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近代中国和日本茫茫书海中,张之洞的《劝学篇》和福泽谕吉的《劝学篇》是两部对各自社会有重大影响的著作。这两部同名著作是西学东渐中日的时代产物,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它们展现了中日传统文化在西学冲激下演变的两种模式,在西学取舍观、东西比较观、传统文化价值观、国家独立途径等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泾渭分明的思想分野,从而揭示了两种西学观的尖锐对立,反映了近代中日两国在西学观上的时代落差和认识落差。在考察研究中日近代化一成一败的历史结局的成因时,西学观的差异应当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视角。中国近代化虽然失败了,但中国传统文化在欧风美雨的氛围里,留下了缓慢地向近代文化蜕变的轨迹,张之洞的《劝学篇》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节。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化传统深深植根于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和理性主义的兴起,从而张扬理性、以合理性之尺去度量整个世界和社会生活一直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向度,特别是随着科技文明的不断推进,合理性思潮以貌似价值中立的技术理性渗透到了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与渡边华山虽身处中国和日本两个不同的国度,但他们在相似的历史、社会背景及动机下,在吸收西方文化方面,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建树.只是由于中日两国吸收洋学的环境、归结等不同,二者同途而异归.正是这种同途而异归的结果,对尔后中日在近代化过程中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及两国各自的近代化进程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大学张锡勤教授的新著《中国近代的文化革命》(以下简称《文化革命》)一书,最近已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过程中,如何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和正确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为我所用,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战略任务。中国近代文化革命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借鉴。张锡勤教授的《文化革命》一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系统地论述、评价和总结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正>康有为是近代中国在西方文化冲击面前第一个建立了完整的思想体系的思想家,《大同书》则是其思想体系的集中表现。这部书反映了作者赶上西方、超过西方的愿望,以及关于如何实现这一愿望的若干思考。它在今天之仍然值得注意,重要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深受西方的影响,不少人忽略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现代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和"民族文化虚无论"。在17—19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欧洲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在园林、绘画、审美方式上出现了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的新趋向,极大地推进了西方文化的现代化步伐。但是,受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格局中所处被动地位与状态的影响,中国学界长期有人轻视传统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对传统艺术不免多一些打压、否定,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传统文化虚无论"。在今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有必要站在更加开放的文化立场上审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7.
赵晓耕  崔锐 《浙江学刊》2007,7(1):141-146
《申报》素有“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之称,其中涉及的法制内容也相当广泛。本文试图从《申报》创刊到民国之前所载法制内容的分析出发,探究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转型时期中民办传媒对法制进步的影响。《申报》批判传统司法积弊,引入西方法治文明,监督政府及司法运作,推进了清末的法制进步。  相似文献   

8.
<正> 在上古时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各自独立发展的。约在十五世纪,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传入西方,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论述“印刷、火药和磁石”的作用说:“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见培根所著《新工具》,转引自《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这说明了中因的技术发明传到欧洲之后起了促进西方近代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十六世纪后期,即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到中国传教,在宣传耶教的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古代的天文学、数学等科学知识,更向西方介绍了中国  相似文献   

9.
徐可 《浙江学刊》2006,(2):107-109
近代浔商长期受传统儒学思想文化的熏陶,在他们身上传统儒商的文化意蕴占了主导地位,但浔商又因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应运而生,得近代中国风气之先,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在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浔商演绎着他们复杂多元、矛盾而又统一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0.
宁莉娜 《求是学刊》2006,33(6):32-37
中国近代文化革新,旨在通过文化批判与重建,实现社会变革、民族复兴,它是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碰撞、有识之士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西方逻辑方法以其特有的科学基础与思维形态进入启蒙思想家的视野。由严复首先译介和传播归纳为主的逻辑方法,到金岳霖等思想家运用逻辑分析方法重构哲学体系,都将西方逻辑方法作为转换思维视角、融通中外文化的路径。在中国近代文化革新的进程中,西方逻辑方法的中国化特征十分鲜明,并由此承载了中国近代吸纳西方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大潮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1.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专门研究日本的著作。在《日本国志》中,黄遵宪较系统地阐发了“以法治国”的思想,第一次将西方的“法治”概念引入中国,从而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主张实行近代法治的思想家。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法治思想的梳理和研究,探讨黄遵宪法治思想在中国法律近代化中特殊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英军 《唐都学刊》2005,21(3):116-119
中国近代民权是由西方民主权利思想转化而来的本土化思想形态,是与专制权力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是论证近代权力与权利的正当性的革命话语。它从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蜕变出来,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扬弃了西方各种政治学说的适用成分但又有别于西方民主观,具有自身的思想特性。它含义复杂,在不同历史情境中有不同的所指。它与民本、民主、人权、自由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工具性、集体性和激进性是中国近代民权在社会功能上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东亚地区是东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传统的东亚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应为中国的儒家文化。在纷繁复杂的东亚传统文化中,儒学一直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儒学不但对东亚地区古代社会发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对东亚地区近现代社会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样属于一个东亚文化区的中、日两国,虽然在近代以前的漫长社会中,都崇尚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同样都遇到了西方文化的猛烈撞击,但近代化的结局却出现了成败两种截然相反的后果。这给人们提出了一个必须  相似文献   

14.
《求是学刊》2013,(6):5-10
近代俄罗斯哲学是俄罗斯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之果。考察西方哲学对近代俄罗斯哲学的影响,能为我们认识和评价当代俄罗斯哲学提供启迪。西方哲学对近代俄罗斯哲学的影响,既体现为俄罗斯学界对其哲学产生时间的界定,也体现在斯拉夫派与西方派的大争论中。法国启蒙哲学的政治思想和唯理论、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和价值理念,通过影响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成为唤醒近代俄罗斯哲学苏醒的号角和促进其诞生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
日本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社会科学专业负责人、大学院国际关系理论课程主任谷嵨乔四郎教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邀请,于1984年9月21日至10月10日访华,就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近代思想的基本结构以及近代日本对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等问题,同中国学者进行多次座谈和讨论。谷嵨乔四郎教授在日本哲学界素以研究黑格尔、马克思、维贝尔思想著称,曾发表过不少有关著作,主要的代表性的著作有《现代技术社会的理论与行动》(1970)、《关于辩证法的社会思想史考察》(1972)、《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6.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文化——包括其中的道德规范、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溶入了不少西方文化的成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日本文化摄取西方文化要素,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代日本文化,并成为促成日本近代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近代日本文化经历了一个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而且目前这一过程仍在不断深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近代以来,日本成  相似文献   

17.
张凯 《浙江学刊》2013,(1):48-54
晚清民国时期,以西方学术重构中国文化体系成为近代新学术社会建立的必要环节.国难之际,科学学术与民族精神间的张力日趋紧张,如何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学术、社会之间建立联系,成为学界的焦点.蒙文通撰述《儒学五论》,以秦汉新儒学为轴心沟通中华文明义理之学、经史之学,力图重建国史体系,阐释中国历史文化中义理、制度与事实的能动关联,回应清季以降纷纷扰攘的经史、中西文化论争,为在现代学术语境中落实与实践“明体达用”之儒家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自近代以来,关于东西方文化论争,中国知识界莫衷一是,百余年来几经反复,至今仍未形成大致共识。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孜孜以求,致力于这一问题的探究。尹德翔的《东海西海之间——晚清使西日记中的文化观察、认证与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以下简称《东海》)回到晚清的历史坐标,结合由21世纪中外现实而生的忧患意识,对东西方文化做出了个人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以商品经济为生存基础的中国商业文化一直存在于儒道释三家合一的传统文化中,以义利之辩、理欲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至近代,严复、康有为等维新派引进西方文化,从而使中国传统商业文化观念第一次以理论化的形态出现。胡适在吸取西方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建立了商业文化观念特有的哲学思维原则和方法论。孙中山则提出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在内的商业文化观念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展示了一个既不同于欧美民主政治型社会,又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儒家型社会的、以商品经济文化为特色的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的近代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传统,决定了近代科学不可能首先在中国出现。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近代科技在西方先进国家的突飞猛进以及西学东渐和中国社会的内部发生变动,近代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了古老的中国,并产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影响,促使了中国近代科技的产生和科技队伍的形成。本文拟对这一长达200余年的近代科技在中国传播和中国近代科技产生及发展过程,作一番较为详尽、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