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唐代笔记杂纂看唐人婚礼,既承袭古代"六礼",又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有些新的变革.传统婚礼的形成、发展与流变,其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是一种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庆典.因而,婚礼中各种仪式活动也渗透着"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宗法意义.因此,本文以笔记杂纂为切入点,探讨以婚礼礼俗为代表的隋唐民俗生活,并基于此来讨论文学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唐代,在千山万壑、大江奔腾的长江三峡地区,生活着一个不为外人所熟知的少数民族--"獠人".研究他们特有的风土民俗,对多层次、多视角地了解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显然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借鉴人类学反思民族志理论思潮和成果影响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的书写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以摆脱民俗学的危机。但只有刘铁梁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彰显了与民族志的区别,具有特别的学理意义。民俗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民俗志需要作适当的层次划分。在民俗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让"一般民俗志"和"作为研究方式的民俗志"共生共荣,使民俗知识有更好的机会和渠道与社会契合,实现民俗学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语言能够表述、贮存与传播民俗.任何民俗事象必然要反映到语言中来,或者是通过语言结构本身来呈现,而民俗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语言及其结构,因此,它们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通过对语言民俗关系的研究,可以揭示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方言区的历史文化的特点和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5.
关于"时间"的民俗与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星 《西北民族研究》2005,6(2):121-139
本文以生动的实例和田野调查材料, 论述了从时间民俗的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的结构、认识中国文化的特征以及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老庄的著作中有着先秦民俗的丰富表达,包括生产民俗、生活民俗、民间信仰等等。与其他先秦诸子相比,老庄的民俗思想颇具特色,主要表现为自然淳朴之民俗观与人性之民俗观,而其哲学根源则是"道"。老庄民俗观对于我国后世民俗的影响不能低估,它对于我国乡村长期淳朴民风的形成与传承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老庄有些思想虽然不直接涉及民俗,却是后世民俗重要的思想根源,在中国民俗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西域文化的探讨,反映了唐代统治者吸纳各民族文化的博大胸怀,体现了唐代的开明民族政策。展示了唐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西域文化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在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考察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黄水居委会青杠坪组,发现当地土家族的饮食、居住、服饰、婚恋、信仰和丧葬等习俗发生了极大改变;结合个案,笔者认为民俗变迁是由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的,受思想观念的大力推动,通过人口流动的途径被政治力量强化而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9.
民俗志基于民俗田野调查,是民俗研究的一把利器,属于民俗研究的重要环节和结果呈现.民俗志书写不应只是一种资料汇集式的民俗记录,它应具有一定的理论追求,允许民俗学者的个性化诗性与美学书写.民俗志书写,更应贴近民俗主体的现实民俗生活,关注其民生与人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河湟区域是宋夏战争中,北宋军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北宋在对河湟的经略中,重视利用河湟吐蕃及汉传民俗、宗教文化,求得吐蕃民族对汉宋文化的认同,平息和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以期最终达到经制西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剑器舞作为唐代三绝之一,在唐代文化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初期并不是正式的舞蹈发展到有相当艺术造诣的独舞,再到气势恢宏的群舞,剑器舞在唐朝的发展经历了跌宕起伏,虽然不同时期的剑器舞形态有些许差异,但是通过乐舞诗仍能发现其中专属于剑器舞的功能、特征变化以及影响.本文以乐舞诗为着陆点考察唐时的剑器舞,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学者研究唐时的乐舞文化并与当下的舞蹈创作相联系.  相似文献   

12.
王义康 《民族研究》2007,5(5):66-75
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主体居民先进文化、经济的影响,以及唐王朝制度化的管理,河朔少数族移民普遍选择了定居、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基层社会组织也与汉人趋同,部落组织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淡出,趋于消失.所谓"河朔胡化",实际上是少数族移民在融入汉人的过程中,尚未消弥的尚武特质,因为边防形势与割据时期征战的需要,有着充分发挥的余地.他们遗存的特质藉他们河朔军政官员、地方社会领袖的身份,又对河朔社会部分汉人上层人士产生了影响,但这并不是河朔文化习尚的主流,也不能使河朔地区思想文化发生质的变化,或者改变移民融入汉人社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哈萨克族民间文学文本的分析,就其中禁忌民俗对于民族认同和社会整合的作用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唐代汉藏两族宗教文化交流通过民间的方式,将汉地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传递到了藏区民间,也将藏族的苯教文化和其它宗教习俗传播到了汉地民间。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有益地推动了学者、僧侣层面和官方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从某种程度上保持了学者、僧侣层面和官方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民俗志"作为文化书写的实践活动,并不是自现代民俗学科建立以来才产生的,在我国"民俗志"书写传统古已有之,它存在于我国卷帙浩繁的史志文献中,是一种"有实无名"的民俗志;自20世纪90年代"民俗志"概念被正式提出,经过十多年的写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民俗志已经进入了对其书写范式的反思阶段.本文首先追溯了我国史志文献民俗志的书写传统及其写作程式,并进而对"民俗志"概念作了发生学上的研究,提出在新形势下应当实现现代民俗志书写范式的转换,并对现代民俗志书写的可能形式和多种类型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6.
闽南音乐属于闽南地区的珍贵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内容,主要将闽南方言作为主要的文化基础,属于闽南地区人们长期生活的重要艺术成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可以展现出闽南地区当地人民群众的思维与想法。现如今的文化生态环境状态下,闽南民俗音乐逐渐呈现出失传、消退等不良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继承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做好闽南语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将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闽南民俗音乐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化旅游产业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是全国各地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力量。增强民俗文化旅游的传播力度,不仅对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更能丰富旅游者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受众的爱国主义意识,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相似文献   

18.
生态人类学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在20世纪末转向对人造环境的文化表演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经济、政治和现代性的反思视角切入,从跨文化互动的角度展示了不同文化、族群是如何理解、改造环境,建构民俗文化村的,又是如何诠释当下的生计活动的.文化表演的研究对于反思环境决定论具有建设性,但应注意"西方本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民俗变异与民俗学者的立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今中国的经济变革正在引起包括物质、精神、社会等层面上的民俗的复杂变化。作者认为民俗学者应当站在学术、社会和人文的立场上来对待、研究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记载了中华文化的灿烂发展。民俗博物馆建设作为传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基于此,本文旨在简单介绍民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和功能,提出现阶段民俗博物馆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展的困境,从而进一步提出促进民俗博物馆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促进文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