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寿南  尹秀娇 《理论界》2010,(6):111-113
在塞尔丰富的思想资源中,意向性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塞尔不仅将因果理论与摹状词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关于专名的意向性理论,把对专名研究从静态的语义研究以及抽象分析语言转向关注日常语言的动态使用过程,更多地关注在动态的命名活动中指称的相对性和语境把握的整体性。而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语境中发展出他特有的意向性理论,用意向性理论来解释语言问题。塞尔从语言出发,把个体意向性概念扩大为集体意向性,从而把意识、心智、语言和社会现象密切联系起来,其中所展现出来的问题是当今社会各个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法学、认知科学等都需要深刻思考的。  相似文献   

2.
意向性是当代西方哲学和认知科学关注的核心论题。塞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背景中发展出他特有的意向性理论,成为研究意向性问题的权威,进而沿着"语言、心智与世界"的路线去解答各种哲学问题。多年来,他把语言哲学与心智哲学、社会哲学相结合,继续发展了意向性理论。本文对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内容进行整体考察,进而揭示了其在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塞尔论集体意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意向性问题是意向性理论的前沿课题,它在解释社会行动和社会事实中具有重要作用。塞尔把它引入社会哲学领域,作为其社会实在理论的前提假设。他把集体意向看作是和个体意向一样的一种基本的意向性形式,其结构是‘哉意向通过我的行动Y我们做X”。本文对这一观点进行新的述评。  相似文献   

4.
塞尔的社会实在理论是从本体论角度探讨人类如何建构社会实在的理论。为了证明其社会实在理论,塞尔提出三要素即功能归属或赋予、集体意向性、构成性规则的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条更好的基本原则即地位功能宣告的论证。但是,由于悬置了人类实践,塞尔的论证是不合理的。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塞尔的社会实在理论揭示了语言在人类建构社会实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丰富了实践与社会实在之间的中介理论;但它通过悬置支撑语言制度的实践行为,过高地夸大了语言制度在社会实在建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国分析哲学家约翰·塞尔认为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人类的心灵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内在关系。他系统地发展了意向性理论,认为意向性是许多心理状态和事件所具有的一种性质,意向状态具有意向性的本质形式,而言语行为具有意向性的派生形式,意向状态与言语行为具有近乎同构的密切关系。因此可以运用先在的关于言语行为的知识研究意向性,同时意向性理论又为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成为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的界面研究,二者在意义的问题上相汇合。  相似文献   

6.
货币、货币哲学与货币数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照塞尔语言哲学的一个理论洞识 ,本文把货币归结为在人类经济活动和市场交往中凝汇着人们“集体意向性”的一种制度实在。本文第二部分则从货币总量和实体经济总量的相互关系中进一步反思了货币的本质。尽管在某一时点上一个社会或经济体中的货币总量和以货币总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所反映的经济总量都是一个确定的数 ,但在现实中 ,离开了货币这个纯数量“标量” ,我们既不能知道货币本身 ,也无法衡量任何总量国民经济指标。由此来判断 ,西美尔的“货币的量就是货币的质”命题为真。最后 ,本文还从货币哲学的角度反思了经济哲学的一般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媛 《东岳论丛》2012,(2):99-102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历了"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心智哲学"的发展过程,三者是一脉相承的,在这一过程中,塞尔的理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语言哲学向心智哲学转向的桥梁。通过梳理塞尔在言语行为、语言哲学以及心智哲学方面的思想发展历程,展示他的理论在心智哲学登上哲学历史舞台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后期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意义在于使用之中"的命题和"语言游戏→生活形式"理论。这个理论对日常语言的考察意义极为深刻,因为它指出语言首先是一种行为,是与其他行为、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的行为。塞尔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词和世界的关系,然而,对人和世界的关系强调不足。言语行为的生成和理解,个人意向性与社会现象的有机结合,需要在人和世界的语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9.
运用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对强调这种言语行为进行考察,发现强调是在心智的意向性作用下通过语言不同表征形式的反常化,象征性地突出某个语义成分的特殊性,以引起受众的特别注意。强调寄寓了表征主体的意向性态度,体现了主体进行话语表达时所作的主观努力,在信息意图的基础上凸显交际意图,实现其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刘高岑 《齐鲁学刊》2005,(2):116-120
心理意向性论题是当代哲学的重要论题之一。围绕此论题,20世纪的心智哲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逻辑实证主义阶段、语用分析阶段和科学取向阶段。当代心智哲学在探讨人类心智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心理意向 性理论:以福德为代表的意向实在论和以丹尼特为代表的意向立场工具论。这两种心理意向性理论各有优势也各 有欠缺,以一种科学的宽容态度对之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把握和推进,对揭示人类心智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走向——以塞尔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曙山 《河北学刊》2008,28(1):43-52
本文详细分析了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意向性理论和心智哲学,以及半个世纪以来以英、美为主流的西方哲学从语言到认知的发展,由此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20世纪西方哲学体现了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再到心智哲学的发展路径;心智哲学是认知科学的哲学,即在认知科学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建构的哲学理论;基于经验和重视个体差异性的认知科学决定了心智哲学的本质;由于对心智和脑的研究,以及认知科学的发展,许多学科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2.
李刚 《理论界》2023,(7):49-56
约翰·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引入了人类意向性观点,从而分析和解构了传统专名理论的表征模式,打破了影响传统专名理论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并从主体意向性方面丰富了专名指称理论的意义性。从语用学研究价值而论,塞尔以心灵意向性作为整个言语行为研究的出发点,意向性在言语行为结构中的引入,不仅开辟了语用行为研究的视角,为言语行为的具体分类找到了合理的依据,也为意向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蔡曙山 《学术界》2007,(3):7-17
约翰.塞尔是认知科学最早参与者和创建人之一,在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心智哲学、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这篇对话中,塞尔教授就言语行为理论和语言哲学、言语行为理论和心智哲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政治学和社会哲学、人工智能和“中文房间论证”以及与认知科学相关的其他重大理论问题表达了他的深刻思想和真知灼见。塞尔教授还对清华大学目前正在开展的认知科学研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和对中国学术的期望。  相似文献   

14.
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来透视言语行为理论,发现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包含了许多修辞因素,主要体现在:言语行为的"说话就是做事"与西方修辞学对修辞的定义不谋而合;言语行为的重要特征"意向性"体现了语言的修辞性;言语行为成功实施的三个恰当条件体现了修辞情境对修辞者的要求和修辞劝说策略;语言行为的三分法再现了修辞运作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言语行为理论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修辞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特别是“言”与“行”、“说话”与“做事”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塞尔以言语行为为轴心,把语言、社会和心智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在语言哲学、认知科学、语用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江海全 《学术界》2022,(12):135-146
法国现象学家米歇尔·亨利对现象学的发展趋势作出大胆预测:未来现象学是一种非意向性现象学。未来的非意向性现象学是一种生命显现学。“生命显现”理论是理解亨利现象学的“阿里阿德涅之线”。亨利不是第一个发现和分析自行—感发理论的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笛卡尔、叔本华、弗洛伊德已经发现或接近意识的源初显现。自行—感发是生命主体的自我—显现,生命在自身之中通过自身而感发,不是世界之物对我们的异质—感发。自行—感发具有情感性、非意向性、绝对内在性和先验性,相应的生命显现具有不可见性、直接性、相对超越性和被动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塞尔社会哲学基本思想的概述,阐明了:1.塞尔的社会哲学在本质上没有脱离语言哲学的范畴,他对社会实在的说明受益于其早期的言语行为理论和意向实在论,并以这两者为基础。2.塞尔把语言看做是社会的基础,具有明显的语言本体论倾向,但其蕴含着内在矛盾,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塞尔没有提供一种恰当的实践理论。3.受塞尔启发,作者认为规则相对于语言具有更基础的地位,因为规则根植于实践;进而在塞尔的基础上把制度事实重新定义为以规则为中心的道义结构。  相似文献   

18.
研究语词与实在间关系的指称理论在语言哲学研究中一直处于根本性的核心地位。该理论的发展透视出从语义逻辑向语用、心理意向演变的特征。意向性的引入使得指称变为一种人们使用语言来指涉客观对象或者事态所形成的意向关系。意向性指称论将语言、客观世界和心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心灵角度来考察语言的指称,摆脱了语义二值逻辑的束缚,实现了心灵哲学与语言哲学的有机结合,揭示了从语形、语义、语用相结合来研究指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意义理论研究是现代欧美语言哲学兴起以来的一股思潮,这一过程中创建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意义理论。此中,随着哲学家们对语言的认识不断深化而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颇具特色,其意义理论也独树一帜。它以实施一次言语行为规定为意义的基本单位;强调言者的意向性意义,而不仅仅是话语的字面意义;特别的它还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深入到了语用学的范围,突破了先前意义学说的限制,形成了一种更好的解释语言现象的多视角、综合性的意义学说。  相似文献   

20.
意向性理论与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象学哲学的意向性理论为解决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 ,本文对胡塞尔、海德格尔、英伽登、萨特、梅洛·庞蒂、杜夫海纳等现象学哲学和美学诸家在这一问题上的论述作了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本文认为 ,在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视野中 ,审美对象不再是一种物质的或精神的 ,主观的或客观的实体性存在 ,而是一种超越了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二元对立的、非实体性的、意向性的存在 ,这种意向性存在是一种蕴涵着意义与价值的关系性存在 ;此种理论阐释对中国当代美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