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死亡委婉语不仅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共有的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受到了各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价值观方面的影响.英汉语言中都存在着许多与"死"相关的委婉表达法.虽然某些表达方式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本文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的不同来源入手,对它们的文化成因和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以增强人们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自死窑的田野调查和传承人的采访,结合历史文献和人类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老人自死习俗"是基于原始巫术思维而形成的民俗信仰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其历史起因上的食物匮乏说,由这一认识引起的价值判断上的野蛮、不孝之道德说,是对该习俗的误读。解释"老人自死习俗"本质的理论应该是人类学,而不是伦理学;依从于民俗信仰的老人自死习俗没有因社会的主流文化进入文明时代而完全消失,而是在一些地区、某些民族中以不同的方式延续至今。自死窑及其传说是具有世界普遍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今年8月11日,是我国著名抗日民族英雄、爱国将领张自忠将军诞辰一百周年。为纪念张自忠将军,8月10日、12日,山东省和临清市分别举行纪念大会和座谈会。省政协副主席陆懋曾在纪念大会上讲了话。他高度评价了张自忠将军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中的丰功伟绩,号召大家学习张将军为国为民、无私无畏、以身殉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对于解放该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思想、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等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的传承断裂、"留守学生"问题凸现、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等.  相似文献   

5.
社会活力实践生成的伦理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活力作为社会演进的动力机制和社会创造性发展的条件,是所有民族和国家关心与追求的重大主题.对这一生成与过程的现实根基进行伦理学反思与追问,可以发现社会活力是在感性活动、利益协调、社会控制、知识实践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生成.对社会活力实践生成哲理的前提性反思与追问能够为我们揭示社会活力的本质,进而实践社会活力,提升社会活力,为真正解决中国社会"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现实境遇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6.
论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族心理认同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构建的重要因素,它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起着预警、整合、调控和保障等四个方面的作用.因此,进行民族心理认同研究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云南多民族和谐共处模式具有"多元一体"与"和谐共处"两个基本特点,其形成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三个层面的原因值得关注:一是自然地理方面的多样性,造成了各民族"大分散、小聚居"、"交错分布、立体分布"状态以及物产及生产方式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从而推动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十分频繁,增进了人们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包容,奠定了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社会基础;三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的"宗教回避"策略,在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有效避免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维护了各民族的团结。  相似文献   

8.
哲学的基本问题只能是对终极关怀的设定和超越之路的设计。由于各个民族生活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对"终极关怀"问题的回答,其形式、侧重、具体思想内容和理论结构模式各有特征,对"超越之路"的设计,其途径方法也各有不同。这些归结到一点,即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模式有所不同。正是由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模式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各个民族在思维模式与认识方法、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审美观念与抒情方式等文化传统上的各个方面才显示出自己本民族的特征。无视或忽视各个民族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模式,是十分有害的。  相似文献   

9.
白族社会性别结社与族群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理茈碧白族村落的"打老友"、"十姊妹十兄弟"、"洞经会和莲池会"是农村男女两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性别结社组织,这三种结社组织中不断强化着村民的白族认同.随着男女两性社会性别结社组织人数的不断扩大,白族的民族认同也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0.
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客观现象,是多民族国家在民族和社会发展中必须处理的社会问题.民族关系有丰富的社会功能,无论民族成员对自身民族或其他民族的认知和态度,还是对民族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甚至对民族社会或者更大范围的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旭卒年 ,史无确载。由于对相关资料理解、认识上的分歧 ,学界围绕这一问题自来颇多异说。我们认为 ,在纠缠于资料而难以确证的情况下 ,考察张旭之仕履经过 ,就成为确定其卒年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李颀的江东之行可知 ,张旭在开元二十三、二十四年 (735年、736年 )之际结束常熟尉之职而赴京 ,其任左率府长史 ,约在此后不久。约在开元末年 ,而任金吾长史。其天宝五载 (74 6 )退居洛阳时 ,年初逾六旬。由此 ,结合李白《猛虎行》所叙与张旭天宝十五载 (75 6 )三月在溧阳酒楼会晤之事 ,和他《草书歌行》诗中“张颠老死不足数” ,我们认为 ,张旭卒年应以乾元二年 (75 9)为是。张旭《千文》末“乾元二年二月八日”之注 ,应是张旭所书。  相似文献   

12.
张舜徽对常州学术的理解不同于其前的清学史家。他以常州地区特有的学风与宗尚为关怀来研究常州地域学术,其观察着眼点不在于具体单一的学术形态,而在于常州经世致用的内在学术精神。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张舜徽以"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为标准建构了囊括常州今文经学谱系成员及常州其他学者在内的常州学术谱系。张舜徽对常州学术的独特理解突破了长期以来理解常州学术的"公羊—今文"典范,非常具有启发意义。他之所以有如此理解,原因在于他以"经世致用"为依归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13.
荒林、牛玉秋、张吕、陈娟等论者对推动近十年张洁研究的深入作出了显著的努力.他们或进行宏观观照,引入文化学研究和思想史研究,或运用新的理论方法进行崭新的文本解读或对比研究.其中,从女性主义文学的角度研究张洁的居多,但突破不大.比较研究多停留在平面的陈述上而少深入的开掘.张洁这座当代文学的宝藏还有待于我们从更深广的层面上作进一步的挖掘.  相似文献   

14.
张晓楠是我国儿童文学领域辛勤耕耘、成绩显著的诗人。他的儿童诗实现了"儿童性"与"诗艺性"的高度融合,在对自然、乡土、亲情的充分诗意化观照中,释放出浓郁的地域文化意蕴。在儿童诗的抒写视角方面,张晓楠采取了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双重视角,并以人文关怀将它们统一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儿童诗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张平的长篇小说《国家干部》所反映的是共产党如何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这一敏感题材,它把主人公放在大时代的血与火的较量中,通过与党内宗族势力形成的关系网进行的较量,从深层次挖掘了主题。在艺术构思上,这部小说赞颂了党性美、人性美、人格美,谱写了一曲美的颂歌。  相似文献   

16.
张恨水小说的俗与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恨水的小说是高雅化和通俗化的结合体 ,他的小说既能满足上层文人、士大夫 ,并能在他们中间广为流传 ,也能在下层劳动人民中间受到热烈欢迎。小说继承了传统审美情趣 ,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又在忧国忧世方面体现出作者的情怀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借助日译西学,以“旁征博引”的方式对德国哲学进行了批判与吸收。他分别以“无神论”、“自我”自由和“俱分进化论”对“神”(上帝)、“强权”和两种进化路线加以批判,却对康德的“物自体”、叔本华等人的个体意志自由和哈特曼的善恶论等概念、范畴有所吸收。而且,当时他的俱分进化论与严复等人的观点并非针锋相对,却多吻合。  相似文献   

18.
李贺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特殊的诗人,特殊的人生际遇使其死亡意识迥别于其他诗人。他对生命的认识既格外强烈,又有着一种超越他人的敏感和自觉。文章通过剖析李贺死亡意识中酒神精神的内涵,展示其“两次颠覆”和“两个悖论”的矛盾运动史,揭示李贺死亡意识的深刻根源和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文坛上极其复杂的作家 ,特别是他的美意识至今仍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三岛由纪夫的美意识中既包含着日本的古典美、也揉进了希腊的古典美、西方现代弗罗伊德的学说 ,以及他的政治理想等。概括地讲 ,三岛由纪夫的美学核心是生、死与美。从他的小说《忧国》开始 ,他的美意识发生了变异 ,即他将美与恶视为等同。三岛由纪夫的这种审美意识追求 ,不能不使他的美学走向危险与恶的绝境。小说《忧国》展现了三岛由纪夫爱、性、血、死等合而为一的美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前途,张闻天进行了经济上的思考。他提出了限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建立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强化国营经济、展开经济上的和平竞争等主张。他的思考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