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唐明贵 《东岳论丛》2007,28(3):105-109
有宋一代,《论语》研究不仅数量大增,而且注解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论语》学进入了所谓的“宋学”时代。其成因与统治者推行的尊孔重儒的政策、儒家道统的确立和四书学的兴起、义理之学的兴盛及儒家学者从哲理层面对佛、道思想的吸收融合有关。  相似文献   

2.
禅宗发展至宋,一枝独秀,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它对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行为及创作均有很大影响。黄庭坚即是如此。黄庭坚从小就受禅风熏染,“少喜学佛”①,其禅家思想有家族渊源.他的祖母仙源君就喜奉佛参禅②。其兄长黄大临(字元明)和二弟黄叔达(字知命)同他一样,从小就浸染佛禅③.黄的家乡江西,在后来两代成为南宗禅的滋生与繁衍基地。唐末五代时,南排由青原、南岳两系派生出云门、法限、曹洞、伪仰、临济五家,形成“一花开五叶”的局面。至宋时,云门、临济一直鼎盛,其余三家先后衰竭,后临济宗由慧南、方会分创黄龙与杨、…  相似文献   

3.
成积春 《齐鲁学刊》2002,(3):106-110
石介是“宋初三先生”之一,其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统论、神秘主义气运说、反对佛道以及“公于天下”的道德评价论等四个方面。石介的伦理思想启迪了程朱的伦理思想,对后世也产生过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对玄言诗的研究中,何谓玄言诗一直是众说纷纭。笔者在总结前贤的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玄言诗是魏晋到宋初时期以体悟玄学义理和佛理为主旨的文人诗这样一个定义。  相似文献   

5.
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 ,宋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活力 ,熠熠生辉。其原因除了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文教政策有关外 ,最重要的还在于历史为宋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唐宋时期的社会变迁为宋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活力 ,国内民族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又为宋文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成的宋文化 ,明显地具有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兼容性和整合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宋前儒佛道三教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传入中国,就在与儒、道不断的冲突、论争与交流中发生并实现着三教的融会。佛教初传时期的经籍翻译中就融会、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哲学、伦理和宗教观念,特别是其中的儒化、道化倾向非常明显。两晋时期的玄佛合流,实际上已初具三教融会的意义。南北朝时期,三教融会的趋势又有所发展。当时的很多名士、佛徒和道士,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三教一致、三教融合的观点。但该时期三教之间特别是佛、道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日趋激烈。隋唐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钳制与制衡,一方面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以佛、道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补充,推行三教并用的文化政策,形成了三教鼎立的局面。三教真正的融会、合一是在宋元明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高建立 《中州学刊》2006,(5):195-198
“宋初三先生”是指胡瑗、孙复和石介,他们是北宋初期的著名思想家。唐及宋初佛、道的发展冲击了儒学,导致思想上出现了混乱,引起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极大警觉。宋初三先生充分认识到佛道思想对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危害,本着对国家民族负责任的态度,从思想上对佛道发起了攻击,并通过创建书院来宣扬儒家思想,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打击佛老异道,以振兴儒学。三先生复兴儒学的思想和实践对后来的理学思想家影响极大,对以后影响中国700年之久的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8.
明代统治者仍和唐、宋以来历代统治者一样采取三教并用的政策。他们在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都曾广泛利用符派道教为他们服务。因此,在明中叶以前,除全真道相对地逐步沉寂而外,符派道教则仍处于继续兴盛的时期,特别是在明世宗的时候达到了高潮,发展到了极...  相似文献   

9.
宋初三朝的崇文风气与文风的演进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的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宋初柳开、王禹等人的复古主张和实践,但就宋初文坛的整体情况而言,柳开、王禹等人代表的文学复古革新倾向却没有发展为文坛的主流。当时文坛最为壮观的是佑文政策刺激下崇文风气的形成与诗赋创作的...  相似文献   

10.
隋文帝、炀帝父子顺应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以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大业为基点,及时调整与改革文化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儒、道、佛三教并重的方针,消除了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之间的隔阂与敌对状态,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从而形成了多元化、混合型的新文化体系。隋代在调整与改革文化政策的过程中,较好地解决了继承与发展、因循与变革的关系,因而避免了变革时期的大动荡,成功地肩负起了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丁双双  魏子任 《河北学刊》2003,23(6):151-155
佛事消费习俗是唐宋时期一项重要的丧葬消费习俗,这一习俗的形成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与时人的心态观念密不可分;反过来,该习俗又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唐、宋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既有相通之处,又因佛道二教的发展等原因而各具特色,但总起来看,佛事消费习俗在唐宋时期的丧葬消费习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们的生死观、价值认知、社会崇尚等一系列追求倾向和消费倾向,影响后世深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封建社会工商管理思想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绍强 《东岳论丛》2000,21(3):71-74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中的私营工商业基本取自由发展的态势,山泽鱼盐之利采取放任私人经营、官取其税是此时期发展的主线。自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之后形成的国家控制工商业的理论──轻重论,成为其后历代封建王朝制定工商管理政策的理论基础。唐、宋时期,刘晏、王安石等继承传统的轻重论并有所发展,对传统的工商管理政策进行修改,使之继续发挥了巩固专制集权统治的作用。明、清时期,随着中国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作用的扩大,轻重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逐步为主张发展私营工商业的理论所代替,中国封建社会由国家直接控制工商业的政策也逐步向官督商办的政策转变。  相似文献   

13.
<正> 自唐后期以降,在统治者的禁佛影响和农民战争的涤荡下,寺院经济势力渐趋衰落,历五代而宋,这一衰落的趋势继续了约四个世纪。但是到了  相似文献   

14.
安西榆林窟     
《中文信息》2008,(5):117
安西榆林窟为敦煌石窟的组成部分。俗称万佛峡。位于甘肃省安西县城城西南约70公里的踏实河两岸。该窟现存40个洞窟,东崖32窟,西崖10窟,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建造和重修,有壁画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画佛神像10826幅。  相似文献   

15.
清代宋诗派是一个连续不断又有相当声势和影响的诗论流派和诗歌流派,本文则以诗论流派为研究对象。它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即康熙时期以吴之振、田受、汪懋麟、叶燮等为代表,道威时期以程恩泽、何绍基、祁藻、郑珍、莫友芝等为代表,同光时期以陈衍、沈曾植、陈三立、郑素净等为代表,形成序曲、高潮和余波。清代宋诗派理论是对明代七于派格守后音的形式拟古倾向和肤廓虚矫之弊的一种时代性反拨,由崇唐转向崇来,形成崇尚宋调、效法宋诗的强劲风潮。一、序曲:康熙时期宋诗派的理论康熙时期的宋诗派针对明代七子派尊奉盛唐亦步亦趋而大力…  相似文献   

16.
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阻塞 ,手工业的蓬勃发展 ,造船业的迅猛发展 ,指南针的使用和宋王朝对海外贸易的鼓励政策 ,种种良好的社会基础使宋代的海外贸易空前兴盛  相似文献   

17.
唐、宋时期的“驴鞠”中安唐、宋时期,有一种别开生面的体育活动──"驴鞠"。在唐代是女子的运动项目,如《新唐书·敬宗本纪》记载,敬亲曾令"内国"宫女"分两朋驴鞠"。郭知运的儿子郭英义也曾教女位乘驴击球,供其观赏(《新唐书·郭知远传》)。到了宋代,已不是...  相似文献   

18.
略论宋王朝对瑶族的政策李默岭南瑶族的来源是复杂的。而一些学者认为是“宋至元代,湖南瑶族大量向两广边境迁徙”①而来。造成大量迁徙的原因是“宋王朝对瑶民的压迫和经济剥削的加深②”。张介文同志作了具体的阐述,一是“封建统治阶级不断地对瑶族的征剿,如‘宋庆历...  相似文献   

19.
标志着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传统友谊的重修广州天庆观碑的发见,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它不特对于研究公元十一世纪中国与三佛齐的友好往来贸易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对于订正《宋史》《三佛齐传》和《注辇传》记载的矛盾,以及为证明《宋会要辑稿》等书关于熙宁十年注辇国王奉贡事的记载不足为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论北朝的两次灭佛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佛教史上,“三武灭佛”是很出名的历史事件,其中两次(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是发生在北朝时期。长期以来,许多史学家把这两次灭佛的原因仅仅归结为佛道之争。解放以来,许多新编的史书仍持这种观点,因而也就降低了灭佛斗争的意义和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就北朝时期这两次灭佛斗争谈些浅见。 一 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以来,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是其发展时期。佛教教义宣传“生死轮迴”和“因果报应”,这种说教是有利于统治阶级的。面临广大人民的反抗,南北朝时期的统治阶级便可以利用佛教的教义占欺骗、麻醉人民,让广大人民把希望寄托于来世,“从而使他们忍受这种统治,使他们放弃革命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