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邬焜先生“信息认识论”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焜先生在"信息本体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信息认识论",论证的基本思路是:一是重复了"信息本体论"的逻辑错误,使物质成为没有实际认知内容的空壳;二是以偏概全,旨在用中介粒子场(事物中介)来替代事物本体,用"信息运动的过程"代替传统哲学中认知的实践活动,认为人的认知对象永远是"第三者(中介粒子场)"而不是事物本体(客体),可以说"信息认识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2.
邬焜先生“信息进化论”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焜先生在"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信息进化论"。行文的基本特点是:一是重复了以往的逻辑错误,使"实在"的物质成为没有实际认知内容的空壳,将"不实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第三者)"定为人类认知的对象;二是用"第三者(粒子场)"代替物质本体,认定具有客观第一性地位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以在中介粒子场(第三者)里演化,信息具有质和量,或者说成为"变相的物质",物质本体演化失去了可被认知和描述的内容(信息);三是夸大"信息生产和信息生产力"的作用,其实有悖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系统概念还是事物概念,都既可以描述物质现象,也可以描述信息现象。"客体"和"主体"是信息认识论中的基本概念,在信息本体论关于信息自在活动的理论中不会涉及"客体"和"主体"这对范畴。不能因为信息以物质(质量或能量)为载体,信息就成了"变相的物质","质量和能量"与"质和量"这两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通过中介的相互作用的理论并不排除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并且,在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中同样有中介场的传递。如果没有中介场的活动,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组分之间则必然会是相互隔绝的,它们不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也不可能有什么演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邬焜关于信息本体论的学说早已指明,所有物体的现存结构都是载负信息的物形编码形式,信息场———信息的同化和异化———信息体,这就是信息自在运动的逻辑。在感觉发生时,主客体之间存在着某种能量场的中介联系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的身体感觉是一种宏观感觉现象,而我们主司感觉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却只能是通过神经电脉冲的微观活动过程来实现。这样,在我们对宏观事物的感知和神经系统的微观电脉冲活动之间便应当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转换过程,而这个转换过程只能由宏观事物所生发出来的微观能量场来作中介。主体是人,不能把主体看作是纯粹的主观性存在。主客体有中介的相互作用必然引起相互的改变。人的认识必然依赖外部信息对主体感官的作用,无论这种外部信息是主动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还是通过人的干预和开发之后才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物质和信息都各自拥有各自的质和量,当代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提出了信息质的划分和信息量的计算方法,这并不意味着就取消了物质的质和量,就架空和取消了物质。认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认识结构的建构都必须以信息凝结为中介,这正是当代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所揭示的科学事实。用信息过程解释实践,并不等于用信息代替实践,正如用物质过程解释实践,并不等于用物质代替实践一样。  相似文献   

5.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在西方生态伦理学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罗尔斯顿提出的那些自然价值的形式绝大多数都是基于人类价值评价维度基础之上的,因而,罗尔斯顿的价值哲学并没有把他所坚持的自然价值的观念贯彻到底。当代信息哲学提出了一种能够同时包容自然价值和信息价值的价值定义:"价值乃是事物(物质、信息,包括信息的主观形态——精神)通过内部或外部相互作用所实现的效应。"我们应当遵循自然价值(天道价值)高于人道价值的价值理念,从自然本体出发把自在价值、自为价值和再生价值确定为价值的三种基本形式,并确立自在价值在价值现象中的本原性和基础性地位。立足于自然价值和物质-信息双重价值维度的全新价值哲学能够成为生态伦理学和人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切近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翻译长句的传统技巧没有考虑到信息结构和信息焦点这一视角。英汉信息结构和信息焦点分布存在差异 :英语结构受末尾焦点 (end focus)和末尾着重 (end weight)两条原则制约 ,而汉语结构只受末尾焦点原则的制约。翻译时不可照搬原文的信息结构 ,要根据译入语的信息结构特点和信息焦点的分布规律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7.
从回答方式、信息结构和概念等角度探讨"文学是什么"和"什么是文学"两种问句是否相同。从回答方式看,两种问句都能够用"文学(就)是B"或"B(就)是文学"回答,从这一点来看两种问句追求的是相同的东西;从信息结构来看,"文学"对于问话人来说是已知信息,他已经知道有"文学"这个东西存在,只是他不知道是什么,因此用两种问句追问"文学"的含义,从这一点来看两种问句所追求的还是相同的东西。另一方面,一种观点认为"是什么"只能描述事物的既定形态而不能追问事物的定义,文章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角度出发,认为这个句式完全可以追问事物概念的内涵(定义);而"什么是"除了追问事物概念的内涵外亦可追问其外延。  相似文献   

8.
以信息理论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英译汉中句子信息结构的理解与重构进行了探讨。句子信息的组织模式是作者交际意图的外在体现,是译者构建译文时不可或缺的参照。译者应该完整地表达出原文的交际内容,再现原文中的信息结构,使译文的信息结构与原文的信息结构保持一致,以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语义上和信息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9.
古代印度的正理哲学关于感知产生于根、境、意的相互作用,强调声音和语言与其表征对象无天然联系的被人为制造的特征的理论深刻体现了认识过程的信息中介论思想.另外,其关于事物以光自显、眼凭光而视的论述,以及关于明澄之物可反映外物特性的论述,等等,不仅具有认识的信息中介论韵味,而且还体现出了信息自在显示、自在同化和异化的信息自然本体之思想.  相似文献   

10.
信息整序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序是事物的一种结构形式,信息的本质特征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以及它的状态改变的方式,信息整序是以信息为对象或以信息为媒介来认识事物的序性并根据事物序性对事物进行分类、归并的过程。信息整序的基本特征为:(1)信息整序是一项改变知识结构的信息重组活动;(2)信息整序是一项带有科研性质的认知活动过程;(3)信息整序是使已知信息即知识循环增殖的过程;(4)信息整序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内核;(5)信息整序方法即信息学方法具有方法论意义,是研究复杂事物运动变化状态的一种独到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认识:在多级中介中建构与虚拟的信息活动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物因差异而结成关系,信息在差异关系中获得呈现,人们通过差异关系来识辨信息;在认识产生的过程中,主客体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被多级中介的,诸如信息场、主体生理结构、主体认知结构、主体认识的物化工具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形式;被多级中介的认识是在中介中建构和虚拟的认识,认识发生的每一个中介环节都是一个相对于该中介环节的性质而发生信息选择、变换和建构的装置,通过中介环节的建构,对象信息必然会发生某种扭曲或畸变性的再造,并且,在人的思维的信息加工活动中还能够创造出主观设计的新信息,这就必然会呈现出主体对客体认识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被虚拟化的情景; 虚拟现实的实质是通过直接模拟信息环境、感受体验,直接操纵感受体验的转换,进而实现对人的认识的虚拟;虚拟现实不仅为人的认识的可能方式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前景,还有助于从根本上阐明作为信息活动的人的认识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杜甫的诗歌具有"集大成"的特点和成就。杜甫之所以能超越众人,获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的主体性,在于其情感本体的特点是真与善无间的结合,不妨说杜之真,是以善为内容的;但就其主体性而言,则善只是其本真的表露,善倒成为真的形式。其真与善在生活中介的作用下双向建构为杜甫独特的情感结构,从而完成其扬弃与继承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价值乃是事物(物质、信息,包括信息的主观形态———精神)通过内部或外部相互作用所实现的效应;在事物相互作用中同时实现着物质价值和信息价值的双重效应;物质价值、自在信息价值和精神价值乃是三类最为基本的价值形态,社会价值乃是三种基本价值形态交织综合的有机统一;人类的不同文明时代是以不同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为其技术前提的,人类信息社会文明形态的崛起突现了网络化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巨大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4.
信息结构是句子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程序模式,通常遵循"已知+未知"的顺序,但也有相反的情况。不同媒介的新闻消息导语中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在主位结构(主位+述位)中的分布情况并不一致,不同传播媒介的消息导语在未知信息和已知信息的布局上呈现互补关系,信息结构和主位结构并不完全对应。从信息占比情况看,广播、电视语言的信息含量最高,报刊最低,网络居中。消息导语的这种已知、未知互相渗透的信息安排方式为受众的解读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5.
邬焜先生"信息本体论"的目的是划分"全新的存在领域",即物质(如月亮)是"直接存在","客观信息"(如水中月)是"间接存在",两者没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直接存在不等于间接存在,强调这是与传统哲学根本不同的"元哲学"。但是,邬先生"信息进化论"居然违背"信息本体论"的规定,声称"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体现了"亦此亦彼的思想",即物质与"客观信息"两者的演化,"亦此亦彼",间接存在(如水中的月亮)等于直接存在(如天上的月亮)。由于传统哲学里的物质没有可被认知的任何信息(规律和属性),"客观信息"就成了"变相的物质","物质演化"则名存实亡,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摆设。所谓"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只是"客观信息"(如水中的月亮)在演化。然而,"客观信息"(如水中的月亮)既不能进化或退化,也不能同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心理语言学为视角,探讨信息分布与言语加工之间的关系,简析主位结构与信息结构在言语加工领域的应用,从而说明掌握信息分布规律能加速语言解码  相似文献   

17.
学业负担政策的价值存在需要从价值论视野探寻其本体价值,审视现实中的价值问题,重构以元价值、中介价值和次生价值等基本结构的价值形态,从科学样态、过程样态和实践样态等基本形式重建其价值实现机制,最终实现学业负担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8.
试论心理内环境形成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心理内环境形成的机制 ,作者认为 ,心理内环境形成的过程 ,本质上是在开放前提下信息结构 (心理结构 )的一个结构化、稳定化和涨落的过程 ,这个过程体现为信息获取—信息联结—信息认知—信息平衡四个基本环节。本文对这四个基本环节进行了讨论 ,最后探讨了心理内环境形成机制研究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面向科学信息标志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6世纪以来科学期刊的创立过程为样本,建构了面向科学信息标志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模型.该模型的功能单元为科学信息生成模块(SICM)、科学信息驱动模块(SIDM)和科学信息发布模块(SIIM).其能够自洽的机理在于科学优先权起点效应,而联系机制是科学信息本体结构.  相似文献   

20.
"自然"具有"存在维度"和"价值维度"双重涵义,这两种自然维度的涵义相应地在道家自然哲学的本体论和价值论上得以体现.从本体论意义上说,"自然"就是"道",是一种超越了具体自然界的绝对本体和终极存在.从价值论意义来讲,"自然"表现为一种追求生命本然意义和个体人格自由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