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计划是国家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保证行政计划能够更加合理,更具备前瞻性,更能保护公共利益和行政相对人的利益,需要完善的行政计划程序。英美法国家的美国、大陆法国家的德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行政程序法规范介绍和比较研究。关于我国行政计划程序缺失的不利性以及立法要点的初步总结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行政价值与公共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德静 《河北学刊》2002,22(6):69-71
作为政府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行政体系存在的理想状态的基本信仰和信念 ,行政价值观具有整合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规范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因此 ,行政价值观对政府组织及其公共行政活动包括行政目标、行政组织结构模式以及行政行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明是当前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依据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应把行政文明概念从政治文明范畴中加以相对区分,以研究其作为政治文明动力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而地方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直接互动频繁,应成为推动行政文明进而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当今开放互动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地方政府的建设取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明行政、效能行政、责任行政。  相似文献   

4.
行政许可法的原则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在总则中创造性地规定了一套行政许可的原则体系 ,这些原则同行政法的一般原则一样 ,旨在高屋建瓴地指导和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与实施 ,解决行政许可权与公民权益保障、行政许可中的具体法律规则的价值导向以及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梁爽 《理论界》2011,(4):56-59
行政计划和基于行政计划的计划行政,被认为是现代国家行政的最新发展,是现代行政的重要特色之一,对二战后日本取得瞩目的经济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行政计划规划裁量的空间非常大,因此,对其进行程序等方面的法律规制,以及加强行政计划的司法审查,对于公民权利的保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日本行政计划的制定程序遵循公开制度、民主参与制度与咨询制度;在行政诉讼上由于大多认为行政计划不具有处分性而不属于诉的对象,但在2005年行政诉讼改革后,通过处分范围的扩大,承认了计划过程中的处分性,大大地扩大了行政计划诉讼的受案范围,对我国行政诉讼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行政伦理何以可能:研究进路与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开始 ,中国行政伦理研究已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我国行政伦理学的研究是基于“行政伦理失范”这一社会现实的 ,理论研究也获得了国际与国内的学术支持。近十年来 ,行政伦理的研究对象不断扩展、学科定位不断深化 ,理论研究展现出三种不同的视界 ,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因此 ,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还需要改变思路与拓展内涵。  相似文献   

7.
WTO下的政府转型与公共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应当成为行政法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 ,行政定义中的国家行政的权力意识应当弱化 ,而向以公共性为最本质特征的公共行政靠拢。同时 ,公共行政作为政府转型的目标 ,也依赖政府在政府义务、行政规则、行为方式和行政手段四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法律保留原则最早产生于政府实施“警察权”的背景之下,意义在于约束侵害行政和保障公民基本利益,要求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有明文法规可依。而随着现代社会政府的职能和角色越来越从管理向服务发展,给付行政的兴起要求行政机关根据需要作出授益性的行政行为,并随之带来了法律缺位时行政自由裁权和公民权利的处理难题。因此,传统法律保留原则必须在给付行政的适用中,进行修正和重新释义。  相似文献   

9.
库珀的行政伦理观就本质而言是一种责任行政理论。行政伦理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灵魂,在中国现实行政行为中主要涉及政治与行政格局、宏观行为主体内部格局以及行政机构与公民格局。以这三大利益格局为基础,可以解剖出中国行政伦理的责任层面和协调层面,借鉴行政人员伦理思考水平和决策能力的责任基础,以及道德品质、组织制度、团体文化与社会期望作为相互作用的结构性要素。  相似文献   

10.
公共行政是环境的产物,公共行政环境的演变会对公共行政体系带来系统性的影响,其直接后果就是引发行政生态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因此,行政发展就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行政发展问题在本质上也是行政生态问题.行政发展所包含的生态关系可分为三类:行政组织发展的生态关系、行政制度变迁的生态关系、行政形态演变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相比其他行政行为而言,环境行政具有目的和操作两个方面的特殊性;不过总体来说,环境行政仍然属于公共行政的一部分,因此也有道德化的要求.在公共行政正义的理论框架下,可以推出公共行政正义是环境行政的前提与实现路径,也是环境行政的最终目的,从而达成前提与目的的统一,即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统一.在公共行政正义体系下,环境行政的最...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计划的广泛运用是现代行政的重要特色 ,但由于国内行政计划法制的缺失 ,学者对行政计划诉讼救济的研究成果相当匮乏 ,而民众受计划侵害提起行政诉讼也存在诸多障碍。本文意在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根据行政计划类型的多样性 ,结合考察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实践 ,将行政计划救济问题大致分为对计划具体内容不服的诉讼、对计划制定行为不服的诉讼和对计划变更行为不服的诉讼三大类型分别研讨 ,以期为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计划领域合法权益的保障提供相对完备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3.
给付行政的发展与行政法理论、制度的回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峥嵘 《学术论坛》2007,30(11):161-166
给付行政与秩序行政在行政理念、行政作用、行政方式等方面的截然不同,使得基于秩序行政构建的行政法理论和制度体系不再具有普适性.给付行政理论及实践的发展,亟需行政法制度和理论予以回应.前者包括行政组织法对政府职能的界定,行政实体法和程序法应体现社会公平和公共服务精神,应具有人权保障功能等;后者包括给付行政基本理论、给付行政行为理论等内容的给付行政原理.  相似文献   

14.
行政给付的性质界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砚涛  刘宏渭 《东岳论丛》2006,27(1):189-192
传统行政法理论将行政给付的性质界定为两点:授益行政行为和经济行政行为。这种界定不仅使行政给付的外延变得极其狭窄,而且克减了给付受益人的权利和行政主体的给付义务。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行政给付的权利基础已由生存权转变为受益权,而受益权的满足已不仅限于经济内容,行政给付也就具有了综合的法律属性:它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行政活动,是国家、政府义务与公民权利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法治国家,由于行政规划在行政管理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中国大量的行政规划缺少法律的有效规制,造成实践中行政规划的任意、混乱局面,致使行政规划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出来,甚至由于行政权力的滥用给公共利益和相对人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创制相对完善的法律以规范行政规划程序,实现规划行为的公正与效率价值,成为当前行政规划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曦 《理论界》2011,(12):27-28
本文概括了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征,剖析了其所体现的伦理理念,总结了行政伦理对于当前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当前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试图通过体制的完善和行政人员的内在修养两大途径的有机结合来构建服务型政府视域下的行政伦理。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发展成本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的时代背景下,政府行政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出来。立足于我国实际的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决策,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科学的原则,并通过比较分析这一主要途径将这种原则体现在政府行政成本控制之中。  相似文献   

18.
刘凯峰 《理论界》2010,(4):16-17
2008年,由于不断发生伤害公共利益的事件,从三鹿奶粉事件到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再到深圳龙岗区大火和登封市煤与瓦斯爆炸事故,一大批官员被追究责任不作为或不恰当作为,从中央到地方,高到部级,低到县处级;或引咎辞职,或遭免职;涉及到几十名官员,出现了一个问责高峰,2008年也因此被称作行政问责年。本文通过论述行政问责制的概念内涵和制度的建构,针对我国行政问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雪梅 《理论界》2012,(6):20-21
为"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保障与改善民生政府责无旁贷。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实现由国富向民富的华丽转身,保障与改善民生是其当前最为重要的目标与追求。而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推动发展,保持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制度设计中坚持民主法治的原则以及通过行政人格的建构提升行政人的素质是政府保障与改善民生充满行政伦理意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行政法是关于公共行政的法.公共行政学与行政法之间存在互动互助的紧密关联.公共行政学从诞生之日起,在政府体制改革和社会模式变迁双重影响下,历经了传统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以及新公共服务等理论范式转换.与此同时,在公共行政学影响下的行政法学也自主地做出相应的理论变革,并先后构建管制型、回应型、参与型以及整合型的行政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