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诺 《北方论丛》2007,(4):47-50
美国当代小说里有不少丑女人形象.这种一反传统的丑女人小说之深刻用意在于:颠覆男权社会的女性美标准和女性美审美传统,昭示新女性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摆脱被艺术品化、被玩赏之屈辱地位的意志;表达她们拒绝凭借美貌去吸引男人,进而赢得社会赞许和社会地位的勇气;传达她们坚持依靠开发女性内在潜力而自立于社会,从而获得真正的男女平等的信念.  相似文献   

2.
王晓芳 《云梦学刊》2004,25(4):71-72,112
历朝历代中对女性歌颂之作颇多,文人们对女性美的欣赏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南朝文人在对女性的歌颂诗作中,将女子的形象从神还原为人,拉近了女性美的审美距离,具有明显的现代情爱的特点,在女性审美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女部》中有大量的女部字描写女性外貌美,这些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女子美的评价标准,女性的颈部、腰身、肩部、胸部、眉目、肤色、身材、姿态、体态、妩媚、艳丽等都要美。对女性美的细致分类反映了男性的过分关注,反映了男性的评价视角,反映了女性的被物化和被观看的社会地位。目前很多字不再使用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的审美标准不统一、、双音词语取代单音词语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王晓芳 《云梦学刊》2004,25(4):71-72
历朝历代中对女性歌颂之作颇多,文人们对女性美的欣赏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南朝文人在对女性的歌颂诗作中,将女子的形象从神还原为人,拉近了女性美的审美距离,具有明显的现代情爱的特点,在女性审美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英春 《齐鲁学刊》2004,(5):157-158
《樱桃园》叙说美丽、善良、正直的农村妇女金小仙为权势所迫而走向毁灭的悲剧故事。金小仙的悲剧显示出当代农村种种不良社会势力对传统的女性美的掠夺和扼杀,使我们看到在当代农村经济增长的背后种种不为人知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6.
易健 《湖南社会科学》2003,2(6):139-141
文章从女性美巨大的审美感染力、召唤力、向上性、自由性,净化功能、导善功能等多个层面阐述了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女性美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同时还论述了如何采用非功利实用的审美态度对女性美进行整体的审美观照问题.  相似文献   

7.
孙犁的诗歌创作贯穿一生,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前期诗歌塑造了抗日军民英雄群像,深刻反映了新的社会伦理关系,形式上以叙事为主,构思各具特色;后期诗歌表达了更广泛的主题,尤其以人生思考和赞扬女性美为主调,艺术上也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8.
汉赋继承《诗经》与宋玉赋的写作传统描写女性美。以情欲表达为主要目的,并呈现出从自由开放到约束克制再到自由开放的特征,反映了汉代不同时期儒家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制约的变化情况。东汉时期赋作的抒情性及文学功能增强,赋作中的女性美书写除了表达情欲,还可用以陶冶情志乃至寄托理想追求。在艺术手法上,汉赋女性美书写通过审美视角、审美取向的变化和动态描写的手法实现了对前代赋作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与德国文化一样,中国的文人墨客把漂亮的女性作为美的标志,诗人笔下也不乏女性美的代表。尤其如西施、王昭君、貂婵、杨贵妃,常常被人们以"倾国"、"倾城"来描述,而席勒诗中以及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也常常如此。美与丑的统一就是自然,自然之美就势必追回到田园,典型的如陶渊明。  相似文献   

10.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忠纲  綦维 《文史哲》2001,(5):38-42
李清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位堪称大家的女性文学家 ,她毫无封建女性的卑顺之气 ,把典雅的东方女性美提高到一个新境界。追求男女平等的李清照深受隐逸传统的影响 ,甘心“隐于闺阁” ,同时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辅君报国的人生价值。李清照的两次婚姻 ,既有难得的幸福 ,更有不可避免的不幸 ,志同道合的爱情才是婚姻基础的观念在这幸与不幸中得到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11.
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男人享受着传统给予他们之特殊地位和声望,优越的命运使他们理所当然地掌握着社会之重要权力,主宰着社会的命运,也主宰着女人的命运。男人豪迈地成为胜利者,在自己所垄断的世界里他们表现得那么自由,那么趾高气扬。女人,这并不是一个自由之符号,被下定义为男人之附属物。尤其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女人处于次要位置,社会地位与男人相比是那么不平等。不幸的命运把她们限制在狭窄的桎梏中,许多道德规章限制着她们的行为,而倍受着鄙视和压抑,她们的喜怒哀乐取决于男人,甚至连爱情的得失也受制于男人。很可悲,在男人的世界,她们只能默默地屈服于那种不合理的环境。由于这种低下的社会地位,经济上不能独立,和得不到承担与男人同等的社会职业的权力,以及在情感上的被动关系,这就注定了女人永远要因为她的爱人不在眼前而痛苦。从下面几位词人对思妇的描写,便可窥见当时女人的社会地位以及她们那种哀婉的心境。  相似文献   

12.
唐宋艳情词集中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女性世界 ,它们采用多角度多层面的审视方法 ,从女性的容貌、体态、服饰和技艺诸方面描绘了女性的美 ,形成了继“宫体诗”之后的第二个表现女性美的高潮。而且 ,唐宋艳情词给女性美注入了新的活力 ,带来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埃及时代的妇女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究其原因,不外如下数端:埃及人的妇女观影响着她们的处境;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为妇女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思想基础;埃及人的婚姻习俗保障了妇女应有的权利;埃及妇女享有的经济权力,使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古埃及时代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唐代爱情小说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典型的如敢爱敢恨的霍小玉、外冷内热的崔莺莺、熟谙世故的多情女子李娃。他们的出现意义在:展示女性美,还女人以尊严;揭示门弟罪恶,控诉不合理婚姻;谴责负心汉,鞭挞男人的虚伪丑陋;表达对纯真爱情的向往,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生育率之高,居世界之首。生育率高且居高不下的原因在于文化。例如由于本地区绝大多数地方盛行父权制,人们强调家族世系和传宗接代。结果使妇女永远扮演生儿育女的角色。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她们从小小年纪便被用彩礼交换出去,出嫁成婚;她们必须竭力多多生养才能提高地位,受人尊重。无儿无女被视为罪孽;不生育的妇女遭到污辱,甚而被诬为巫。此外还有一夫多妻、叔娶寡嫂、领养子女等等机制,都用来保证生育率的居高不下。故而本文认为,要使本地区的生育率降低,需要几代人的时间,从根本上改革当地人的各种观念、信仰系统和传统,并大力改善妇女的地位。为此本文提出了几个要求:改进妇女受教育的状况,增加她们在现代经济部门劳动大军中的参与率,废除索取彩礼的恶习,使她们在计划生育方面有更大的发言权,以及得以使用现代的避孕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徐鹏 《浙江社会科学》2013,(2):140-143,161
在以往妇女史或性别史的学术阐释中,明清地方书写体系中才女的重现及其数量的增加,喻示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但本文所要呈现的是知识女性的此番回归实则被寄予了更多男权话语规训下的企盼,对她们才华的书写与宣扬,不过是投射一人之边缘处境,满足一族之文化诉求,彰显一地之人杰地灵的需要而已,"颇具弹性和生命力"的儒家社会性别体系并未因此而改变。  相似文献   

17.
一、女性缠足:中国封建时代独有的现象缠足起源的年代众说纷纭,但缠足之女为封建帝王所宠爱应始于南唐后主李昱(公元937~978年)时代。官嫔娘是第一个用帛绸裹足以博得皇帝欢心的妇女。北宋时女性缠足之风开始蔓延,南宋以后愈加盛行。《宋史·五行志》篇的“理朝宗,宫人束脚纤直,明快上马”是其佐证。而在元代的杂剧中,“三寸金莲”的“美称”司空见惯。及至明清两朝,是否缠足就成为衡量女性美的第一标准,未缠足的“大脚女”被人耻笑,难以谈婚论嫁。17世纪西方传教士这样描写中国女子:“她们大多很难活到30岁,他们的脚被按照可笑的习俗缠裹…  相似文献   

18.
<正> 文学是一定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古希腊文学就是对“人类正常的儿童”希腊先民社会生活的生动反映。希腊先民以塑造众多的女性形象,展示了自己较之其它任何古老民族内涵更丰富和完整的妇女观。这具体表现古希腊文学中妇女由“女神”到“女人”再到“女奴”的形象衍变所勾画出的古希腊人之妇女观倒金字塔式的嬗变轨迹:上面一层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女性生殖崇拜、女性美崇拜和尚武精神;中层是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女性美崇拜与贞操观,最底层则是奴隶社会阶段(即文明时代之初)的贞操观。本文拟通过对神话、史诗和悲剧的具体分析,对此作一粗略考察。  相似文献   

19.
<江格尔>与<荷马史诗>在对女性社会生活角色的认识上表现出相似性一方面忽视女性的自主意识,漠视其话语权,使之成为被物化的群体;一方面又恐惧、崇拜女性的能力,对她们进行超凡化叙述.在对女性的束缚要求上,两部史诗表现出较大的不同前者是东方式的严厉,后者则呈现西方式的相对宽松.对女性角色地位的描述,折射出古代蒙古人与古希腊人相似又相异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0.
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环境对她们的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新型毒品吸食女性较之男性有更强烈的"被动吸食"特点,她们大多为男性权力主宰下的新型毒品消费市场的受害者.长期以来,女性在社会各方面受到的歧视、不公平对待和弱势地位是她们被卷入新型毒品吸食漩涡的特质性"社会刺激因素".社会在惩罚每一个堕落者的时候,更应关注她们堕落的原因,更应致力于消除造成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