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赛典赤·赡思丁是元代回族杰出的政治家,他先后任陕西和云南的行政长官,建立屯田制度,兴办学校,建筑清真寺,修路造桥,开辟驿站,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其子纳速刺丁。忽辛,其孙伯颜、伯颜察尔,都在朝廷任过要职。父子祖孙游宦之处,多有后裔留居下来,年深日久,赛典赤氏遂成为回国人中最大的家族。《清真指南》的作者马注在《赛典赤·赡思丁公莹碑总序》中说。“四百年来,子孙星列,因名著姓,派异支分。其他杂处,无可稽考。”“赛典赤”为阿拉伯文赛义德·艾哲里的传统译法,意为“荣耀的圣裔”。持有这个称号者,都与伊斯兰教先…  相似文献   

2.
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新疆后,在南疆实行伯克制度,任用维吾尔族人为三至七品伯克,管理南疆地区民事。乾隆二十四年,大小和卓亡后,尚有后裔流亡于巴达克山、浩罕一带。道光以后,其后裔在浩罕等国支持下,利用维吾尔族白山派崇信和卓的心理,多次骚扰、侵占南疆地区,相继发动了张格尔叛乱、七和卓之乱、倭里罕之乱等,为此清朝展开了反和卓后裔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额尔古纳右旗从政治上、生活上给予华俄后裔多方面的关怀和照顾,先后安置了102名华俄子女就业,7人农转非安排了工作,解决了67人两地联姻户口问题。还用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来的400万元专款,为绝大多数华俄后裔贫困户每户购奶牛一头,为另一些贫困户解决了其它致富项目。两年来,全旗已有60.2%  相似文献   

4.
1992年6月23日,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人民难忘的日子。这天,以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主任巴图巴根为团长、区政府副主席巴拉坦·敖尔其为副团长的赴滇考察团一行12人,带着自治区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专程到兴蒙乡看望700年前落籍在这里的成吉思汗子孙,骨肉相聚,亲情感人。兴蒙乡聚居着5000多蒙古族同胞,他们是元代忽必烈征服云南后留下的士兵后裔。经过700多年的沧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在喜马拉雅山雪峰中的谷地——瓦底村,这个世界上唯一保留下来的雅利安人后裔居住的村庄,一经发现,便立即引起各界的关注。几千年来,这支雅利安人祖祖辈辈维护着本民族的高贵性。如今她的发现,对于西方国家公民,尤其是那些因将自己看作雅利安种族典范而自豪的德国居民来说,无疑是  相似文献   

6.
关于俾路支人的家园和他们的原居住地问题争议颇大。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阿拉伯人的后裔,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他们与波斯人有血缘关系,还有的历史学家把他们归为土库曼人的后代。英国历史学家白特顿和拉森就主张俾路支人是波斯人的后裔,M·L·坦姆斯也同意此看法。而哈尼加夫和帕坦节则认为他们是土库曼人的后裔。托马斯·哈尔迪爵士和其他一些历史学家都主  相似文献   

7.
文章根据藏文古籍《门隅明灯》的相关记载,梳理了吐蕃赞普后裔在门隅的繁衍与承袭。门隅本为吐蕃属地,吐蕃末年王子藏玛被流放至此,其后裔在当地被尊为王,逐渐形成了弥森巴王和康巴王等两个王系,一直以来统治着广大的门隅(含珠隅)地区。赞普后裔在门隅的统治,使吐蕃文明传播到门隅各个角落,也奠定了门隅的历史、法律地位,这是所有帝国主义和扩张主义者都无法改变的。  相似文献   

8.
女士们!先生们!我叫郑云良,是郑和十八世孙,在昆明钢铁总公司铁路运输处工作,曾任昆明市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现年59岁,已退休,回玉溪北城东营村居住。我们家世居昆阳州,明末清初时,马、郑家族上百余户。咸丰六年,郑和后裔参加了反清起义,起义失败后,清廷对回民实行残酷的镇压,郑和后裔把“马哈只碑”掩埋起来,逃往玉溪的东营、西营、大营村。从此,就离开了祖籍昆阳,直到清末民国初,昆阳回民在月山上筑坟,挖到了马哈只碑,把碑立在原墓地。1913年,袁嘉谷先生发现马哈只碑,发表了《卧雪堂文集》,世人才知道郑和是昆阳回族马氏,“事今…  相似文献   

9.
苏禄东王后裔作为穆斯林群体,虽没有祖先崇拜,但存在一定的祖先认同,他们的生活变迁史,是其在中菲六百年交往背景下的文化适应和自我构建,"宗主国"与"藩属国""王裔"与平民、伊斯兰文化与传统儒家文化等不同主体的交流和互动,历史时序的久远、苏禄东王后裔的情感关怀、文化自觉和中菲关系的变化是其族群身份和祖先认同变迁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0.
我们每个人对未来都有一份美丽的憧憬。在中国,孩子是未来,是父母的未来,家庭的未来!当然,更是共和国的未来!孩子,是蓝天上拖着斑斓绚丽光环的太阳,多少人即使在梦里,也萦绕着对他们的寄托。然而,在中国西南边疆,却有这样一批人,对他们的“未来”生出了深深的忧思。他们是军人,确切地说,是当了父亲的军人。在者阴山前线某部二营,我认识了一位营长,名叫杨忠,昆明人,在边防干了20年。他的妻子是他青梅竹马的同学。有一年冬天,他第一次回家探亲。他在山  相似文献   

11.
传统戏剧和评话《杨家将》中有一位萧太后,这是大家熟悉的人物。在历史上这位太后称承天太后,在她及其子辽圣宗统治的将近半个世纪中,辽朝达到了全盛时期。在辽朝存在的二百多年中,象她那样曾经“称制”“摄政”,担任整个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共有三位萧太后。除承天太后外,辽朝开国时期的淳钦皇后(应天太后)述律氏,也对辽朝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读者也许不太注意到,这三位萧太后的祖先却并非契丹人,她们是回鹘的后裔。  相似文献   

12.
论古代百越及其后裔民族的纹身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纹身是古代百越及其后裔民族心理特征的一种外在表现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寓含着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深刻的文化意蕴,孕育出很多与纹身相关的风俗文化事象。从古代美学的角度来看,纹身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装饰艺术形式,是古代民族艺术发展史上的奇葩。本文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考证和探究了古代百越及其后裔民族纹身艺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蒙古国的陶克陶胡后裔访问记苏赫巴鲁1993年“忽兰萨拉”月(马的七月,花的七月),我背着沉甸甸的《大漠神雕——成吉思汗传》,应邀出席在蒙古国举行的首届“世界蒙古文学作家大会”。借此时机,于7月7日下午4时,由中国蒙古族教育学者赴蒙古国立大学考察深造的...  相似文献   

14.
回回民族是在元代才开始形成的。大量的回回是在蒙元时期来到中土,从事各种职业,少量的则是早先寓居中国的波斯、大食人的后裔。他们长期定居我国各地,和国内各族人民特别是汉族人民杂居,彼此互相通婚(不少汉人信奉了伊斯兰教),文化上的相互渗透,逐渐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吸收汉、蒙、维吾儿等族成份,而又具有自己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及文化特点的新民族——回回民族。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今青海省化隆县为"戎"或"西戎"的核心居住区,也是"河湟"地区的组成部分。我国西部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在此相互交往、征战、交融,使史称"戎"的民族已不复存在,但"戎"这个部族名称和地名得以保留下来,一直延续至今。唐朝开元年间,吐蕃占领"戎"地,并在此置守捉使。吐蕃王朝覆灭后,其后裔逐渐由兵演变为民,但他们一直保持着祖先的服饰和尚武习俗,保留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射箭等传统活动。  相似文献   

16.
接触欧洲文明通常给美国印第安人带来物质和文化上的灾难。可是,迄今为止,住在中美洲残存雨林中善于随机应变的拉坎敦印第安人,似乎尚能适应西方生活方式。人类学家D·鲍里曼斯实地考察了这些古代玛雅人后裔。  相似文献   

17.
你知道吗?在西亚、东欧的一些地区还有蒙古人。他们多数已不讲蒙古语,也不用“蒙古”这个族称了。阿富汗的哈扎拉人就是其中之一。哈扎拉人主要集中在哈扎拉贾特山区。此外,在坎大哈、赫拉特等省也有散居。据1978年估计,阿富汗有哈扎拉人130余万,约占全国总人数的8.6%,他们还保留着部落残余,约有10多个大部落。在伊朗与阿富汗接壤的地区,还住有13万多哈扎拉人。“哈扎拉”是波斯语的译音,意为“一  相似文献   

18.
唐宋时期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活跃在南海丝绸之路上,成为南海丝绸之路一支活跃的力量。后来留居中国本土的他们的后裔成为形成中的回回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到了元代,朝廷重视海外贸易,擢任回回人主持海外贸易机构,使元代的海外贸易较唐宋时期更加发达。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在其所著《蒲寿庚考》首章《蕃汉通商大势》中写道:“自八世纪初至十五世纪末欧人来东洋之前,凡八百年间,执世界通商之牛耳者,厥为阿拉伯人。其最盛之时,则在八世纪后半阿拔斯王朝奠都缚达以后。阿拉伯人由海上与中国通商,彼…  相似文献   

19.
朱建路  刘佳 《民族研究》2012,(3):76-80,109,110
河北省大名县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李爱鲁墓志》一方,为学界提供了关于元代大名路唐兀昔里氏家族后裔的新史料。墓志提供的信息有利于进一步考证史籍记载元代大名唐兀昔里氏家族人物关系。此件墓志是今存元代大名西夏人的珍贵文物,弥补了大名唐兀昔里氏家族未曾发现实物证据的缺憾。  相似文献   

20.
坐落在扬州市江都境内的常氏宗祠,始建于明中期,清末期移址,后来逐渐衰败直至拆除。常氏后裔对祖先的记忆也随着祠堂的消失逐渐淡漠,本文通过走访当地常氏族人、查阅相关史料,探索出扬州常氏支系始祖及世系字辈。对于研究常遇春家族史、明前期历史文化、江都地域史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