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中国在世界上的国家形象是滞后于现实发展的,中国进入了一个需要自我构建国家形象的时代.在国际传播话语权仍为西方主流国家所掌控的局面下,中国仍是一个国际传播力弱的国家.拓宽传播渠道,研究切合中国实际的传播策略是目前所必需的.本文结合实证研究分析了以来华留学生为自我构建国家形象传播渠道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软实力与中国对东南亚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继鹏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7,(4):71-77
本文以软实力理论为指导,概括考察了中国与东南亚外交关系史。认为虽然软实力是个新出现的国际关系概念,但在中国与东南亚几千年的交往史中,软实力实际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目前,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也与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思想与实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历史的经验、国际关系的演化趋势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今后的中国与东南亚外交中,软实力外交应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外交手段与外交领域受到重视,而软实力外交能否成功实现,取决于中国能否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先进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3.
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公民参与的扩大使得超越传统外交的公共外交迅速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外交也逐渐超越最初的战争及意识形态宣传,转而寻求国家内外真正的民意支持,发展国家之间更加长远的文化关系,以及顺应国际公民社会对全球治理问题的广泛参与。本文在梳理公共外交的发展脉络并比较分析相关概念之后,着重介绍品牌国家的理念和操作实践,以期为新时期中国的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王秋彬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4-39,171-172
近年来,公共外交在中国悄然兴起,从政府到民间,从中央到地方,从决策层到学术界,"公共外交"变得炙手可热,中国俨然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国公共外交发展不仅面临诸多技术层面的问题,也面临诸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诸如配套机制建设赶不上公共外交发展速度;公共外交的官方色彩明显而民间力量参与不足;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步伐,等等。为了充分发挥公共外交的独特作用,中国应当转变政府在推进公共外交中的职能与角色,鼓励更多民间力量参与,在推进公共外交过程中实现平等交流与双向互动,还可以尝试在国外建构本土化的公共外交平台。一言以蔽之,中国公共外交需要在技术层面有所改进,在观念层面有所提升,在机制层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5.
疫情期间,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深化,东南亚成为美国外交的战略重心和中美博弈的重要场域。美国以教育交流、文化传播、政治干预等多种手段强化对东南亚青年公共外交,形成战略性和联动性较强、重视适切性和差异化、力促内外宣协同发展、关注数字化转型机遇的韧性迭代体系。“东南亚青年领袖计划”是该体系的代表性项目和主轴,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规模化网络,统摄多元利益相关方。该体系对我国在东南亚开展青年公共外交构成多维挑战,但同时也带来诸多机遇和启示。我国面向东南亚的青年公共外交工作,亟须在综合评估现状的前提下建立结构合理、运转流畅的韧性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正日益获得人们的重视;文化与外交的联姻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悠久历史、并与东南亚临近的文化大国,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外交拥有其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中亚来华学生对汉语的文化需求,发现相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对新疆4所高校的中亚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问卷内容包括了中亚留学生已经掌握和了解的文化内容;想要掌握和了解的文化内容。作者将留学生分为硕士生、本科生、非学历学生以及零起点的留学生四个不同类别,分析统计出不同等级学生对汉语文化的需求以及相应的教学优化设计方案,旨在给相关的院校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正在发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大变革,大力发展软实力是新世纪壮大综合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大国竞争的表现形式在"硬实力"领域显得"软"一些.在"软实力"领域显得"硬"一些,也就是说,软实力的较量要更加激烈、深入和广泛.加强软实力建设要求我们重视公共外交的研究,特别是要密切关注公共外交的主体和受体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发现软实力建设中的悖论问题,并与时俱进地寻找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理论与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9.
陈翔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15,(2):58-72
由于南海争端的升级以及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等诸种因素的作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面临一系列困境。越南由于自身战略地位和在东盟组织的重要性以及与中国关系的多种特殊性,成为中国开拓东南亚外交的突破口以及理顺东南亚外交的通道。越南与中国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的趋同性、在文化上的同源性、在经贸上的互系性、在外交战略上的契合性,都使得中国可以依靠越南及发展中越关系这个抓手搞好与整个东南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国际汉语热不断升温、各高校留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等现状,通过分析我国及世界先进国家的留学生招生工作的模式及特点,阐述了当今中国高校应如何结合国情、校情进行策略性、计划性、长远性的留学生招生工作,以适应国际化需求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东南亚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关键区域,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冷战结束以来,中国逐渐在东南亚塑造了良好的经济、政治、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国家形象。当前,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经贸问题、南海争端和中国威胁论的影响等问题。要进一步塑造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必须深化各领域的合作,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加强文化外交,协调好与美日在东南亚的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即开办了留学生教育事业,但与之密切相关的教育行政管理机制的建立却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愈加重视其教育水平的提高,不断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以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教育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各省教育厅承上启下,地方高校配合与自主并重相结合的宏观管理结构。然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政府与高校及相关非政府组织更加密切的合作,在充分交流沟通的前提下为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面对来华医学留学生医疗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文化适应、法律差异、语言障碍等诸多问题,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坚持医学伦理与医疗法律相融通,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培养与培训等措施,切实保障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17.
“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是留学生教育发展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以此反思梳理我国近年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针对规模发展多靠政府推动而留学生教育自身吸引力不足、结构优化重外部规划控制而轻学科专业内涵建设、质量保证停留在概念层面尚未落到实处、效益问题上政府高校认识有待统一等问题,提出着眼于全局和整体进一步完善优化顶层设计、采取“扬长、抓尖和补短”策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多方面努力提升留学生教育的整体质量、消除认识偏差以促进留学生教育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发展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亚来华留学生是来华留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管理上有其特殊性,文章在借鉴跨文化管理模式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适合中亚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依据中亚来华留学生的现状与文化特征,文章提出坚持"以我为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文化认同感来教育中亚留学生,实施情感管理,从而建立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面对中国的崛起,一些西方国家发出了不良言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傲慢论"等歪曲中国发展模式的论调甚嚣尘上,并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不断出现新的内容。打造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通过文化交流引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理解,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对和平发展的中国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回顾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历程,理清了中国文化外交的成果,同时分析了中国文化外交发展中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必须评估文化外交战略资源,做好战略分层,充分运用中国文化资源的多元性和丰富性,结合中国整体外交布局,构建系统的文化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20.
试论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现状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大可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3):121-125
来华留学生教育能以最快捷和直接的方式使中国高教与全球教育一体化接轨.本文论述要正确评估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肯定成绩.同时,要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赶不上我国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人才市场竞争的需要;名牌大学与普通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的差异.提出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创建新的办学模式,研究如何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