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言哲学中,名称问题是其核心问题之一。在此问题上荀子从命名的初始角度提出了"名无固宜"和"名无固实"的观点;从名称的使用角度荀子提出"名有固善"的观点。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因果历史命名理论认为命名仪式是名称作为固定指示词必然地指称某个特定对象,并提出了实指和用摹状词来固定指称的两种命名途径。对这两种观点进行比较,得出两者的融合是名称理论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贾庆军 《殷都学刊》2011,(3):136-141
在考察黄宗羲关于"天"的概念时,我们会发现他提到了两种"天"的概念:一是他认为"天"即"气",是万物的始源;一是他认为"天"即"理",是万物的主宰。这两种概念是不冲突的,毋宁说是互补的。无论是"气"之天还是"理"之天,终归是一天。"理"之天不过是"气"之天的一项重要功能的体现。而这就展示了东方哲学的独特逻辑,即部分与整体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顾奎相 《理论界》2013,(1):114-115
沈阳之名并非沈州之"沈"和辽阳之"阳"合而成之,而是因城址位于"沈水之阳"而得名;沈阳之名最早见载于文献的时间至晚在蒙古窝濶台五年(1233年),而不是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浑河旧称"沈水","旧"在何时,沈阳之名出现最早时间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陈垣先生在《摩尼教入中国考》一文中,根据唐大历六年和元和二年,回鹘两度请求在中原建摩尼寺事,指出唐代中原摩尼教"先由北而南,复由南而北"的传布路线。笔者分析中原摩尼寺的设立情况,辨释陈先生这一观点,认为回鹘请求在江南地区建寺多伴随粟特人之商业利益,而在河南,尤其是太原府置寺则更具政治意图。  相似文献   

5.
"乐山"名称的由来马琦乐山①历史悠久,文化昌明,为天下胜地。从史籍所载,由近之考察发现,觉其名颇有来历。故以近来求索之得,抒一孔之见,求教大方。-、"乐山"得名的几种说法有史可考,春秋时代乐山为开朗故治。战国时期名南安②。秦、汉、魏晋至南北朝之萧梁仍...  相似文献   

6.
尧舜禅让故事自古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问题。及至五·四运动以来,尧舜禅让故事仍是古史论争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在传统禅让说与篡夺说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如下主要观点:(一)选举说,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中的酋长选举制度(郭沫若),或认为是古代一种王位选举制之粉饰(钱穆);(二)争夺说,认为虞、夏间揖让之实乃是争夺(蒙文通);(三)儒墨创造宣传说,认为尧舜禅让之说源于墨家,是儒墨两家宣传之结果(顾颉刚)①;(四)神话说,认为尧舜是神话中的上帝,故尧舜禅让传说当是由神话转化而来的(杨宽)②。此后,又有学者提出尧…  相似文献   

7.
王通生年考     
王通,字仲淹,谥号文中子,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人,是隋朝一位较有影响的思想家。关于王通的生年,学术界分歧较大,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王通生于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另一种观点认为王通生于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二说相差四年之多。大象二年之说和开皇四年之说都源于《文中子世家》。在《文中子世家》中有这样的话:“开皇九年,江东平,铜川府君(王通之父王隆)叹曰:‘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文中子侍侧,十岁矣,有忧色,曰:‘通闻古之为邦,有长久之策,故夏、殷以下数百年四海长一统也;后之为  相似文献   

8.
孟子认为,伯夷、柳下惠、伊尹、孔子分别代表了在进退问题上的四种不同做法,而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趋于仁以及"归洁其身"。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于恶人之朝,可谓"以去为洁";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可谓"不以不去为不洁";伊尹秉持"何事非君"的观点,去就于两君之间,而他"自任以天下之重"则为孟子所赞许。孟子推崇孔子是"集大成"者,其进退观在相当程度上吸取了孔子的主张。他还指出孔子有"见行可之仕"、"际可之仕"与"公养之仕",这也代表了仕的三种层次。  相似文献   

9.
·历 史 学·中国古代史尧舜禅让的历史真相尧舜“禅让”故事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问题 ,归纳起来 ,主要有五种观点 :(一 )选举说 ,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中的酋长选举 (郭沫若 ) ,或认为古代王位选举制之粉饰 (钱穆 )。 (二 )争夺说 ,认为虞、夏间揖让之实 ,乃是争夺 (蒙文通 )。 (三 )儒墨创造宣传说 ,认为尧舜禅让之说源于墨家 ,是儒墨两家宣扬的结果 (顾颉刚 )。 (四 )神话说 ,认为尧舜是神话中的上帝 ,故尧舜禅让传说当由神话转化而来 (杨宽 )。 (五 )禅让与篡夺并存说 ,认为当时处于民主选举到王权世袭的过渡阶段 ,而禅让与…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对云南普洱茶历史的研究中,对普洱茶得名均有一种从古代史料记载一直延续下来的误解,造成了对普洱茶得名及产地研究的不准确。而从大量文献钩沉中对此进一步考证,可以发现过去认为普洱府不产茶,产茶的地点在六大茶山,普洱茶的得名是因为普洱府是茶叶集散地的历史结论是值得商榷的,普洱茶是因出自普洱(今宁洱)普洱山而得名,而普洱地名也因有普洱茶而闻名,从而成为从明清以来普洱茶交易聚散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6,(4):90-96
唐宋时期,我国的行政区划建制出现新的发展,府成为了新的统县政区。宋代大量升州为府,对府名的确定往往很花心思,既遵循了中国古代地名命名的一般规律,又有其特点。有的府名沿用了历史上的郡号和军额,有的府名使用了帝王年号,有的府则以所辖县名为名,还有一部分府的命名选取含义美好的词汇以寄托愿望。府名确定后会由地方官员或皇帝亲自题写并制成匾额和界碑,宣告四方,在特定情况下还会出现对府名的更改,以适应特殊需求。府名文化是宋代府制的重要环节之一,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思维方式",但对此有着大相径庭的解释,主要有如下观点:一种观点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后者认为本体论思维模式并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之后仍存有未尽问题: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哲学"?  相似文献   

13.
张小霞 《理论界》2023,(8):31-36
唐君毅先生认为老子哲学中的“道”具有六种含义,其中第二种形上道体的含义可以贯通解释其余五种含义;人是通过直觉的方式来领悟形上道体之存在的,而非信仰、理性推论等方式。袁保新教授对“直觉说”的成立基础与普遍有效性进行了质疑,他认为这种观点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心灵,且不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无法证成形上道体之存在。通过分析老子哲学中的“心”的双重结构、《老子》文本中所示的修道工夫与体道经验可以知道,老子在其体验中所获得的真理与洞见是对每个人开放的,所有经由致虚守静的修养工夫而具有虚极静笃之心境与存在状态的修道者,皆能够获得“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体道经验。  相似文献   

14.
管志道为晚明阳明后学中著名学者。他倡导"无善无恶"说,并与东林学派学者顾宪成就此做过争论。管志道认为,"无善无恶"是指性之原。而性之原是"人生而静以上",这正是不可说的。他指出无善无恶即是至善,本体的至善与境界上超越善恶对待互相结合。他认为,"无善无恶"论只是一种"取法乎上"的理论,而不是实践原则。"无善无恶"说沿袭儒家性善论,有此一说才将性说清楚。管志道对"无善无恶"说作了全面论述,是对这一学说的总结。至此"无善无恶"之争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5.
N.E.西蒙兹在其《法理学的核心问题:正义、法律与权利》[1]一书引言中,讨论了"白纸黑字法律主义"(black letter view of law)与"法律原理(原则)主义"(principle view of law)这两种争锋相对的观点之间的纠结。作者并非旨在抨击一种理论,宣扬另一种理论,而是为了鼓励我们通过对比这两种观点产生的缘由以及各自对于法官判案结果的影响来质疑那些长久以来已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兴庆府的规模与“人形”布局,目前说法较多。一些人认为今银川老城(环城路内)就是兴庆府故址;另一种意见以为明清时期的银川城应为西夏皇家宫城,兴庆府当由宫城向东与高台寺相接,这种规模似乎才符合一座都城的格局。有人提出“人形”·布局以城郭为躯干,头部是黄河西岸的高台寺,双足直抵贺兰山,兴庆府从黄河西一直延伸到贺兰山离宫。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值得推敲,说今银川老城环城路内为兴庆府故址是不准确的;以主观推测替代兴庆府规模和布局的研究也是不妥当的;都城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兴庆府规模应符合西夏国情,与西夏…  相似文献   

17.
张青卫 《船山学刊》2011,(3):113-115
对墨家"杀盗非杀人"的命题,逻辑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这一命题是诡辩,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一命题是正确推理的结果,其实两种看法均有偏颇。正确的说法是:墨家在此处举例不当,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东北管理体制是东北史研究的焦点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探讨中,产生了旗、民分治、合治,以及军府建置等众多观点.表面上看起来莫衷一是,实际上,并不存在200多年不变的制度.笔者认为,清代东北三将军辖区的管理体制各不相同,并不能一言以蔽之.简单地说,黑龙江将军辖区,以军府体制从始至终;在吉林将军辖区,雍正及乾隆初年,旗、民分治的体制乍现即逝,亦演变为军府体制;盛京将军辖区以旗、民分治为管理的根本原则.但即使是在盛京地区,也不排除旗、民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19.
我是《重庆社会科学》的忠实读者。2011年,我注意到该刊新开辟了"重庆实践研究"栏目。"探索‘重庆实践’的内在机理和运行轨迹,推介‘重庆实践’的个性化操作",简洁的编者按道出了栏目的宗旨,更勾勒了宏伟的学术蓝图。我被编者按的文字指引着,一口气读完了2011年第1期的《民生视野的"重庆实践"》一文。我被该文新颖的观点深深吸引,"民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课题研究组指出,它内在地涵盖"作为权利的民生"和"作为价值的民生",  相似文献   

20.
夫余名义,学术界聚讼已久,迄今为止,知有五说:其一,认为夫余是濊的徐读,“濊族之濊即夫余二字之合音”;其二,认为濊和夫余皆源于其族世居的乌裕尔河,夫余之称,因河得名;其三,认为夫余是炎帝族系中番与徐两支子族的融合体,夫为番转,余是徐的初文;其四,认为夫余为貊人余族,被燕击散而败走夫余山(今哈达岭),因山得名;其五,认为夫余国为东夷族中支名于的不组北迁所建可谓言人人殊莫衷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