和流传过程等方面,均取得了杰出成 就。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时代的中国现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在神话观上形成完整的理论。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某些神话学者,他们也多限于对外国神话和外国理论的介绍,未能涉及中国神话,更缺乏理论的建树。唯有茅盾,在神话学的理论上有不少建树;这不但体现在他对外国神话的编译和研究中,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他对中国神话的整理和研究中。茅盾满怀爱国主义的激情,十分重视中国神话的研究,在人类学派神话学的影响下,在对中、外神话  相似文献   

14.
颜建真 《齐鲁学刊》2008,(3):123-127
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曾与黄帝在涿鹿作战,最后被杀。他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在宋元时期却以不同的面目不断地出现在诗人笔下:或者直接指神话中的蚩尤,或者是作为战神祭祀的蚩尤,或者是象征战乱的蚩尤旗,或者是与蚩尤有关的一系列历史遗迹,等等。蚩尤作为神话原型,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特定心理,并在宋元诗人的反复使用中,又获得新的意义内涵。蚩尤作为神话人物已经移位为文学殿堂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时期文学复苏的标志 ,“伤痕小说”和“意识流小说”共同表达了当代文学批判“文革”历史、消解神话思想的集体诉求。但受制于“文革”神话思想的语言禁锢 ,“伤痕小说”的这一叙事努力却始终未能摆脱“文革”文学的影响。相反 ,“意识流小说”在实践创作方法革新的同时 ,却凭借自身的“语言之流” ,试图解放业已被“文革”神话思想异化了的文学语言 ,进而实践消解“文革”神话思想的启蒙诉求。  相似文献   

16.
神话思维研究是神话研究的核心内容和最深层次,对西南少数民族神话思维特征的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未得到深入研究的前沿性论题。西南少数民族神话数量繁多,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由于种族无意识的积淀和生活地域的影响,西南少数民族神话思维显示出它鲜明的特征,具体体现在神话想象的丰富性、神话意象的怪诞性、神话象征的深邃性上。  相似文献   

17.
莫一大王是神话人物,也是传说人物,是壮族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精神的象征,也是壮族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发生学意义。从文学的思维特征而言 :古希腊神话的“诗性智慧”孕育了文学的自由象征本质 ,影响着文学实践活动本身 ;从文学发展角度而言 :西方现代文学“置换变形”激活了深藏于现代人意识底层的神话意识 ,使神话经历“人化”的历程后又复归于“神化”,延伸出现代神话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上古神话的尚德精神--兼与西方神话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上古神话有着极为鲜明的尚德精神 ,这一点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进行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大神均有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凡人情欲的神格特征 ;神话中充满对远古英雄和帝王献身精神的讴歌与礼赞 ,以及对神话人物保民佑民的职分要求。这其中一部分是先天神话的内在特质 ,另一部分则是出于后天的改造。几千年来 ,这种尚德精神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现实人物的期望 ,甚至也影响着 2 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明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公案小说中比较普遍地表现出的“判官神话与义理决狱的伦理精神”,是中国法文化多重蕴涵的重要表现,它的形成以及在公案小说中广为流行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制造判官神话有利于“惩戒劝世”;二、宣扬义理决狱的伦理精神的目的在于强化“道德教育”;三、义理决狱不过是对僵化的法规条律的一种伦理道德化的修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