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6—18世纪英国婚姻法的变革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喜蕊 《江淮论坛》2009,(6):121-124,140
16—18世纪是英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但世俗化、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观念并没有在婚姻法领域得以贯彻,中世纪确立的父权至上、宗教婚姻和永不离异仍然是婚姻法领域的主要法律原则。不过在这一时期,英国的婚姻法并非静止不变,婚姻法领域的国家法与习惯法相互博弈,不断地迎合着社会的变化,孕育了世俗化、自由化和平等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自明代万历三年设副总兵,南澳岛成为东南沿海的军事重镇,由此开启了闽粤两省共管的历史。从文献记载来看,水师官弁长期把持海岛事务为南澳岛带来了惠民之政,也带来了兵丁结党欺民之弊。在王朝逐步将清初东南海域的地方豪势清理之后,文官借由粮饷贪墨案介入南澳岛权力系统。雍正十年,清廷设立了粤闽海防军民同知,海隅孤岛由此成为具备成熟建置的独立行政区域。  相似文献   

3.
论16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进程和基本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6世纪以前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在亚欧旧大陆范围内进行的,实现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包括使节、商人、宗教徒、游牧民族、战争等五个方面,其发展进程表现出偶然性、缓慢性、周邻性、在东亚邻国单向性辐射传播、接受以佛教为基本内容的外来文化和华夷观主导性等特点。虽然如此,16世纪以前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和世界发展进程仍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4.
16—18世纪,中国文化能够传播到西方,东学西渐产生广泛影响,并不是中国有意而为之,而是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水到渠成的结果。究其动因主要为:强大的国家硬实力,高素质的文化传播者,欧洲社会转型的需求。这种中国文化被"走出去"的动因对思考当下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16至18世纪,中国国内大宗商品贸易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与当时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有关。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使中国形成了江南、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上游、华北和西北五个经贸区。经贸区之间、经贸区与区外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频繁,意味着中国国内大市场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6.
委巷文人是一个与两班文人相对的概念,构成较为复杂,既有来自朝鲜朝中人阶层的译官、医官、画员等,也有来自于最底层的奴婢、胥吏等。学界认为,17-18世纪委巷文人诗社主要有:枕流台诗社、三清洞诗社、洛社、松石园诗社,但以上并非皆可称为诗社。其中枕流台诗社当改为枕流台唱酬;三清洞诗社当改为三清洞诗会;洛社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社,但是初具诗社的雏形,可以继续沿用该名称;松石园诗社是朝鲜王朝第一个正式的委巷文人诗社。委巷文人通过社集的方式联络感情、寻找阶层归属感,亦编撰了委巷诗人诗选,委巷文人社会力量的壮大与社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10-13世纪中朝日文化交流与东亚文化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0-13世纪,中国文化仍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朝鲜和日本。同时,随着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文化中异质成分、创新成分的不断增多,日本、朝鲜对中国大陆的文化输出日益明显起来。这对东亚文化圈的巩固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喜蕊 《理论界》2007,2(12):92-95
18世纪的英国是离婚法改革的前夜。旧的离婚法顽固地的限制着人们的离婚行为,新式便捷的离婚习惯却逐渐成为被人们普遍认同的规则,这种在社会中衍生为社会所广泛接受的习惯法的广泛存在显示了大部分的离婚行为游离于国家法律之外。通过梳理18世纪离婚的国家法与习惯法,我们可以看到新旧观念的冲突和新旧力量的消长。并可以发现其所孕育的19世纪离婚法改革的必然趋势,体会习惯法和国家法的对立、妥协以及推动制度创新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18世纪的法国是社会大转型时期:随着工商业的兴盛,崛起的中产阶级开始挑战日趋没落的贵族;城市的扩张及其文化的繁荣,促成民众文化共享、自由意识觉醒;此时,波旁王朝试图阻断巨变的社会洪流,强化专制职能;但是,貌似强大的专制政体在社会巨变的浪潮中却日显老态与无能:改革总是不了了之、首都规模急速膨胀、政府失去舆论控制、王权遭到蔑视与冷漠。这种共存与对抗的转型特征,使法国成为18世纪欧洲反封建运动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10.
王华锋 《兰州学刊》2007,(3):148-150
海盗问题是中国海疆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史学界对清代海盗问题的研究侧重于两个时期,一是17世纪中叶的明清之际,一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乾嘉年间,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但是,对于18世纪的海盗问题,众多学者却很少涉及.在18世纪初期,也就是所谓的康乾盛世的起始阶段,中国的海盗活动却有一次突增的现象,该论文对1708-1717年(康熙四十七年至康熙五十六年)的海盗问题及成因加以简单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1.
18~19世纪中朝两国的使团来往是一个连贯、延续的过程,朝鲜朝使臣出使中国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通过资料梳理发现,燕行书画艺术交流活动多集中在以洪大容、朴趾源、朴齐家、李德懋、柳得恭、金正喜等人为中心的"北学派"或具有北学思想的燕行使臣身上.对这些燕行使者著作以及相关的官方史料和其他个人文集所载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考察他们燕行期间的书画见闻及其和清人的艺术交流活动,可以总结出18~19世纪中朝两国文人书画艺术交流的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和卫国 《兰州学刊》2006,(7):44-46,55
关于18世纪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理学与经世的关系问题,往往为人们所忽视。本文以理学官僚杨锡绂为引,试图对以上问题,以及理学与18世纪中国的发展走向等问题作出初步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17、18世纪欧洲宫廷服饰在文化背景、含义及渊源、服饰特点、风格等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指出这一时期服饰风格对现代时装设计及服装审美的影响作用,提出我们研究西方民族服饰文化其意义在于能融合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以提高我们的服装设计及服饰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思想家第一次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农业发展理论,大农场制理论是他们的核心观点之一.近来国内学界重点关注重农学派重视农业的原则,以期借鉴于中国的当代农业建设.但是这一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考察18世纪法国的大农场制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法国重农学派的农业发展思想和大农场制的意义,也有利于进一步思索同样是小农占优势的法国农村是如何共存大农场制的.  相似文献   

15.
福建沿海的海盗问题并没有因为18世纪的"康雍乾盛世"而销声匿迹,相反,在政府无力统辖该地区的前提下,福建沿海的民众生活反而呈现出奇异一幕:要么成为海盗,要么自发反抗海盗,依靠朝廷剿灭海盗是不现实的,民众身份的复杂性与清王朝的海疆政策息息相关。福建海盗问题是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的真实体现,同时也构建了一幅18世纪福建沿海地区的社会真实图像。  相似文献   

16.
李明军 《学术研究》2002,(6):158-162
18世纪文人穷愁不遇的背后是儒家理想的破灭。在出与处的二难选择中,他们被迫选择了后者,因而也就失去了精神上的依托,成为精神世界的孤独者,缠绵的感伤化为强烈的悲哀。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希夷梦》成为18世纪文人小说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参与"新航路开辟"的西班牙通过一系列殖民活动,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体系,成为十六世纪的世界霸主,世界第一个"日不落"帝国。它那具有封建专制特色的殖民统治对拉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并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成为了世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中国社会观念的变迁与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 ,是立翔博士《近代的初曙》所论证的一个崭新命题。 18世纪中国社会的新观念直接推动 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全面近代化的历程 ,而《近代的初曙》一书为学术界展开“18世纪中国”的研究 ,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有关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经济的角度.实际上,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过一定作用,只是学界鲜有论及.本文将通过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华出版活动的考察为中心,揭示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三晋地处异质文化交汇地带,形成了多元性的地域风俗和文化。早在先秦时期,三晋地区便出现了《晋乘》、《晋春秋》等史著以及坚持书法不隐的良史董狐。公元3-6世纪,三晋地区史学的传播和发展较快,以史论事,撰述记史成为一种学术习惯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精于史学,任职史官,撰修史著者,为数不少。北魏时期,一批河西著名学者的群体性迁徙,对公元5世纪中后期三晋地区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公元3-6世纪,三晋地区史学发展显现出明显的家族性特征,史学人才大多以家族的形态出现,家族性习史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