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考订《竹枝词》之起源,《乐府诗集》云:“竹枝,巴歙也。”巴,即巴郡,在今四川东部,歙,即民歌。“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亩渐稀。”可见这种流行于川东一带的民歌,古已有之。及至唐代,《竹枝词》获得了划时代的发展。正如鲁迅所说:“唐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原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流传下来的。”鲁迅在这里所说的对先前《竹枝词》采录和润色的唐朝文人,就是颇有见识的著名诗人刘禹锡辈。周作人也说过:“说起竹枝的历史,大家总追踪到刘禹锡那里去,其实这当然古已有  相似文献   

2.
竹枝词四论     
竹枝词源于古代巴人之巴渝舞和民间的竹枝歌,后经文人墨客传播发展为一枝中国古代诗歌奇葩,历代相传并进一步发展。观历代较有代表性和今人所写部分竹枝词,竹枝词主要反映了生产劳作、风俗民情和爱情三大题材,写作特点主要表现为语言通俗、口语化且又不失诗歌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3.
巴楚地域竹枝词在唐代因受到诗人们的关注而得以广泛流播,其中尤以刘禹锡为著名。他用竹枝词写风景言风土,革新了竹枝词的俚俗语言和激越声调,使得竹枝词从鄙陋变为文雅清新,实现了对竹枝这种地方民歌的成功变革。宋代黄庭坚也创作竹枝词,他在刘禹锡变革的基础之上,继续推进竹枝词的文人化倾向,他把文人的感兴与竹枝结合起来,用竹枝演唱诗词,使其诗文在民间广泛传播。这既扩大了他的诗文影响,同时也丰富了民间文艺的内容。从刘禹锡到黄庭坚,体现了巴楚竹枝词因文人的参与而逐渐雅化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竹枝》本是巴渝一带的民歌。刘禹锡作《竹枝词》十一首,是为当地民歌写下的新词。他用美妙的词句描绘了民间的风土人情,为群众所爱好,为后代文人所模仿,于是《竹枝词》就成了一种新的诗体,刚健清新,富于生活气息。《竹枝词》都是写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多纪述。现就《竹枝词》中所见有关婚俗、葬俗、节俗、巫俗诸方面略加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人竹枝词源于民歌“竹枝”。唐代是民歌“竹枝”的盛行时期,从唐代诗人的诗歌中可以窥见其大致风貌。在民歌“竹枝”的启发影响下,唐代文人竹枝词得以兴起,且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形式风格上,都体现出浓郁的民歌特色。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融进了文人诗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竹枝词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枝词由东汉巴渝舞中的(革卑)舞演变而成,(革卑)舞则可能源出<下里巴人>;白虎巴人的后裔土家族的摆手舞还保留了竹枝词的某些遗风.竹枝词由地域文艺自宋代以降逐渐普及整个中国,是巴渝文艺对华夏文艺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一 巴人素以能歌善舞著称。据传汉高祖刘邦见其歌舞,说“此武王伐纣之歌也”,并命乐人习学。这就是巴渝歌舞。巴渝舞曲有矛渝、弩渝、安台、行辞四种;巴渝舞曲辞就是“巴渝辞”。 “竹枝词”原即“巴渝辞”。杜甫《奉寄李十五秘书二首》其一:“竹枝歌未好,画轲莫迟回。”郭知达集《九家注杜诗》  相似文献   

8.
宋代文人竹枝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深入研究了宋代文人竹枝词的变迁。在题材内容方面,宋文人竹枝词于风土民情之中,反映民生疾苦,揭露封建社会不平等现象,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宋文人竹枝词借当地古迹来咏史抒怀。“竹枝”的爱情之音是唐文人的主旋律,宋人绝少涉及,其原因与宋词兴盛有关。在艺术风格方面,宋代竹枝词颇多议论,有似宋诗风格,具有鲜明的诗人个体风格。唐文人竹枝有七言四句与七言二句体并存,宋文人竹枝只作四句体形式,二句体形式不再被采用。宋文人创作竹技词的主观性增强。宋文人竹枝词在唐人以“苦怨”为基调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诙谐风趣之作,成为后世文人竹枝词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篇文章是作者竹枝词新论系列论文之三。  相似文献   

9.
清人董伟业所著《扬州竹枝词》行世后,当时就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毁誉不一,褒贬各异:有人誉之为“董孤直笔”,有人责其“无和平忠厚之旨”;有人爱不释手,将其誊写藏之枕箧随手阅读,有人恨之入骨、究之于官而遭笞杖。其后二百多年来,效而为此者,颇不乏人。今人路工在其编选的《清代北京竹枝词》前言中说:“到了乾隆年间,竹枝词风行起来,董竹枝的《扬州竹枝词》和杨米人的《都门竹枝词》,影响最大。”为何董氏竹枝词能有此深远影响,以及对当时社会震动之大?本文试就这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请方家指教。董伟业,字耻夫,号爱江,原籍沈阳,流寓甘泉(即今扬州市)。生卒年不详,约  相似文献   

10.
自50年代以来,在鄂西地区的利川、建始、秭归、长阳、五峰、枝江、宜都、当阳等县市,先后出土有许多属于巴国和楚国的音乐文物。这些巴楚乐器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些乐器始自新石器时代,其后不断发展,一脉相承,至今在民间尚留有深厚的根基。楚人善歌,楚俗尚巫,楚音乐文化虽带有浓郁的巫风色彩,但它却是以楚公族诸候国为依托,具有与中原诸侯列国相适应的礼乐制度。"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这是中原华夏音乐文化的传统,楚也沿袭和发展了这个音乐文化的传统。巴人居于长江中上游,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是巴人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也造就了巴人善干,音乐节奏明快、跳动等多方面的特点。以乐舞见长的巴文化对楚音乐文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文选》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中之《巴人》当为楚民熟悉并传唱的巴人俗曲,其和者达数千人之多,足见巴人音乐的和唱表演方式,尤其是旋律、腔调对楚人的影响是何等之深。  相似文献   

11.
~~“惟闻唱竹枝”——风俗专用诗体之滥觞@刘航$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北京100037~~~~~~20 0 3年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 (SM2 0 0 3/ 10 0 2 80 37);; 首都师范大学 2 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12.
壮族嘹歌是壮族民间歌谣的精品,是壮族民间文学的经典名著,堪称中国南方民族民间第一长歌和壮族社会百科全书。《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共5册)是一座沟通英壮文化的桥梁,它的出版、发行将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壮文化,有利于向世界彰显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了让更多人能更好地了解该套丛书的英文版,文章主要从翻译工作的前提条件(政府重视、译者资质)、翻译视角等方面就《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做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3.
广西凌云县泗城巫术是壮族民间信仰极为独特的一种,年代久远,保持着壮族民间信仰的原生状态;仪式形式比较灵活,内容具有针对性和不确定性;巫歌内容丰繁,曲折反映壮族先民的生活;音乐性强,"七十二巫调"可谓中华民族民间曲调的珍品。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朝聘会盟、应对酬酢每每赋诗以见其志。《左传》郑人赋诗具有与他国不同的鲜明特色,他们的赋诗多出于《郑风》,而其它各国赋诗无一例出于《郑风》的,《郑风》在当时又是遭到批判的,可以看出郑人对本国文化的尊重和推崇。《郑风》又多情诗,以男女欢爱喻君臣相得不仅能起到“微言相感”之功效,而且使外交谈判中的氛围显得轻松而愉悦。  相似文献   

15.
汉代《诗》学渊源问题是聚讼千载的公案,素来学界多将之归于荀子,而于孟子的传《诗》之功却鲜有置喙。但是结合最新考古成果、从文化地理角度对影响先秦两汉时期《诗》学发展的地域文化因素详加梳理却会发现:先秦时期至汉代初年,孟子的活动场所与影响所及,主要集中在齐鲁和南楚地区,而这两大区域恰恰是春秋以来《诗》的主要传播地与保存地,共同的地域文化倾向与共同的传承者,不仅为两者在秦汉年间的汇流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汉代《诗》学中呈现出的诸多宗孟面貌提供了合理解释。换而言之,从地域文化角度来看,汉代《诗》学导源于孟子的倾向明显。  相似文献   

16.
自2006年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设立"原生态唱法"以来,"原生态民歌"在全国大受欢迎,并同时引发了关于"原生态民歌"的热烈讨论.无论是根据语言发生学、音乐社会学的原理,还是分析"原生态民歌"提法的发生过程、厘定"原生态民歌"概念及其定义,仍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对"原生态民歌"的真正文化内涵和当代经济意义的理性深入的思考,以及对"原生态民歌"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则是我们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不学诗 ,无以言”是孔子对《诗经》实用价值的概括 ,也是对春秋时期四百年赋诗言志的总结。《诗经》在春秋外交中的作用主要有 :一、诗言志能够有效地参与、推动外交活动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二、以《诗经》为外交语言充分表现个人乃至国家的文化修养 ,并且可以含蓄地展示国家的实力 ,包括国内君臣、君主之间的关系。可以说 ,赋诗言志不仅属于那个时代 ,而且在整个文化史上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前人认为<九歌>为祭歌,这是表面认识.在人神恋爱的面纱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悲剧情结.<九歌>是屈原借用楚国民间祭神形式和诸多苦恋者形象展现了君权制统治下士大夫的典型心态,其情感曲折深微、凄婉悲凉.  相似文献   

19.
春节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主要承载着三种核心价值:感恩、迎新、大团圆。春节作为一种民俗,是生活美的高潮,不仅是物质生活美的高潮,而且是精神美的高潮,融汇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更好地建设富有时代精神的节日文化,能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传承人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民间文化得以上承下传的主体。陕北民歌传承人即:在民众中,按照一定的血缘、地缘、业缘或其它传递路线,将自己所拥有的陕北民歌曲目上承下传的演唱者。按照传承的影响及范围,陕北民歌传承人可分为普通传承人、优秀传承人和著名传承人。其传承类型又可分为血缘传承型、师徒传承型、无师自通型和混合型四种。传承人曾经的生存境况是他们能与民歌结合的重要原因,天生优势、个人性格、爱好、努力程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影响着他们对民歌本体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